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支镜治疗肺脓肿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纤支镜治疗肺脓肿疗效观察

刘晓梅

刘晓梅(河南省商丘市第四人民医院河南商丘476000)

【中图分类号】R6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8-0072-02

【摘要】目的探讨纤支镜局部灌注药物治疗肺脓肿的疗效;方法将92例肺脓肿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实验组在对照组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加用纤支镜治疗;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6%,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3.5%,实验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纤支镜局部灌注药物疗法,能够有效提高治愈率,是治疗肺脓肿的一个有效方法。

【关键词】纤支镜肺脓肿局部用药

肺脓肿是临床上较常见的肺组织严重感染性疾病,是由化脓菌感染引起肺组织炎症坏死,继而形成肺脓肿,坏死与支气管相通,进而出现脓腔。致病菌以厌氧菌常见,占80%以上,需氧菌少见,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肺炎球菌等。临床表现主要以高热、咳嗽、咳大量臭脓痰为主[1]。早期针对肺脓肿的治疗以静脉注射抗生素治疗为主,近年来,临床上逐渐开始使用纤维支气管镜进行局部灌注药物治疗。为探讨纤支镜局部灌注药物治疗肺脓肿的疗效,本文做了以下分析。

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均为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于我院治疗的肺脓肿患者92例,其中男40例,女52例,年龄在35-70岁之间,平均47.5岁。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其中实验组男22例,女24例,平均年龄46岁;对照组男18例,女28例,平均年龄49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严重情况等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2方法

2.1治疗方法

对照组使用传统常规内科治疗,包括根据痰培养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克林霉素等静脉给药同时配合体位引流,全身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方法;治疗组除以上处理外,另使用纤维支气管镜下局部灌注药物治疗,患者于手术日禁食,术前30min肌注阿托品1mg,术前使用2%的利多卡因用于咽喉部局部麻醉。待麻醉起效后,患者去枕仰卧位,术者位于患者头侧正前方,将纤支镜从鼻腔进入,缓慢深入至声门进入气管后,再加喷2%利多卡因2ml加强局麻效果。先观察气管、隆突及健侧支气管,然后缓慢退回至隆突后进入患侧支气管,找到病变部位后,观察病变情况。并抽取脓液送病原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然后助手通过塑料导管缓慢注入温生理盐水至病变部位进行灌洗,并立即吸出,反复灌洗3次后,再用生理盐水50ml+庆大霉素8万U作为灌洗液,取10-20ml注入病变部位,然后将纤支镜缓慢退出,结束治疗。纤支镜灌注治疗每周2次,直至病灶闭合。

2.2疗效判定

根据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来判断疗效,以4周为判断时间,分为治愈、好转和无效。其中治愈,治疗4周后临床症状消失,CT或X线复查显示脓腔消失,肺复张良好;好转,治疗4周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CT或X线复查显示脓腔缩小一半以上;无效,治疗4周后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仍有咳嗽、咳痰、发热,CT或X线复查显示脓腔缩小低于30%。治愈及好转均认为治疗有效。

2.3统计学方法

所有资料均输入计算机,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对于研究中的分类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治疗4周后对照组治愈26例(56.5%),好转12例(26.1%),无效8例(17.4%),总有效率为82.6%;实验组治愈30例(65.2%),好转13例(28.3%),无效3例(6.5%),总有效率为93.5%。实验组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纤支镜与常规治疗92例肺脓肿患者的疗效

4讨论

肺脓肿为呼吸系统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高热,脓肿破溃入支气管后表现出咯大量脓臭痰,血象可见白细胞明显升高,胸片可见脓腔液气平面。抗感染治疗和脓液引流是肺脓肿治疗的关键点[2]。传统的治疗方法一般采用全身应用抗菌素加体位引流,但由于存在血-支气管屏障以及纤维化组织包襄、粘膜水肿及脓性分泌物的增加、局部解剖结构的改变等多种因素使得抗菌药物难以在患处保持较高的浓度,因此使用传统全身应用抗生素时多需要大剂量、长疗程治疗,疗程的延长容易使病情迁延,转变为慢性肺脓肿,并且因长期使用抗生素容易引起药物副作用或引起肠道等菌群失调,甚至可能引起真菌感染。此外肺脓肿可导致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加之脓栓阻塞气管,使脓性分泌物引流不,排脓效果仍差。总的来说传统治疗方法存在费用高、副作用大、疗效欠佳等缺点,且易迁延形成慢性脓肿。

我们认为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入纤支镜局部灌注药物疗法,能够加快病灶愈合,提高治愈率,不失为治疗肺脓肿的一个有效的措施。但需要注意的是纤支镜治疗本身对患者存在一定的损伤,且单次治疗费用较高,医生要在严格掌握适应症的前提下对患者做好解释说明,取得患者良好的配合。

参考文献

[1]胡建林,杨和平.呼吸疾病鉴别诊断与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260.

[2]冯慰慈.现代呼吸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61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