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在剖宫产术中的临床观察比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7-17
/ 2

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在剖宫产术中的临床观察比较

谭雪冬

谭雪冬(湖南省衡南县人民医院湖南衡南421001)

【摘要】目的比较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在剖宫产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剖宫产术的育龄妇女90例随机分成两组,其中罗哌卡因组(45例)采用0.75%罗哌卡因1.5ml+10%葡萄糖1.0ml,布比卡因组(45例)采用0.75%布比卡因1.5ml+10%葡萄糖1.0ml。用改良Bromage评定阻滞及观察其不良反应。结果罗哌卡因组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和最大运动阻滞时间明显长于布比卡因组,其运动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布比卡因组,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罗哌卡因组的最大阻滞时间与布比卡因组无明显差异(P>0.05)。布比卡因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明显高于罗哌卡因组的22.2%,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哌卡因具有感觉-运动阻滞分离程度高、心血管毒性低、副反应少,对剖宫产术进行腰硬联合麻醉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式。

【关键词】罗哌卡因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麻醉阻滞

【中图分类号】R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7-0201-02

罗哌卡因,又名耐乐品,是一种新型的长效酰胺类局部麻醉药物,由于其具有中枢神经和心脏毒性小而应用于临床[1]。腰硬联合麻醉是综合腰麻和硬膜外麻醉,具备药物用量少和并发症少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种手术[2]。本研究对剖宫产术应用罗哌卡因与布比卡进行腰硬联合麻醉,比较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为剖宫产术麻醉方式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13年4月-2014年4月选择剖宫产术的育龄妇女90例,年龄20-39岁,平均年龄26.9岁,体重为41-116kg,ASA为Ⅱ级,所有对象均排除对局麻药过敏及其它不良反应、局部系统性疾病者。将患者随机分成罗哌卡因组(45例)和布比卡因组(4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体重上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0.75%罗哌卡因1.5ml+10%葡萄糖1.0ml,0.75%布比卡因1.5ml+10%葡萄糖1.0ml。患者麻醉前开通静脉通道,20min内输注乳酸钠林格氏液10mL/min快速扩容。患者取左侧卧位,选L3-4间隙穿刺入蛛网膜下腔抽取脑脊液,1min内缓慢注射完麻药2.5ml,再向头侧方向置硬膜外导管2-3cm后退出穿刺针,固定后取仰卧位并摇手术床使身体保持轻度左斜位测试麻醉平面。麻醉启动后测1次血压/min,术中1次血压/5min,若收缩压<90mmHg静脉注射麻黄素5-15mg;若心率<60次/min,静注阿托品0.25-0.5mg。

1.3临测指标采用改良Bromage评定运动阻滞和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给药5min内测定1次/min,5min后测定1次/5min到手术结束: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患者出现下肢发麻,发胀等感觉的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患者出现下肢沉重,无力抬腿的时间)、最大阻滞时间(患者出现下肢无知觉的时间)、最大运动阻滞时间(患者出现完全不能抬腿的时间)、运动恢复时间(患者恢复能自主抬腿的时间)。患者不良反应的观察:血压下降,心率减慢,恶心呕吐,术后头痛等不良反应。

1.4统计学分析数据以均数x-±标准差表示,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罗哌卡因组与布比卡因组感觉运动阻滞比较

两组患者手术成功,其麻醉效果均较满意。罗哌卡因组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和最大运动阻滞时间明显长于布比卡因组(P<0.05),运动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布比卡因组(P<0.05),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罗哌卡因组的最大阻滞时间与布比卡因组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罗哌卡因组与布比卡因组患者的感觉运动阻滞情况(x-±S)

临测指标(s)罗哌卡因布比卡因

感觉阻滞起效55.2±30.7*41.4±24.3

运动阻滞起效164.7±68.3*143.6±49.6

最大阻滞51.8±30.752.3±25.4

最大运动阻滞14.5±2.7*7.0±2.1

运动恢复1.89±0.26*2.60±0.32

注:与布比卡因组比较,*P<0.05

2.2罗哌卡因组与布比卡因组的不良反应比较

布比卡因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明显高于罗哌卡因组的22.2%,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罗哌卡因组与布比卡因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例(%)

