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护士对职业性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防护

/ 2

手术室护士对职业性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防护

欧阳萍

欧阳萍(新余市人民医院手术室336500)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0)25-0315-02

【关键词】手术室护士职业性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防护

手术室的护理工作者,是一个在特殊环境中从事特殊护理专业的群体。现代手术室的护士处于多种有害因子之中。有关护士的职业卫生现象,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美国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局(OSHA)曾经指出:其工作重点之一,是解决威胁工人健康和安全问题[1]。手术室工作人员每天都要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因此感染HBV、HCV、HIV等的机率很高。Johanet调查指出:约有11.7%的手术室工作人员存在着意外的血液直接接触,如术中意外针刺伤、污血溅落到皮肤或者眼睛里等。本文通过阐述有关经血液传播疾病的概况及职业感染途径,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旨在强调手术人员的自我保护,减少职业性感染的发生。

1.经血液传播疾病的概况

经血液传播疾病是一类可通过血液、=体液途径传播性疾病,包括乙型肝炎(HBV)丙型肝炎(HCV)、艾滋病(HIV)、梅毒、疟疾和成人T细胞白血病等20多种疾病。这些疾病的病原体主要存在于感染者的外周血液中,可通过输入污染的血液与血制品、使用污染的医疗器械等而感染他人。其中,HIV分离最高即传播性最强的是临床上无症状而血清抗体呈阳性的病毒携带者[2]。经血液传播疾病是一个世界问题,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enterfordiseasecontrol)统计,1985-1999年间,有55名医务人员感染HIV,136名可能感染HIV。HCV是慢性血液传播疾病在最常见的疾病,美国每年大概有400万人被感染。就目前国内状况,广大义务工作者虽对经血液传播疾病有一定的了解,但对职业性感染,特别是手术人员被感染HIV、HCV、HBV等的危险性了解甚少。

2.经血液传播疾病的职业感染途径

据研究,含病毒浓度高的血液和体液一次为:血液、血液成分、伤口分泌物、精液、阴道分泌物、羊水、胸腔积液、脑积液滑膜液、含有血液的唾液。含病毒浓度低的体液为:尿液、粪便、汗液、泪液、母乳。职业性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最基本的途径是患者的血液或体液进入义务人员的血液,包括被血液污染的容器刺伤、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接触了患者的血液或者体液等,其中最主要被污染的锐器刺伤。已有资料显示,因职业引起的感染途径在针刺损伤占80%[3]。

对手术人员的感染途径有:术中锐器伤包括(缝合针、注射针)刺伤、手术刀、剪、巾钳、克氏针、骨折碎片刺伤等;溅污:术中出血、骨科力量性操作如敲打、器械的意外松脱或者脱落可以造成手术人员的眼睛、皮肤、黏膜污染;浸泡于血液和体液:手术衣双前臂及身体前部被血液或体液浸湿后,皮肤长时间与污染的手术衣接触。手术配合中长使用的锐器特别多,如刀、剪、针、钩,传递频繁,及易损伤自己或者他人。在可经针刺传播的20余种疾病中,最常见也是最可怕的是HIV、HBV、HCV。据统计,针刺或破损皮肤粘膜接触污染血液而感染HIV的机率为0.3%;眼、鼻、口腔暴露于污染血液和体液而感染的机率为0.1%;皮肤暴露感染HIV的机率为0.1%。如暴露于含HBV的血液或体液,其感染机率为6%-30%。医务人员被HCV污染的锐器刺伤而感染的机率为1.8%。

3.职业防护措施

普及性预防(UP)是针对经血液传播疾病而制定的对医务人员的防护措施,是假定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都有潜在的传染性而在处理时要采取的一系列防护措施。美国CDC要求所有医务人员在工作必须采取UP,而医务人员早已把UP当作工作常规。

3.1加强隔离措施

3.1.1对手术衣的要求

完好的皮肤虽然是有效的屏障,但还不清楚与体液长时间接触时,“湿”皮肤能否提供保护,皮肤不可能没有一定损伤和发炎部分,会使其抗病毒能力降低,因此,应穿躯干前侧及双上臂防水的手术衣,以防有血液污染而致皮肤长时间接触或浸泡于血液中造成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3.1.2戴手套

