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预设,创造灵动的初中数学课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1-11
/ 2

精心预设,创造灵动的初中数学课堂

石春秀

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

摘要:“预设”和“生成”是辩证的统一体,深陷在“预设”的窠臼里;追寻“预设”与“生成”的和谐平衡,是新课程背景之下教学的理想,也是理想的教学,更是课堂教学理念在嬗变中对传统的超越。

关键词:数学课堂;预设;生成;处理方法

课程专家叶澜教授曾作过这样的精辟论述:“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调整乃至放弃教学预设,机智巧妙地生成实用有效的教学方案,使课堂教学生机勃勃,可在积极倡导生成性教学的今天,不少教师机械地解读了“生成”,认为生成和预设是一对矛盾体,追求“生成”就要摒弃“预设”,甚至主张实施“非预设性教学”。但课堂经常发生许多类似预设外的“意外”,令人哭笑不得,遭受尴尬。教师是该怎么处理呢?

一、照顾全体确保预设的价值与可行性

依照课程标准,成功的数学课堂提问应当是分别从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的实际出发进行预设,即要求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够掌握一定的知识。然而,我们发现有些教师所设计的内容只有少数优等生可以“吃得饱”,而中等生和后进生却“吃不了”。例如有一位教师在讲述《二次函数的应用》时曾出示过这么一道题:“在一个已知两直角边长度分别为b、c的直角三角形内部作一个矩形ABCD,其中AB和AD分别在两直角边上,G点在斜边上。设矩形的一边AB=x,矩形的面积为y,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短时间内,学生很难给出答案或做题思路,因为问题的设计没有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的原则。教师可以在原问题前增加一小问题:“设矩形的一边AB=x,试用含有字母x的代数式表示AD边的长度”。这样第一问的难度并不大,却为最终的问题作了提示和铺垫,原来的问题在第一问的基础上,也显得不那么困难了。因此教师应以“同样的授课方式,不同的层次、区别的要求”来向全体学生提问,确保提问的价值与可行性,并鼓励和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二、精炼提问、新颖巧妙

提问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所以设置的问题不宜过多,一方面避免冲淡教学的重难点,预防教学内容分散化,另一方面确保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深入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实现开启学生思维的目的。设计的问题要精,问题的提出要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变通性和独创性,适当设计高水平问题。例如:在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授课中,教师可以分别设计长度为l0cm、20cm、30cm;20cm、30cm、40cm;10cm、l0cm、30cm三组木棒,让学生来尝试摆三角形,通过自己动手来寻找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既要听取学生的推论过程,也要判断学生的思维过程正确与否,同时更要听听答案错误学生的理由,从而寻找其错误的原因。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突出重难点,要收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效果。

在提问时,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以教学目标为导向,明确提问的目的,精心把问题导向教学关键处、思考转折点和理解难点上,以学生的特点为基础,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或回答情况灵活调节问题的范围,恰到好处地触及学生的思维发展区,真正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同类项》后,我没按照常规问“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而是先巧妙地举了一个例子:“上一节我们学习了降幂排列,如果说降幂排列就好比是同学们按照个子高低去排队,那么今天学习的同类项可以好比什么呢?”学生们立即展开了讨论,小结的发言异常踊跃:“好比是按照男生、女生来排队……”“好比是卖水果,橘子归一类,香蕉归一类,苹果归一类……”学生们充分发挥着他们的想象力,兴趣盎然。教师马上追问:“那么同类项的分类应该注意些什么呢?”通过这样的提问,学生们的思维打开了,学习兴趣被大大激发,自然会牢固掌握同类项的相关知识。

“预设与生成”是伴随新课程而出现的一个热门话题.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生成是预设的升华.预设与生成是精彩的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预设精彩且能按期实施的课,算是成功的;预设精彩且能不断生成的课,才算是精彩的.过分强调预设缺乏必要的开放和不断的生成,就会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机和活力,使师生生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单纯依靠开放和生成,缺乏精心的准备和必要的预设,课堂教学则会变得无序、失控和自由化,缺乏目标和计划,使师生生命力得不到高效发挥.因此,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对立与统一的关系,因势利导,达成预设,促其生成是当前课堂教学中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三、预设问题要环环紧扣,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

教师在预设问题时,要考虑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认知发展水平和思维发展水平,预设的问题坡度太大,超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过于复杂,从头到尾受益的学生寥寥无几,提问也只能流于形式、走过场,所以预设问题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例如,一教师在教学“圆的定义”时,问学生:“车轮是什么形状?”同学们都会回答:“这还用问,当然是圆的.”接着问:“为什么要造成圆形?难道不能造成别的形状,比如说三角形、四边形……”同学们就会兴奋起来,纷纷说:“不能!这样的轮子无法滚动.”教师接着再问:“那就造成鸭蛋的形状吧!行吗?”学生开始感觉茫然,继而大笑起来:“若是这样,车子会忽高忽低的.”教师继续追问:“为什么造成圆形不会忽高忽低呢?”学生又一次活跃起来,纷纷议论,最终找到了答案:“因为圆形车轮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处处相等!”这样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圆的定义.教师在讲圆的定义时,根据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预设了四个逐步推进的问题,学生生成圆的定义非常自然且记忆深刻,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余味无穷。

对课堂教学活动的预设非常重要和必要,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在预设过程中,要尽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使课堂活动按着预定设计进行。对于在生成过程中遇到的特殊情况,教师应善于应变,在不打消学生积极性的情况下,对于有价值的生成,教师应适当调整预设,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与潜能,让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得到全面发展。

“预设”和“生成”都是在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进行,是指学生三维目标的形成过程。生成,不是对预设的否定,而是对预设的挑战,精彩的生成源于高质量的预设。面对挑战,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有效处理教材、主动走进学生、积极开发资源,才能在课堂中机智地选择预设、整合预设乃至放弃预设,从而收获生成,用智慧将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叶澜教授《新基础教育经典言论》

[2]唐爱华.课堂可以预约出精彩[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