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地理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6-16
/ 2

小议地理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谭娟

关键词:地理教学实践活动相结合

20世纪末,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倡导课程向儿童经验和生活回归,追求课程综合化的课程改革趋势,根据教育部《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地理学科开设了综合实践课,在地理教学综合实践活动中,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按照一定的地理科技方法去认识、研究和揭示地理环境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并通过地理实践活动深入理解地理教材中的重要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教育内涵。学生的地理实践活动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开展符合素质教育的地理实践活动是需要研究的新的课题。

一、开展地理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

江泽民同志曾提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加他们的社会经验,各级各类学校,都要认真贯彻执行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但是从目前地理教学现实来看,地理教学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偏重书本知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精神世界成为被遗忘的角落。课堂教学缺乏学生的内在体验和感悟。经过一轮的地理新课改教学后,我们对课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选择“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地理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在这里,更多地强调了生活中的地理和地理知识的掌握以及地理技能的运用,地理教师必须摒弃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让学生真正地走进地理,并且带着地理知识走进生活,带着生活中的问题走进地理课堂,才能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因此,结合地理教学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是地理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面。

1.有益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地理实践活动对正确理解地理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实践活动可以为课堂上和书本上抽象的孤立的知识提供极为生动形象的例证和解释。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通过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而看到地理知识的价值。

2.有益于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与发展

学生通过初一地理的学习,认识到气候、地形、交通、资源等是人类生存的先决条件,并通过实地调查、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到人们的居住场所与气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气候直接影响着房屋的形态和结构,通过探究学习,可以分析西亚热带沙漠里和寒冷的极地地区人们居住场所的形态特点,就是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迁移。

3.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无论是采取个人活动还是小组活动的形式,在活动中每个人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为了履行责任,必须要依靠自己的头脑和身体,自主地思考和行动,这就养成了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

二.如何设计地理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地理学习中的实践活动主要是指以学生参与为主,以实践为主要形式的学习活动。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学生有直接体验,二是学生有操作行为。地理实践活动教学与学生单纯的听讲,观看老师为中心的演示,回答教师的简单提问,阅读地理教科书,完成简单的填图,填空等作业是有根本性的差异。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教师设计活动方案,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取题,活动方式和目的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能太难、太高,学生无法达到;也不能太简单,学生没有兴趣。另外学生还比较小,活动应以家庭、校园和社区为中心,以人地关系为主线,既与教学相关联,又与生活联系,只有这样的方案才切实可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进行了如下几种类型的尝试。

1.结合教材设计实践活动方案

地理课程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它兼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这一特点决定了中学地理教学必须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实践中去。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体验,获取感性认识的学习过程.例如:学了〈地图〉一节后,可以和你的学生一起,运用所学知识,制作一幅校园或社区草图,你们需要辨别校园或社区中各种用地的类型,并且用不同的图例表示出来。通过学生在画校园的平面图,来让学生去认识地图的基本要素等知识,可以让学生更加热爱自然,热爱校园。让学生获得更为现实更为真实的感受,这种内在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为行为的原动力。

2.结合环境教育设计实践活动方案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得到关注,在中学教育中也就受到了重视,成为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又一平台。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的某个方面,并且能够深入直接地体验现实社会的合理性,思考社会改革的必要性和方向性。使学生不疏远社会,不脱离实际生活。例如:联合国和我国政府都确定了一些重大的环境节日,如4月7日“世界无烟日”、4月22日“世界地球日”、5月11日“世界人口50亿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每一个节日来临,教师都向学生详细地介绍它的由来和现实意义,让学生搜集资料,并探讨我们都应该如何做。通过环保节日的宣传,不但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其次,结合实际寻找生活中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有很多都存在于我们的实际生活当中,能够意识并解决这些问题就是教给学生“学会生存、学会生活”。比如组织学生到长江边去探寻源头,找寻污染源,并经过讨论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提交给相关职能部门;针对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大量垃圾如何处理这一问题,我们设计了“生活垃圾,你会分类吗?”的实践活动方案;学校食堂每天使用的一次性的筷子和餐盒数量惊人,学生进行了调查并发出了“自带饭盒,拒绝使用一次性餐具”的倡议等。这些活动贴近学生生活,可行性强,并且对学生的现在乃至将来都会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是我们进行环境教育比较典型的案例。对学生主人翁态度和责任感的形成是极为有效的,事后学生写出自己的建议和感想。

3.结合其他学科设计实践活动方案

根据课程的设置、知识的难易以及学生的理解力,还可以结合其他学科设计实践活动方案。例如:与历史相结合,开展“介绍我的家乡”的主题班会;与语文相结合,组织一次“歌颂祖国”的演讲比赛;与美术课相结合,出一份《我们的家园》的手抄报;与音乐相结合,探究“歌词中的地理名称”等,多样的实践活动可以使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方面得到肯定,同时还可以使不同的学科有机地融为一体,综合提高学生素质。

陈至立同志提出:“减少学生过重负担,不仅关系到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更重要的是,为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良好条件。目前,迫切需要改革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把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多接触自然,接触社会,为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潜能的开发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是比较开放的模式,没有成熟的路径可走,所以对活动的选取和设计,教师要分外谨慎,活动方案一定要紧密联系实际,可操作性强。由于活动场所和方式的多样性,教师要有预见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能力,活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另外,实践活动不能过多、过频,容易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厌倦感而失去兴趣,甚至会喧宾夺主,动摇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产生负面作用。可以相信,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在成为教改亮点而在教育圈里倍受关注的同时,也一定会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地理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综合运用知识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担负着更为重要的使命。地理教育应抓住实践活动这一突破口,发挥地理实践活动在地理教学中的特殊功能,使地理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不断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