Hussaiu等报告,术前破损率约3%,术中约37.5%-50%。这仅是肉眼观察,所以实际的破损率更高,有时手术人员不知道自己的已经破损,甚至也不知道皮肤已有扎破的迹象。手部的针刺损伤多发生在非优势的食指或拇指的掌侧面附近,因为优势手握持针器通过组织后,非优势手在操作过程中易被损伤,所以,主张手术中戴两双手套,因两双手套可使因穿破引起的皮肤污染率几乎减少5倍。由于手套具有弹性,当含有血液的针刺破手套时,手套会对针表面上的血液有一定擦拭作用,以减少进入人体的血量而减少感染的机会。美国的研究人员用乳胶手套研究证明:手套不能确保对病毒的防护,实验发现约1/3的手套可以通过像HIV和HBV大小颗粒。因此,手术中戴两双手套是有益的。此外,术中如手套破损要立即更换。

3.1.3其他防护用品

即用于防止血液或其他传染性物质接触医务人员的物品,包括护目镜、帽子、口罩、手术鞋等。手术人员应该佩带适当的眼镜。据统计,术后溅污率达10%-40%,以骨科手术更为明显,一些西方国家推荐收税手术人员佩带轻型面罩防护镜;帽子、口罩不宜过薄、过小,一旦术中被血液溅污后应立即更换。

3.2对有关人员的要求

手术人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操作中注意力要集中。术中需配合默契并加强互相监督,有污染的情况及时处理。参加手术的所有人员,术前应进行自我体检,尤其对双手双前臂的微小破损或皮肤微小感染灶并予以注意,如有此类情况,尽量避免参加手术,如必须参加手术更应该加强防护措施,术前修剪指甲不宜过短,以免造成肉眼难以察觉的损伤。重视手术基本训练。因术中大多为针头刺伤,故更加强调缝合技术,操作中应提倡尽可能采用“非接触技术”,尤其在缝合接针时,严禁用手指直接接针,术中锐性器械应避免手与手的传递,所有器械无论从洗手护士到术者,还是从术者到护士,以及术者与助手间都应经过中介物---弯盘,这样可以减少因传递器械所致损伤的危险。注射针其危险性较缝合针大的多,术中尽量减少用注射针。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HBV感染的最有效的措施,有效率96%-99%,该疫苗也对丁肝有防护作用;其次,要去手术病人术前做好肝功能检查,手术病人感染情况应在手术单上注明;急诊应按阳性处理【4】

3.3意外暴露后的处理

①皮肤若接触到血液或体液,应立即用肥皂和清水冲洗;若是患者的血液、体液意外进入眼睛、鼻腔立即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②被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刺伤后,需保持沉着镇静、迅速、敏捷按常规脱去双手手套,再用碘酒、酒精消毒受伤部位,健侧手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受伤部位,使部分血液排出,以相对减少受污染的程度,在反复挤压的同时,用肥皂盒流动水冲洗伤口;③意外受伤后应在48小时以内报告有关部门并填写报表,必须在72小时内做HIV、HBV基础水平的检查;④可疑暴露与HBV感染的血液、体液时,注射抗乙肝病毒高价抗体和乙肝疫苗;⑤可疑暴露HCV感染的血液、体液时,尽快与暴露后做HCV抗体检查,有些专家建议暴露4-6周检测HCV的RNA;⑥可以暴露HIV感染的血液、体液时,短时间内口服大量AZT(叠氮脱氧核苷),尽快暴露检查HIV抗体,然后进行周期性复查(如6周、12周、6个月等)。在跟踪期间,特别是在最初的6-18周,绝大部分感染者会出现症状,因此在此期间必须注意不要献血、捐赠器官及母乳喂养,过性生活时要用避孕套。

职业安全是近年来医务人员日益关注的重要问题。随着科技的进步,护理人员越来越认识到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存在很多职业感染的机会,因此树立职业安全意识非常重要。护理人员应结合本院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以尽量减少职业危害。

参考文献

[1]王芳.《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中华护理杂志》2000.35(5):290-292.

[2]王镜,白维仁,王立荣.《临床艾滋病[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2-77-756.

[3]严家新.《艾滋病与医学工作者》《健康报》1997.12-05-05.

[4]言樱,马晓军,周萍.《浅谈现代医院手术室危害因素的预防》《中华护理杂志》1998.33(6):351-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