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麻醉时低位硬膜外麻醉征象的判断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7-17
/ 1

基础麻醉时低位硬膜外麻醉征象的判断

夏明蒋红玲

夏明蒋红玲(湖北随县中医医院431500)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氯胺酮基础麻醉下低位硬膜外麻醉有无效果的征象。方法基础麻醉下对235例患儿行硬膜外腔麻醉,给予局麻药实验量2-3ML,5分钟后男性患儿测其跖反射和提睾肌反射,女性患儿仅测跖反射,如反射存在则将局麻由初量分2-3次注入椎管内,术中据情佐用氯胺酮、安定。结果根据资料记录完整的114例统计分析,麻醉效果满意者102例,失败者12例。结论基础麻醉时低位硬膜外麻醉,跖反射和提睾肌反射消失的患儿,硬膜外效果满意。

【关键词】基础麻醉低位硬膜外麻醉征象

【中图分类号】R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7-0156-02

自2011年以来,我院采用氯胺酮作基础麻醉实施小儿硬膜外麻醉,由于氯胺酮的强力镇痛作用,用针刺测痛法判断硬膜外麻醉的征象常感十分困难,为此我们改用提睾肌反射和跖反射方法来判断硬膜外局麻药实验药量效果的判断有其较为重要的临床意义。

1.临床资料

本组年龄最小2天,最大14岁,多数为2-10岁。胸腰部硬膜外穿刺35例,骶管穿刺200例,手术种类以阑尾、疝、盆腔、下肢及肛门会阴部手术为主。

2.用药方法

术前用药:一般均采用苯巴比妥钠和阿托品,小于1岁免用苯巴比妥钠,高热者免用阿托品。

氯胺酮基础麻醉用量,按4—5mg/kg肌注或1mg/kg静注,麻醉生效后实行椎管内醉,先给予局麻药实验量2—3ml,5分钟后男性患儿测其跖反射和提睾肌反射,小于6个月婴儿只测跖反射,女性患儿仅测跖反射,如反射存在则将局麻药初量分2-3次注入椎管内,术中据情佐用安定、氯胺酮。

3.麻醉效果

根据资料记录完整的114例统计分析,麻醉效果满意者102例,失败者12例。失败病例辅以局麻或改用其它麻醉完成手术。本组无重要麻醉并发症。

失败原因分析:待氯胺酮作用消失后用针刺测痛法测得,失败12例中阻滞平面者不够者5例,无阻滞平面者7例,该7例均为初量注入后反射持续存在之患儿。

4.讨论

氯胺酮镇痛机理的研究甚多。梁炎基实验观察到了氯胺酮对腓浅神经C类纤维皮层诱发电位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C类纤维和Aδ纤维则是传导痛觉等伤害性刺激的纤维[1]。Spark发现氯胺酮只阻断与痛觉有关的带情绪成份的传入信号[2]。提睾肌反射和跖反射为触觉反射,主要是通过Aβ纤维传入[3]。因此氯胺酮麻醉对提睾肌反射和跖反射无抑制作用。脊神经为混合神经,推管内麻醉时阻滞区域痛觉和触觉的传入纤维一并被阻滞。

由于小儿腹肌不发达,加之婴儿期腹壁反射有高级中枢参与,腹壁反射不易引出,所以企图利用上,中,下腹壁反射来判断硬膜外麻醉的阻滞平面仍有一定困难。提睾肌反射要4-6个月后才能引出,所以6个月以内的婴儿不能以此反射为依据。小于2岁的小儿跖反射正常时可能出现巴彬斯基氏阳性,用氯胺酮后仍是如此,临床应用时要注意到这一点。提睾肌反射和跖反射中枢分别位于腰1-2和骶1-2脊髓节段。如椎管内麻醉平面不及此节段,提睾肌反射和跖反射亦将不受影响。因此,本文所介绍的方法对小儿氯胺酮基麻时硬膜外局麻药试验量是否误入蛛网膜下腔的判断价值较大。

参考文献

[1]梁炎基,等.广东省参加第三届全国麻醉学术会议论文汇编1984:27.

[2]潘跃东.《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1984;5(1):1.

[3]湖南医学院.生理学.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