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潮流下新疆地域建筑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论现代潮流下新疆地域建筑发展

马思超

新疆自治区建筑设计研究院

摘要:新疆在历史上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现在是第二座“亚欧大陆桥”的必经之地,也是我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受悠久历史的影响,其建筑有着浓烈的地域风情。本文首先回顾了新疆地域建筑的历史,从民族风俗习惯、地理位置及气候特点、宗教信仰、军事因素和文化交流等五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其建筑特点的诸多因素;然后对近几十年的发展进行了概括,并简要介绍了建筑师们为体现民族特色所做的努力。本文通过研究新疆地域建筑的过去和现在,以期为建筑师们提供一定的参考,从而能更好地寻找地域创作的新契机,更好地服务于新疆建筑的发展。

关键词:新疆;地域建筑;过去;现在

一、引言

新疆具有独特的城市与建筑风格。探讨新疆建筑过去和现在有益于使建筑师获知历史上新疆建筑与城市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与因缘,寻找建筑创作的意境和灵感。愈深入研究就会更深切地体会到古代新疆建筑因地制宜、个性鲜明,以及勇于借鉴外来文化等优点。

二、新疆地域建筑的过去

1.多民族聚居的影响

新疆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除了维吾尔族外,还有汉、哈萨克、回、克尔克孜、塔吉克、锡伯、俄罗斯、乌兹别克、达斡尔、蒙古等民族,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性是生成不同建筑特色的主因。总体上说,新疆的民族最早由游牧民族演化而来,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但其中的一些民族后来主要发展绿洲农业,因此较早地建成了城镇,如史载西域三十六国。其建筑类型以农业、商业及行政管理建筑为主,布局自由,建筑材料也比较简单,仅土木而已,如尼雅遗址、米兰古城、楼兰古城等均属于此类。

民族的生活习性在几千年来反映了他们生存竞争中获得的优势,并顽固地表现在对建筑空间的需求之中,也包括对色彩、图案、线条、造型的追求,这些对建筑创作都有启迪作用,在传统建筑的形式被逐渐淡化的今天,它们将成为新建筑创作的又一沃土。例如新疆少数民族建筑偏爱室内的庭院及蓝绿色,忽略建筑等级、对称等要素,直接呈现满足本原需求的建筑空间功能,建筑布局因地制宜,很少依据形式构图等,这些正是民族习俗、心态、审美观、价值观的体现。

2.地理及气候的制约

新疆地貌由准噶尔、塔里木两大盆地及周围的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构成。高山、沙漠、绿洲以及严寒、少雨、强蒸发对建筑的形成往往是强制性的。新疆城市大都集中于干热性的气候地带,如哈密、吐鲁番、库车、喀什、和田等地区,建筑的布局和构造要适应气候特点―即厚墙、小窗、高密度、内部庭院的调节小气候等。由于昼夜、阳光直射处和阴凉处温差大,所以新疆民居的屋顶、庭院几乎成为人们的生活中心,并为此创造了很多利于隔热、通风的空间,如南疆有庇夏依旺(带顶宽外廊、可供起居和夏夜睡眠)、阿克塞乃(类似中原民居中的庭院,中央或部分屋顶开敞)、阿依旺(即带天窗顶的内庭院)等,再辅以水渠、果园,成为优美、舒适的生活空间。

3.宗教与信仰的更迭

新疆曾流行过多种宗教,公元10世纪以前,以佛教为主,同时有摩尼教、袄教、景教等。直到公元10世纪末,喀喇汉王朝的萨吐克、波格拉汉在南疆宣布伊斯兰教为国教后,伊斯兰教在南疆开始盛行。宗教流行与信仰的更迭必然会反映在建筑与城市领域。佛教传入使得大量的石窟、寺庙出现,如喀什三仙洞、莫卧儿佛塔、库车克孜尔石窟、库木吐拉石窟、吐鲁番伯孜克里克石窟等。从晋、南北朝开始佛塔、佛寺逐渐以于阗、龟兹、高昌等为中心大量建造。于阗几乎家家有佛塔,僧人多达数万,至今还有众多的佛塔、伽蓝、堵波等遗址。伊斯兰建筑的繁荣则在叶儿羌汗时代,可惜遗留下来的建筑不多,仅见于文字记载。

