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学校激励管理中的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7-17
/ 2

新课改背景下学校激励管理中的度

简泉福

简泉福福建省永定县培丰中学364110

驾驭鱼鹰是门学问,捆得太紧,把鱼鹰勒死了,就无法捕鱼了;捆得太松,大鱼、小鱼全都被鱼鹰吃掉了,渔翁什么都没得着;只有捆得不松不紧,才能有双赢的结果:这其中就要讲究个“度”。

反思学校管理中的激励,何尝不是如此?

现在的学校管理中,往往出现以下两种不正确的倾向。

第一,激励不足。很多校长对教师很苛刻,把钱紧紧地攥在自己手里,把鱼鹰的“脖子”捆得死死的。长此以往,老师还会有干劲吗?还会有积极性吗?更有甚者,视教师为“敌人”,想方设法地“对付”他们。

第二,激励过度。如果学校一味地高薪揽人,也是一种激励不当的表现。给教师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高薪,会增长他们的骄奢心理,从而过高地估计自己,形成唯我独尊的思想。如果无节制地“普降甘雨”,刚开始,可能有些效果,时间一长,将会出现很多“后遗症”,例如吃大锅饭,学校负债运行,导致学校管理走向“深渊”。

所以,激励教师是一门学问,激励不到位不可以,激励过度也不行,关键是如何把握这个“度”。

一、规范办学,体现刚性

刚性管理是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并利用组织结构、责权分配来实现由支配到服从的管理。为了实施刚性管理,学校必须建立系统、科学的管理制度,并附以相应的奖惩措施。用规章制度管理学校,要做到人人、事事、时时、处处按制度办事,使学校管理达到规范一致、整齐划一的目的。

当前学校管理中的多数问题是由于落实标准不严、标准不一造成的。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既需要长远目标的激励,也需要阶段目标的有计划实施。真正要把目标变为现实,提高学校的管理效能,就必须把长远目标一步步分解成阶段目标和眼前目标,成为学校教职员工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台阶,而眼前目标、阶段目标、长远目标实现的过程便是我们漫长的学校管理过程。其实办学目标的设立,跟教学目标的设立是一样的,“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才是最好的目标,因为它既现实且有激励作用。校长善于设立这样的目标,就会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高学校的管理效能。

刚性管理重“管”、重“权”,也就是重控制,因而刚性管理的优点在于可以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秩序井然,使学生的行为规范统一。制度的稳定性是刚性管理的重要内容,朝令夕改将影响到教学管理的继承性和延续性,影响教学管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时坚持制度的刚性管理,也有利于管理人员及教师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规范。教师作为教学环节中的主要角色,一定要遵守规章制度。

例如教师要按时上课、下课,要按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组织教学活动。学校要建立系统的监控机制,杜绝教学事故的发生,要对教学计划执行过程进行现场观察、监督、指导,坚持学校领导听课制度,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对教师提出严格要求。“严要求”也是为了增强学校凝聚力,提高学校正规化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从这一点来看,“严要求”与“讲民主”是相一致的,二者并行不悖。

二、机制科学,体现法度

依法治校,严格管理是加强学校正规化建设的重大举措,其重要性已经得到各级管理者的普遍认同。但是,部分管理者尤其是基层学校管理者,在强调从严管理、严格要求的同时,民主管理观念比较淡薄。民主管理制度在有些学校已经流于形式,名存实亡,致使在这些学校出现“一严就死、一松就散”的现象,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管理者对“严要求”与“讲民主”的辩证关系认识不足,没有把握好严的“法度”。

我认为在学校管理中应以人文关怀提高教职工的职业幸福感,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工作,尊重教师的合理需要,维护教师的职业尊严,建立人性化的制度体系。坚持“激励为主、惩罚为辅、尊重差异、体现民主,促进发展”的原则。从促进师生发展着眼,紧密结合学校与师生的实际,修订和完善学校规章,使学校的规章能够更好地体现民声、民意,具有“规范人文性”。

例如在期末的绩效管理中,学校不但奖励第一名的班级,还对第二名、第三名的班级进行适当的奖励。在实施学校管理中要做到“制度无情,管理有情”,使管理有条框,但不冰冷,有弹性,但不盲从,引导教职工从文化层面上去解读制度的内涵,让全体教职工在制度文化的熏陶下,明确自己的职责,自觉地干好本职工作。一般情况下,由于各种疏忽和客观原因,教职工会犯一些错误,对此应以批评教育为主,而不应采取扣其工资、减其假期等惩罚手段,尽管严厉的惩罚手段能起到一时的效果,但长此以往会挫伤教职工的积极性,对学校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

在依法治校、严格管理的同时,要建立民主协商对话制度;推行校务公开;聘请教师为学校效能建设监督员;设立校长信箱,征求合理化建议;开展民主评议等活动,使广大师生能够积极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工作中来,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发挥主人翁作用。

三、管理分层,和谐统一

教育是管理的基础。学校管理既要管人,更要育人。因此,在强调依法管理、严格管理的同时,还必须强调耐心说服,以理服人。要注重做好管理中的思想政治工作,讲清道理,说服教育,启发引导,使全体教职工自觉遵守纪律,服从管理。实践证明,离开思想教育,管理制度再完善,管理手段再先进,管理措施再周密,也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在学校管理中有两种不良倾向:一是管理者好大喜功,为了“争彩头”或出于私利目的,片面迎合领导“满意”,不切实际肆意提高工作标准;一种是管理者出于“维护团结”考虑,充当“好好先生”,工作上只求“不出事”、“差不多就行”,任意降低工作标准。这两种错误倾向都是极其有害的,不利于学校的正规化建设。相对而言,后一种倾向更加普遍,更加严重。

学校管理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和方法,变“管理”为“服务”,变“控制”为“解放”,变“命令”为“民主”,变“权威”为“平等”,变“粗犷”为“细腻”,变“肤浅”为“深入”。坚持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刚性管理与弹性管理相结合。做到“职位不同,人格平等;能力不同,机会均等”,对关系教职工切身利益的事项,坚持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原则,实行透明化管理,尊重教职工需求,倾听教职工的心声,努力构建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校园。

在符合上级规定和实际情况下敢争第一的精神是应当鼓励和大力提倡的,但违反法律法规、不切实际的提高标准,势必会造成形式主义,而且容易导致教职工怨声载道,影响团结,不利于增强学校凝聚力和保持管理的持久性;好人主义表面看学校领导与教职工关系处得不错,实际上这样的管理者早已在教职工心目中失去了管理者应有的形象和威信,长久下去,想严起来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无论从坚持标准的角度还是维护团结的角度讲,这两种倾向都是要不得的,必须坚决予以摒弃。因此,就必须建立科学的工作评价和激励机制,通过激励每一名教职工的人生价值达到管理的目的。

《伊索寓言》中有个故事讲驴子过河,第一次驴子驮着盐,不小心掉到了河里,盐化了,驴子感到浑身轻松;第二次驴子驮着棉花,它又想如法炮制再偷一次懒,结果棉花浸了水变得越来越重,驴子便淹死了。这个故事说明,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学校管理,从前管用的方法现在很可能是愚蠢的。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我在这几年学校管理实践中,正确把握学校激励管理中的度,尝试到许多成功的喜悦。学校管理呈现出“处处有管理,事事有落实,人人有创新,处处无闲人”的格局。新课程条件下的学校管理必须与时俱进,用新的教育思想来开创学校发展的新局面,才能提高管理效能,取得办学的最佳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