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化安全视角下的大学语文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4-14
/ 3

语言文化安全视角下的大学语文教学

高荆梅崔金静

火箭军工程大学理学院文史室

摘要: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语言成为国家树立国家形象、传播价值观念、维护本国利益的重要手段之一。而我国当前语言文化安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以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视角,透视了当前大学语文教学,发现了我们的大学语文课程在这方面的一些不足,并提出了完善的方案。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应将大学语文教育提升至国家战略视野进行考量,以实现维护国家语言文化安全的目标。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语言文化安全

文明与文明之间最后的决战,绝对不是以战争的形式来表现,而是文化。文化的核心是语言,也就意味着,最后的冲突是语言和语言之间的冲突。

一、语言文化安全的内涵及挑战

当前,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步伐越来越快,语言的桥梁作用就越来越明显。因此,国家的语言文化安全问题应受到重视。

(一)语言文化安全的内涵

关于语言文化安全的概念,学界还没有定论,但已达成共识的是,一个国家的语言文化安全,其目的在于保护本国民族语言文字的纯洁性和文化的民族性不受侵害,本国人民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不受干涉,并利用本国民族语言扩大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这是一种隐蔽的、无形的软实力资源。

(二)我国语言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我国文化安全安全现状堪忧。

1、意识形态面临严峻挑战

目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将“和平演变”的矛头直指中国,他们凭借强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优势,综合利用文化贸易、媒体网络、电影电视等各种手段,来传播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通过大规模文化渗透,极力美化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诋毁和批判我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

2、民族传统文化面临极大弱化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思想灵魂,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灿烂文化。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大潮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之下,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拷问。国人对民族文化的心理认同正在被极大地弱化,我国民族传统文化正遭受冲击。

(三)主流价值观念受到巨大冲击

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碰撞,强有力地冲击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旧的价值标准已经逐渐被打破,而新的价值标准尚未建立。在这样一种有些断层的状态下,有些人出现了诚信缺失、信仰迷茫,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日益膨胀,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大肆盛行。主流价值观念弱化所导致的价值认同危机,已经成为损害中华民族凝聚力、危害国家文化安全的深层次隐患。

(四)我国语言文字安全受到侵蚀

我国语言文字的规范性和纯洁性遭到破坏。曲奇(cookie)巧克力(chocalate)、可口可乐(cocacola)、打的士(taxi)、拷贝(copy)文件,CCTV、UFO、WTO、APEC、VCD、DVD等已经成为了我们一种很自然的的表达方式,另外,在日常生活中,还有一部分人在表达上喜欢中文夹杂着英文,这些现象足见西方语言对我们的侵蚀之深。

在西方语言的侵蚀下,国人开始盲目学习外语,英语在中国的普及程度众所皆知,每年全国统考的有大学英语四六级、专业英语四八级等;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演讲比赛、各种英语培训班及英语学习机构比比皆是,甚至比母语的地位还要高。学好英语无可厚非,但目前大学生对于母语文化的了解程度令人堪忧,这种趋势不能不引起注意。

二、语言文化安全视角下大学语文教育的现实透视

(一)大学语文课程地位边缘化

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语文都是核心课程之一,而到了大学,尽管语文仍然被大多数高校确定为基础性的公共课,但实际上长期以来处于边缘地位。一方面,大学语文缺乏思想政治课的权威性,另一方面,它又不像英语四、六级那样有硬性要求。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大学语文的课时被不断削减,有些甚至不开设大学语文课程。

(二)大学语文课程定位有偏差

大学语文课程的教育目标,不应该是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不应该是具体解决大学生读写能力欠缺的问题。我们应该重视大学语文的文化维度。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具有突出的文化特性,课程的内容蕴含丰富的文化精华,课程的目标体现多维的文化意义,使得其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大学语文讲授要在一个“文化场”里进行。这个“文化场”,是由各种文化(包括天文地理,人文历史,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哲学、科学、文学艺术等等)综合形成的,是一个立体的“场”。这样去激发和培养大学生对民族语言、文学、文化的兴趣,使他们在重技能轻文化,重洋文轻母语的功利氛围中,重新获得亲近民族语言文化的一片纯净的空间。所以语文教育的长远目标首先要求我们的教育者肩负起塑造未来民族性格的责任,肩负起民族文化薪火传承的重任,承担起母语规范化的责任。

(三)学生的语言文化安全意识薄弱

青年大学生受社会整体认识偏差和多元文化体验的双重影响,他们辨别西方文化的意识淡薄、辨别网络文化的意识淡薄。多数大学生认为文化是完全开放而没有边界的,因此乐此不疲地接受各种前沿潮流文化,在其中体验着无穷的乐趣。他们沉迷于好莱坞大片,韩剧中,热衷于过情人节、圣诞节、愚人节等西方的洋节日,而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正在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日益被边缘化。这实际上是间接接受了西方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属于潜移默化的西方价值渗透。林林种种,西方文化无孔不入地渗透,让我国大学生产生了盲目的文化崇拜心理。

三、语言文化安全视角下大学语文教育的完善

国家把文化发展提到了重要的战略层面,并强调要进一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这为大学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大学语文教育的地位和发展的必要性已经显示出来。大学语文应该要有所承担!

