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读”贯穿在阅读教学之中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将“读”贯穿在阅读教学之中

傅代琼

傅代琼重庆市开县温汤井初级中学405400

在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四项基本功的训练是紧密结合、缺一不可的。而“读”是阅读教学至关重要的环节,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客观要求和最重要的途径,故在教学中一定要研究“读”,讲究“读”,发挥“读”的作用。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突出“读”的训练呢?

一、目前“读”在阅读教学中的现状

随着错误理解考试的指挥棒,只重视知识点考查、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教师对学生读的时间分配不合理,忽视了学生读的能力培养,缺少引导,成为束缚读的能力培养的瓶颈。从学生心理发展特征来看,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从儿童向青年期过渡时期,他们具有半成熟、半懂事的特点,这种半成人感让他们认知、情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重视不够,不愿读或读的方式方法单一,最终没有将读落到实处。

二、阅读教学中“读”的方式

阅读教学中读的方式很多,如泛读、浏览、精读、默读、有感情地诵读等。学习的教材不同,教师的要求不同,采用读的方式方法不同,所达到的效果也不同。诵读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读书过程。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诵读,以声传意可以很好地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调动学生的情感感受活动,把文中的感情充分地表达出来,迁移到学生的身上,能产生强烈的情感效应。从学生的朗读中,教师也可以观察他对作品的理解程度,适时地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

三、怎样将“读”贯穿在阅读教学中

语文教学新课改提倡以读为本、以读为主、以读解题、以读质疑、从读中悟、以读释疑、从读中培养语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促进语言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地利用好读,切实提高学生读的能力。

1.以读预习。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只有初步整体感知课文,才能更好地把握文本,理解课文。学生只有通过读才能整体感知课文,才会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情感。在阅读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必须读课文,边读边勾划生字新词难句,借助字词典扫清课文的障碍,在头脑里留下大致的印象。并要求学生结合课后问题,边读边思考,将自己不懂的问题记下来,以便于上课时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2.以读导入。

指导学生读,可以渗透到阅读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教师教学时开课解题,可以利用读:读经典名言、读优美诗句等。通过读让学生激发兴趣,感悟语言,引发联想,引起思考。在教学《乌篷摇梦到春江》一文时,就可以读元朝吴桓的诗句“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还有“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等诗词导入新课。

3.以读质疑。

大文学家巴尔扎克说:“打开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

质疑不但可以很快进入主题,导入新课,更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及其教学目标的完成。在教学《白杨礼赞》时,学生读完课题后,问:“你们读完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或者说你心中有什么疑问?”学生是这样问的:礼赞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对白杨树进行赞美?作者是怎样赞美白杨树的?作者难道仅仅是赞美白杨树吗?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既可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感知、理解程度,又可以适时地和学生共同解决问题。

4.以读释疑。

叶圣陶先生说过:“要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读过一遍,再读第二遍,第三遍,自己提出问题来自己解答,是有效办法。”对于阅读教学的文本,教师要指导学生去读,通过指导学生读去解决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要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非引导学生质疑不可。而质疑只是手段,引导学生成功释疑才是目的。

5.以读积累。

语文教学要为学生语文积累而教,更要加强对语文积累的内涵、规律的研究。俗语说“书要读,牛要放,猪要涨”。古时候的私塾将“读”作为教学的主要手段。在我国的传统语文教学中,一直非常重视语言的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古语都说明了利用“读”对于积累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6.以读促写。

阅读任何文章,主要在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获得间接经验等,而在真正地理解的同时,咱们对文章的写作技巧必然有所领会,可以作为练习写作借鉴。阅读和写作各有各的目的,认真阅读有助于写作,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和写作是既相互区别又有联系。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读后学写,读写结合,最终实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教师讲出来,而是学生“读”出来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突出“读”的训练,注重对“读”的引导,恰当选择读的方式,始终将读贯穿于阅读教学之中,切实提高学生利用语言文字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