4.动荡的军事因素

据《汉书・西域传》记载,当时新疆一带许多城邦和小国,史称“三十六国”,其国名有些依然是今天的地名,如“若羌”、“楼兰”、“且末”、“皮山”、“莎车”、“于阗”、“焉耆”、“尉犁”等。西汉在张骞出使西域后,于公元前60年,建立了西域都户府,至此,西域列入汉朝版图,册封官吏,实行屯田,开通了丝绸之路。出于行政、军事和经济的需要,一大批新的城市、军事重镇、驿站等建造起来,至今犹存的有库车烽火台、交河故城、东汉和匈奴对峙的奇台疏勒城,还有汉代的金满城(今吉木萨尔)为车师后国王庭所在地,汉将耿营曾屯田于此。

三、今天的新疆地域建筑

新疆近几十年来,城市和建筑的迅速发展自不待言,但说起新的地域建筑,并不像古代那样有声有色,而多表现为缺乏特色,千篇一律。究其原因,是由于形成地域特色的环境有所改变,地域因素逐渐淡化;结构体系、建筑材料趋向全国化。

在体现民族地域特色方面,新疆的建筑师也努力做了一些尝试。上世纪50年代在普遍流行的苏联式建筑潮流中,也有一些作品充分表现了民族地域特色,如新疆人民剧场乌鲁木齐二道桥百货商店、人民电影院等;80年代也有一些建筑师开始探索新的出路,代表作品有乌鲁木齐民族医院、吐鲁番窑洞宾馆等;在1985年新疆自治区成立30周年之际,一批具有新疆特色的建筑纷纷涌现出来,例如新疆人民会堂、新疆迎宾馆、新疆科技馆、新疆友谊宾馆三号楼、昌吉工人文化宫等,得到了各方的好评,但随之而来的对建筑符号的滥用、对“民族形式”代替一切的片面理解使建筑创作陷入困境;到了90年代,“龟兹宾馆”、“吐鲁番宾馆”等从民族、宗教、地域的角度进行了新的探索。然而在90年代新的一轮建设热潮中,我国城市建筑互相“克隆”,新疆也不能例外。

随着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和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开始注重城市整体地域风貌并涌现了一些作品,如乌鲁木齐二道桥民族风情一条街的规划,“空中花园”居住区,单体建筑方面,新疆国际大巴扎是一个经过认真创作的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新建筑,并得到各界的一致好评。新疆博物馆则以“西域”与“多元化交汇”为表现主题,即将修建的吐鲁番博物馆也凸现出该地区的地域特征。总体上,更进一步的探索正在起步,较之上世纪80、90年代的探索将具有更广阔的视野,但这个阶段要求建筑师有较高的素质、正确的价值观和高水平的鉴赏力,应能够从民族地域的全方位中寻求与现代建筑需求的结合点。

四、新疆地域建筑的传承与创新

1.借鉴。借鉴新疆传统建筑文化的空间布局、造型语汇、色彩以及细部装饰等追求建筑与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协调,运用现代材料、技术、构造方法,表达历史的含义。使其在传统地域建筑的布局上与现代建筑设计之间进行对话与嫁接。

2.共融。新疆地域性建筑的发展并不等于一味的复古与怀旧,更不是造假古董,而是在保持原有地域性建筑风貌的基础上,使新旧肌体进行对比与交织,并且经常运用抽象的思维方式与现代技术手段来实现传统与未来共生。

3.发展与创新。建筑是衡量当时当地科技水平的标尺,也是观照科技成果运用情况的晴雨表,建筑与科技互融共生。因此在追寻地方特色同时,运用现代技术与材料来表达过去,将建筑的地域性与时代性相结合。

五、对新疆现代建筑的启示

1.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要结合新疆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尊重历史文脉,实现地域性与时代性的结合。“背弃了传统的现代化是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化,而背向现代化的传统则是自取灭亡的传统。因此挖掘新疆传统文化的内在资源与有用的潜力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和现代化的需要,是新疆地域建筑创新的基本途径。

2.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要遵循有机生长原则。

从新疆城市动态发展的角度提出的景观体系建设原则,它要求城市更新应在城市景观体系及重要标志物的控制下谨慎进行,表现出城市发展的连续性特征,对有价值的人文景观,更要表现出应有的尊重,始终把有价值的人文景观特别是古建、标志物、古树作为主角,使新旧关系构成对话。

参考文献:

[1]张胜仪,王小东.中国民族建筑:第二卷新疆篇[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2012.(06)

[2]王小东.新疆伊斯兰建筑的定位[J].建筑学报.王小东,2010(3).

[3]王治来.中亚史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3.(20)

[4]王治来.中亚简史[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4.(2)

[5]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考古三十年[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