(一)从国家战略高度重新定位大学语文

德国教育家洪堡特曾说过:“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人们的任何想象。”

无论在美国,还是在香港和台湾,母语教育在大学教育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美国的大学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技能,几乎所有美国研究型大学都开设写作和口语表达课程,而且绝大多数是必修课。

台湾大学和台湾政治大学都设有母语教育的专门课程,比如台湾大学的“国文”课程,分两学期开设,每学期3学分,共计6学分。台湾政治大学的“中国语文”课程,在大学本科一年级开设,均为全校本科生公共必修课。可见母语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占重要地位。所以我们也应该站在国家文化发展和母语文化传播的高度,站在“教育”与“学科”的高度,来看待大学语文教育问题。

(二)保护母语,增强学生文化安全意识

对于任何一个民族而言,母语的活力是民族的活力,母语的使用是民族的象征,母语的发展也是民族的兴旺。

大学生“母语素养”的缺失己成为当今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高校应该把母语教育提高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高度加以认识,要让大学生明白,对母语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国家的态度、对民族的态度。

大学语文是在高等教育层面进行母语教育、培养大学生“母语素养”的核心课程。它应当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传统,负载中华民族的情感、思想和哲学,包蕴独独属于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智慧,这也是语文课堂与其它学科课堂的显著异点,紧紧抓住语文课堂的文化元素,才会永葆语文课堂的青春。

在语文课堂里,我们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解读中国古代诗歌中的那些不朽的意象——梅,兰,竹,菊,明月,夕阳,投笔,请缨,楼兰,吴钩,荒漠,孤雁,杨柳,梧桐,芭蕉,落花,流水,寒蝉等等,他们都承载了千百年习俗风情、喜怒哀乐。通过老师的解读,让文本里的信息,入脑入心,来影响学生的性格和思想情感。在大学语文课堂上,面对厚重的中华文化,我们当真切地吸收。面对眼前的那些字句、章节,我们需要吟诵、品读,表现母语的文化意蕴,应该是语文课堂永恒的追求。

比如《岳阳楼记》中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通过老师的解读,这种精神随同文字,一起渗透到学生的心灵里,人在漫漫征途,难免会杂念丛生,这对学生是多好的激励和追寻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的意义正在于其是否拥有强烈的社会性,与民忧乐才会使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深远。类似这些例子,在大学语文的教授内容里举不胜举,那些中华传统的精髓将注入学生的言行里,教化学生,启迪学生,这就是裹含在千百年文字文章文学里的滋味。通过这样的方式,增强学生对母语魅力的体验和母语学习的重视,以自觉抵制外来文化的侵蚀。

(三)加大对学生民族文化精神的培养

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先生指出:“当代人类社会既是一个全球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本土化意识越来越强烈的时代,不能只把现代化当作一个全球化的过程,也不能把现代化当作一个同质化的过程,更不能把全球化当作一个西化的过程,正是全球化的意识,使得根源性意识越来越强”。无论哪一种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大学语文教育必须把“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优秀民族文化渗透到教学的每个环节,通过学习我国古代和现当代的优秀作品,以及与同时代的西方文化进行比较,使大学生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以积极进取的姿态、乐观向上的精神、开阔的视野和博大的心胸去迎接入世后的各种挑战。

韩愈的散文《张中丞传后序》、高适的边塞诗《燕歌行》、陆游的诗《关山月》、辛弃疾的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等课文,都是培养民族文化精神的绝佳材料,在我校大学语文课堂上都被列为必讲必学的篇目。在讲授《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时,通过讲析作品,昭示辛弃疾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悲愤之情下所潜藏的忧患意识,培养学生树立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再比如在讲授《张中丞传后序》时,突出讲解许远、张巡、南霁云等英雄人物以国家大局为重、不计功名地位、舍身忘家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他们奋勇杀敌、宁死不屈的英雄主义精神,同时深入分析韩愈挺身而出主动为英雄树碑立传的高尚行为,激励学生的战斗精神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

古代作家和作品中人物都放射出一定人格品味和人格魅力,屈原的忠贞不渝、司马迁的忍辱负重、荆轲的视死如归、陶渊明的通达自然、韩愈的责任意识、张巡和许远的忠贞报国、苏轼的超然畅达等。在介绍和分析这些大家和典型人物时,重点挖掘其怎样在当时处境下,摆脱人生困境,将此当作重点,让学生步入其中,学习这些大家光辉的人格风范与本真境界。

实践证明,这些教学材料原本就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加上较为灵活的教学方法,“大学语文”很快就变成了非常受学员欢迎的课程。在“大学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精神,学员感到非常愉快,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还可以设法应用信息技术等现代化的手段,开发利用好传统文化资源,灵活多样地向大学生宣传我国的大好河山、语言文字、风土人情、传统节日、道德规范等民族文化,帮助大学生深刻领会民族精神的实质,促进民族文化认同,提升民族自豪感。大学生也应该主动融入民族传统文化中去,学先人处世之道、待人之礼,并将其升华为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做到古为今用。

结语

1492年,西班牙的伊莎贝拉女王得到了第一本现代欧洲语言的语法书——安东尼奥编的《语法大全》。女王问:“这本书有何用处?”她得到的回答是:“女王陛下,语言是一个帝国最有力的工具。”语言文化安全的地位可见一斑。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母语教育,然而在我们这个泱泱大国语文教育却正在衰落。大学语文在国家强调进一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今天,又应该如何施展身手,值得我们思考。

参考文献:

1、张伟,赵岳娜.困境与出路:大学生文化安全意识的现实审视[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4(4)

2、刘建琼.母语文化意蕴:语文课堂教学的永恒追求[J].湖南教育(中),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