组别血压下降心率减慢恶心呕吐发生率

罗哌卡因52322.2%

布比卡因75640.0%

注:罗哌卡因组与布比卡因组比较,P>0.05

3讨论

布比卡因是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酰胺类局麻药,其具有麻醉强度大,作用时间长,运动和感觉阻滞分离良好等优点,但由于其具有较大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脏毒性,易引起低血压、心血管抑制、室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室颤、室性自搏心律和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并且其毒性呈突然性。罗哌卡因是最新研制的一种新型长效酰胺类局麻醉药,是以丙基代替布比卡因哌啶环的第三位氮原子,是布比卡因的S-映像体。有研究证实静脉输注式试验证实其中枢神经和心脏毒性明显低于布比卡因,其作用时间持久,且经芳香羟基化代谢排出体外[3]。有研究报道罗哌卡因的心肌毒性低微,可能与抑制钠离子通道而降低心肌的兴奋性与传导有关,因此在临床上有罗哌卡因有替代布比卡因的趋势[4]。

腰硬联合麻醉是一种兼有腰麻和硬膜外麻醉优点的新椎管内麻醉技术,具有药量少、起效时间迅速、作用效果好、肌松良好、无手术时间限制、平面可控性强,生命体征平稳及术后便于镇痛等特点。无论是在起效时间和阻滞情况均优于两者的单独采用,提高术中麻醉质量,保证了较好的安全性[5]。有研究报道,在离体动物研究中,罗哌卡因应用下的其感觉阻滞与运动阻滞呈高度分离,高浓度下也可产生深度的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低浓度时,几乎只产生感觉神经阻滞[6]。罗哌卡因相对布比卡因脂溶性较低,各研究中使用的局部麻醉药剂量不一,但均未出现毒性反应,本研究应用0.75%罗哌卡因1.5ml也未发现患者出现毒性反应。本研究发现罗哌卡因组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和最大运动阻滞时间晚于布比卡因,使麻醉后运动神经阻滞较轻,使平面肌肉保持适当张力,以减少静脉回流对心输出量的影响;而运动恢复时间长于布比卡因,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活动。此外,布比卡因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明显高于罗哌卡因组。因此,罗哌卡因具有感觉-运动阻滞分离程度高、心血管毒性低、副反应少,对剖宫产术进行腰硬联合麻醉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式。

参考文献

[1]LonnerJ.Roleofliposomalbupivacaineinpainmanagementaftertotaljointarthroplasty[J].JSurgOrthopAdv,2014,23(1):37-41.

[2]BlecknerL,SollaC,FiletaBB,etal.Serumfreeropivacaineconcentrationsamongpatientsreceivingcontinuousperipheralnerveblockcatheters:isitsafeforlong-terminfusions?[J].AnesthAnalg,2014,118(1):225-9.

[3]FritschG,DanningerT,AllerbergerK,etal.Dexmedetomidineaddedtoropivacaineextendsthedurationofinterscalenebrachialplexusblocksforelectiveshouldersurgerywhencomparedwithropivacainealone:asingle-center,prospective,triple-blind,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J].RegAnesthPainMed,2014,39(1):37-47.

[4]WilsonSH,AurouxAS,EloyJD,etal.Ropivacaine0.1%versus0.2%forcontinuouslumbarplexusnerveblockinfusionsfollowingtotalhiparthroplasty:arandomized,doubleblindedstudy[J].PainMed,2014,15(3):465-72.

[5]NiknamF,SaxenaA,NilesN,etal.Doesirrigationofthesubdiaphragmaticregionwithropivacainereducetheincidenceofrightshouldertippainafterlaparoscopiccholecystectomy?Aprospectiverandomized,double-blind,controlledstudy[J].AmSurg,2014,80(1):E17-8.

[6]YoshidaT,FujiwaraT,FurutaniK,etal.Effectsofropivacaineconcentrationonthespreadofsensoryblockproducedbycontinuousthoracicparavertebralblock:aprospective,randomised,controlled,double-blindstudy[J].Anaesthesia,2014,69(3):2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