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塞米松治疗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症30例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4-14
/ 2

地塞米松治疗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症30例临床分析

林叙波陈萍

林叙波陈萍(广东惠州市惠阳区人民医院儿科惠州516000)

【摘要】为了探讨加用地塞米松治疗SSSS的疗效,应用静脉注射地塞米松对28例SSSS患者进行临床研究表明,地塞米松是辅助治疗SSSS较好的方法,能更快的控制皮损的面积和皮损的程度,达到快速缓解症状,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地塞米松;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症;表皮剥脱

【中图分类号】R75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0)10-0217-02

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taphylococcalscaldedskinsyndrome,SSSS)是一种主要发生于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的感染性皮肤疾病,由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表皮剥脱素(exfoliativetoxin,ET)引起。本病发病急骤,进展快,以皮肤泛发红斑、松弛性大疱及大片表皮剥脱为特征。重症病例可以并发败血症,多器官功能受损,甚至危及生命。为了探讨加用地塞米松治疗SSSS的疗效,本研究应用静脉注射地塞米松对28例SSSS患者进行临床研究。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07年01月至2010年6月我院患儿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2~6岁;≥4岁12例,<4岁18例。发病时间:1、4、5及12月份4例,8、9月份10例,10、11月份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16例,对照组14例;两组年龄、性别、临床表现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

1.2方法:两组均常规治疗,抗感染(头孢呋辛100mg/kg·d,分2次,加用苯唑西林100mg/kg·d,分两次静脉滴注)。皮肤局部处理(保持创面清洁干燥,每日用生理盐水清洗,感染破损部位用百多邦软膏外涂,未破损皮疹部位用炉甘石洗剂外用)同时保持水和电解质平衡及营养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地塞米松02~0.5mg/(kg·d),连用3d后停用。

1.3观察指标:记录与统计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皮肤红斑及疱疹停止发展时间、表皮剥裸区干燥时间、平均住院天数。

1.4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x±s,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及t检验,所有数据均用spss13.0软件包处理。

2结果

两组症状、体症改善时间比较见表1。

表1两组疗效观察指标比较(x±s)

.

注:所有病例均治愈出院,治疗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皮肤红斑及疱疹停止发展时间、表皮剥裸区干燥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0.05)。

3讨论

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表皮剥脱毒素(exfoliativetoxin,ET)引起的一种严重的水疱性皮肤病,以全身泛发性红斑、松弛性大疱及表皮剥脱为特征,主要以新生儿和婴幼儿好发。发病城市多于农村,发病与夏季潮湿有关。发病机制主要为凝固酶阳性噬菌体Ⅱ组71型的葡萄球菌感染有关,也可能与Ⅰ、Ⅲ组的某些其它葡萄球菌感染有关[1]。它们都能产生表皮分解毒素,感染后有着相同的疾病发展经过。该毒素造成皮肤表皮颗粒层广泛坏死,形成浅表裂隙,造成皮肤分解形成松弛性大疱及大片状剥脱,甚至非皮损区皮肤尼氏征阳性。重症者可以并发败血症,发生多器官功能损害我,甚至危及生命[2]。

在本病的治疗中,皮质激素的应用尚有争议,有人认为皮质类固醇可导致免疫抑制,加重病情,增加死亡率;亦有学者主张在使用强效抗生素的同时联合使用激素。地塞米松是临床常用的中效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调节免疫的作用,但是激素本身有免疫抑制加重感染,干扰肾上腺皮质功能等副作用。作者认为在强有效的抗感染药物使用的基础上,加用糖皮质激素有利于皮损的改善和修复。近年来也有报道,在本病治疗中,使用糖皮质激素后可以缩短病程:在有效抗感染的基础上联合使用地塞米松,能有效的中和表皮分解素,减少致病作用,有利于皮损尽快的消退和修复,以缩短病程[3]。本资料14例患儿入院后在确切有效的抗生素应用的基础上使用地塞米松,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分析认为其机理可能为:导致SSSS发病的ET可刺激T细胞增殖,引起释放多种细胞因子,降低血管通透性,减少渗出,减轻水肿,促进皮肤红斑疱疹消退及表皮剥裸区干燥愈合;减轻全身炎症放应综合症,缩短病程;抑制体温中枢对致热源的放应,减少内生致热源的释放,缩短发热时间[4]。

通过该临床治疗观察表明,地塞米松是辅助治疗SSSS较好的方法,能更快的控制皮损的面积和皮损的程度,达到快速缓解症状,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

参考文献

[1]赵辨,张振楷.临床皮肤病学[M].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38-339

[2]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5

[3]张德春,武艺,陈俊龙.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症疗效分析[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3,36(6):345

[4]杨宝峰,苏定冯.药理学[M].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61-368

作者简介:林敍波,本科,从事儿科临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