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植入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后循环缺血病例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3-13
/ 2

支架植入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后循环缺血病例分析

孙东

孙东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河北河间062450)

【摘要】支架植入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常常引起后循环缺血,笔者结合具体病例谈了一些看法和体会。本研究对6例严重基底动脉狭窄患者行PTAS术,在狭窄部位先用球囊行预扩张,再植入支架;对于狭窄程度严重、最近有症状发作或局部有溃疡形成、偏心性斑块的基底动脉狭窄首先采用较小的球囊进行扩张,使管腔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临床研究效果较好。

【关键词】支架植入椎基底动脉狭窄后循环缺血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R65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3-0158-01

椎基底动脉(vertebro—basilarArtery,VBA)狭窄可引起脑供血不足,严重者可造成缺血性脑卒中,临床治疗有一定难度。对于该病药物治疗疗效有限,且无法改善血管狭窄引起的血供不足;外科手术治疗因手术难度大、并发症多,极少采用。血管内治疗以其创伤小、疗效好、病人易接受的优点得到迅速发展。近年来随着血管影像技术及介入材料的不断进步,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的应用已引起广泛重视,由于其安全,微创的特点而逐渐成为主要的治疗方法。对血管造影证实的后循环缺血的患者如内科治疗无效的基底动脉狭窄,应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血管内治疗则比较有效。但是,支架植入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常常引起后循环缺血,现结合具体病例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6例,男4例,女2例。年龄28~72岁,平均52.9岁。TIA每次发作1min~4h,发作次数1~20次,平均6.3次,末次发作至脑血管造影时间1h~26d,平均126.5h。6例患者均出现眩晕,2例肢体活动障碍,2例出现眼震,1例复视,1例出现构音不清、吞咽困难、饮水发呛。病例入选标准:(1)符合TIA诊断标准,且TIA发作>4次/月;(2)经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筛选有血管狭窄成粥样斑块;(3)无全脑血管造影(DSA)或PTAS禁忌证;(4)曾经用抗凝治疗而效果不显;(5)DSA确定基底动脉狭窄>70%。

1.2治疗方法所有患者术前常规行心电图、肝肾功能、血糖、凝血功能及头颅CT、颈部超声检查,术前3d常规服用阿司匹林片300mg/d,抵克立得片250mg,2次/d;术中行心电监护,在美国GE公司生产的C型臂1250X光机下用Seldinger技术行右侧股动脉穿刺、置鞘、全身肝素化;常规行全脑DSA,发现病变血管后进行测量,根据测量结果选择合适直径、长度及规格的支架(所用支架均为美国Cordis公司生产的Precise支架);用SV5交换导丝交换8F动脉鞘,将8F导引导管置于病变侧基底动脉,对于无斑块者直接支架植入,对于2例基底动脉狭窄伴有斑块者;在路途下将Angioguard保护滤过伞(美国Cordis公司产品)安置于同侧的基底动脉远端,然后沿保护滤过伞的导引钢丝或SV5交换导丝送入扩张球囊进行预扩张或直接支架植入,支架位置放置准确后在透视下释放支架;复查全脑DSA,如果残余狭窄>40%,则再行后扩张,最后回收保护滤过伞在行预扩张或后扩张前常规静脉注射阿托品0.5mg;术后给予速避凝5000U抗凝3~5d以及阿司匹林片300mg口服半年,然后改为100mg终生服用。

2结果

6例手术操作顺利,影像学评价完全成功。随访6~12个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消失,残余狭窄均<50%。无症状脑梗死1例。

3讨论

基底动脉是最容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血管之一。基底动脉狭窄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在早期常常采用抗血小板或全身抗凝治疗,但卒中的发生率依然很高。根据有症状颅内疾病的华法林阿司匹林治疗试验(WASID)结果,有症状基底动脉狭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治疗后年卒中发生率为20%,华法林治疗组为12%。而基底动脉血栓形成的预后极差,如得不到治疗,其病死率超过70%。由此可见,单纯药物治疗无效的基底动脉狭窄患者必须探索和采取其他方法治疗。

本研究对6例严重基底动脉狭窄患者行PTAS术,在狭窄部位先用球囊行预扩张,再植入支架;随访6~12个月,6例患者均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残余狭窄均<50%,提示PTAS是治疗基底动脉严重狭窄的有效的方法。分析选择病例可看出本研究治疗的病例具备以下特征:(1)经正规抗血小板或抗凝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症状不能得到控制;(2)基底动脉狭窄较为严重,为重度狭窄(狭窄≥70%)。这和目前文献报道的基底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治疗的选择病例一致。

支架置入前是否进行预扩是医生非常关注的问题。预扩有利于支架顺利通过狭窄部位,避免支架通过时蹭掉斑块成分,但预扩本身也有造成斑块破裂和脱落的风险。本研究对2例基底动脉狭窄伴有斑块者,在狭窄血管的远端安置保护滤过伞,再行预扩张及支架植入,避免斑块破裂和脱落的风险。而Levy等最近提出了分步进行支架置入的观点,即对于狭窄程度严重、最近有症状发作或局部有溃疡形成、偏心性斑块的基底动脉狭窄首先采用较小的球囊进行扩张,使管腔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至少1个月后再进行支架置入术,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很有意义的思路。

综上所述,由于基底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治疗开展的时间较短,对其临床效果的评价主要局限在手术成功率和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上。支架内再狭窄仍然是介入治疗时令人困惑的问题之一。随着支架顺应性的改进和向微小化发展,支架置入治疗基底动脉狭窄已成为一项可行的治疗手段。但其疗效尚需要更多的临床病例积累、远期随访观察和更深入的临床研究来证实。

参考文献

[1]苏学芬.关于动脉狭窄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术适应证的建议[J].国外医学.2005,(09).

[2]史树贵.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伴支架置入术治疗[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4,(02).

[3]董可辉.椎动脉开口处支架成形术及随访[J].中华内科杂志,2007,46:204-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