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素质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8-09-19
/ 2

浅谈大学生素质教育

齐爱朋

摘要:何为素质教育?大学生综合素质存在哪些主要问题?通过分析提出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措施:通过课堂教育、校园文化等提高道德文化素质;通过教学改革与实践提高专业素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素质;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关键词:素质教育;道德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

1何为素质教育

所谓素质教育,是指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出发,以全面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为宗旨,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劳动、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发展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活动。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素质教育所关注的是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亦即一个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素质教育下,强调既要有丰富的知识和文化修养,还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也要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综上所述,学生素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道德文化素质。主要指大学生的政治方向,包括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道德品质,包括真诚、勤奋、有责任感等;人文社科知识,包括历史知识、社会知识、文学底蕴、人际交往能力等。

1.2专业素质。主要是指大学生的本学科、本专业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

1.3心理素质。主要指大学生应有的健康的心理状态,如承受挫折、失败的能力,积极乐观的态度,健全的人格等。

1.4身体素质。主要指大学生应该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2大学生综合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

要想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先看到当前部分大学生在素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素质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2.1部分大学生对国家现行政策的认识还不够深刻。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没有做好就业心理准备,不能很好的认清当前的形势,对自我的定位及自我能力的评价不够确切,心理素质和专业能力仍需进一步加强。

2.2部分大学生的心理不够健康。据有关调查显示,全国大学生中因精神疾病而退学的人数占退学总人数的54.4%,有28%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有近10%的学生存在着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问题。诸多的数据和事实表明,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

2.3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存在偏离。在市场经济崇尚个性发展大潮的影响下,受社会上所谓“实惠”观念和“个人功利”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尺度渐渐向“功利化”偏移。部分大学生的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精神生活也在发生变化,其中包括西方的政治观点、人生哲学和腐朽生活方式,通过各种渠道渗透进来,对现代大学生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

2.4部分大学生文化素质缺乏。不少大学生外语好、数理化好、经济头脑好,但对祖国的地理、历史、文化非常无知。

3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措施

高等教育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面对新的形势及社会新需求下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从思想品德、专业文化、世界观及人生观等多个方面着手,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大学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也是面向未来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进入21世纪,尤其是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各领域都需要大量能够担当重任的高级人才,以加快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加速与世界接轨的步伐。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适应社会的发展,就必须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这些主要措施有:

3.1通过课堂教育、校园文化等提高道德文化素质。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担负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大任务,使大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学校不仅要有完备的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教育体系,而且还要重视和加强德育,具有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新时期,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也为大学生的道德建设树起了新的标杆。

(1)学校应努力开展丰富多采的第二课堂活动,包括举办各种类型的学术报告会和专题讲座、学生读书会、学生社团活动、文艺汇演、体育活动等,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以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

(2)专业课程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要自觉地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始终,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课对人才文化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同时,也要把文化素质教育的有关内容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去,使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也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

(3)学校还应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检验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要认真组织学生参加教育实习,积极开展社会文化调查、社会调查和教育调查,让学生在广阔而丰富的社会文化知识大背景中接受熏陶,开拓视野,增长才干,提高综合素质。

3.2通过教学改革与实践提高专业素质

(1)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实训,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进一步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目前情况看,我国高等教育继承和保留了科学、严谨、系统化等优良传统,但重理论轻应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和素质培养的现象仍很严重,尤其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长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真正的落实。

(2)调整课程体系,改革课程结构,抓好文化素质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开设,使学生从文化知识、文化修养层面得到提高,并加强科学和人文精神教育。对理科学生重点开设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对文科学生适当开设自然科学课程,以促进文理知识相互渗透和融通,使学生“在宽口径的专业面上打好适应基础,在柔性的专业方向上培养适应能力,在整体化上提高素质”。

(3)实施专业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专业化实用型人才。学校应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实践,其目的:一是通过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产业发展趋势等情况,从而可以为丰富教育理论内容提供实践依据;二是通过熟悉企业相关岗位职责、操作规范、用人标准及管理制度等具体内容,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做到在教育过程中有的放矢;三是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四是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和用人标准,不断完善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3.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素质。最近发生在深圳华为公司的员工自杀事件一方面反映了现代社会竞争的激烈程度,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据权威部门统计表明,目前大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的人数正在逐年增加,其中存在心理障碍的大约有10%以上,这个数字给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都敲响了警钟。心理素质的提高一方面要靠学校的教育,学校应该开设心理教育方面的课程,成立心理协会对大学生提供咨询;另一方面要靠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方式,使每个大学生学习必要的心理知识,增强自我心理调适能力。自我教育不仅在心理素质的培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中同样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4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一国国民的健康素质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能力,作为国家民族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健康素质教育关乎到我国未来的发展。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培养坚强的意志是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学院应成立院篮球队、排球队、足球队、舞蹈队等活动团体,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让学生自觉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从而提高身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