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losa-Hunt综合征的128层CT表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Tolosa-Hunt综合征的128层CT表现

韩礼良刘金萍卢春梅刘克金具胜

韩礼良刘金萍卢春梅刘克金具胜河南省桐柏县人民医院CT/MR室河南南阳474750作者简介:韩礼良,男,1968,汉,河南浚县,本科,河南省桐柏县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心胸部ct诊断.

【摘要】目的探讨Tolosa-Hunt综合征(THS)的128层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的3例THS的128层CT资料,结合有关文献,分析其128层CT表现.结果3例THS128CT平扫均表现为一侧海绵窦增宽,2例伴眶上裂软组织密度肿块,1例邻近硬脑膜增厚、密度增高,同时伴双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钙化;增强扫描3例均示患侧海绵窦增宽、明显强化,2例累及眶上裂,1例累及视神经孔,同时伴有邻近硬膜强化,1例显示眶上裂肿块推移血管伴同侧海绵窦引流静脉增多、增粗、扩张、迂曲.结论128层CT可以显示THS病变的部位、范围、强化程度,以及累及血管病变,有助于THS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关键词】Tolosa-Hunt综合征;海绵窦;眶上裂;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063-02

Tolosa-Hunt综合征(THS)是一种较少见的神经内科及眼科疾病.其影像学表现以磁共振成像报道较多,并已成为THS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现搜集3例经临床确诊的THS的128层CT资料,结合有关文献,以探讨128层CT对THS的诊断价值.

1材料与方法

1.1患者资料本组病例全部为女性,年龄分别为24岁、26岁及57岁.病史7天至2月.

1.2扫描技术及图像后处理设备采用PhilipsIngenuityCore128CT.患者仰卧位,先行头部平扫,扫描范围从枕骨大孔至头顶,包括头皮软组织.增强扫描动脉期采用对比剂追踪技术,ROI设在颈内动脉,阈值100Hu,延迟时间3.5-5.0s;动脉期扫描完成后延迟180s再次扫描.扫描条件:120Kv,智能自动毫安,准值器宽度:64×0.625mm,螺距:0.5,转速:0.5s/rot,FOV:280mmX280mm,分辨率:标准分辨率,图像大小:512X512.扫描完成后在操作站目录侧显示器上重建,重建参数:FOV:260mmX260mm,层厚:1.0mm,层间隔:0.5mm,图像大小:512mmX512mm,过滤方式:标准.重建完成后将数据传至图像后处理工作站(IntellispacePortalRelease,V6.0.2.33500)作后处理.图像后处理以多平面重组(MPR)为主,结合曲面重组(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等技术.

1.3128层CT影像分析以健侧作为参照,比较两侧海绵窦宽度和眶尖软组织的CT值.正常海绵窦、眶上裂及视神经孔大致对称,海绵窦、眶尖内充填脂肪为低密度,由于正常情况下海绵窦内神经不强化,而病变强化,故其内显示等密度软组织影且强化为异常,根据异常软组织影确定病变部位及范围.2结果本组3例患者其中2例曾在外院行头部1.5T磁共振平扫,1例显示右侧海绵窦增宽伴邻近硬脑膜增厚,1例未见异常.3例THS128CT平扫均表现为一侧海绵窦增宽(图1),2例伴眶上裂软组织密度肿块,1例邻近硬脑膜增厚、密度增高,同时伴双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床突段及眼段管壁钙化;增强扫描动脉期3例均示患侧海绵窦增宽、明显强化(图2),2例累及眶上裂,1例累及视神经孔,同时伴有邻近硬膜强化,1例显示眶上裂肿块推移血管伴同侧海绵窦引流静脉增多、增粗、扩张、迂曲(图3),血管分析(AVA)显示双侧颈内动脉管壁不规则钙化,管壁毛糙,轻度狭窄,以右侧颈内动脉为著;延迟扫描示海绵窦旁、眶上裂及视神经周围软组织强化(图4、5).VR示右侧海绵窦旁硬脑膜明显强化,右侧蝶顶窦、岩上窦显影提前,右侧鞍旁静脉增多、迂曲(图6).

3讨论

3.1Tolosa-Hunt综合征(THS),音译陶鲁沙-亨特综合征或托-亨二氏综合征,曾称为痛性眼肌麻痹(PainfulOphthalmoplegia,PO),是一种伴有头痛和眼肌麻痹的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临床综合征.国内高应弼【1】1979年首先报道了8例,2001年国内管氏等【2】报道曾对1例THS患者行手术切除病灶,肉眼观察为一侧海绵窦区的灰色肿块,质硬,边界清,血供不丰富.镜下可见大量以淋巴细胞、浆细胞及成纤维细胞为主组成的肉芽肿病变.THS的确切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因眶内炎性假瘤和THS临床表现及病理改变相似,对激素治疗均较敏感,故有人认为THS并不是一种独立性疾病,而是一种组织病理相同、解剖部位不同的炎性假瘤【3】.

3.2128CT表现THS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并需经影像学、实验室检查等排除其他病变.随着神经影像技术的进展及临床应用,对THS的诊断率不断提高.1998年国际头痛会议特别提到了影像技术在THS诊断中的应用,并提出应当在至少2年内对病例进行临床和放射学检查的随访,其中包括在发病初期MRI阴性的病例.Cakirer提出:激素治疗后症状缓解,复查原有病变缩小或消失也应作为THS的诊断标准【4】.2013ICHD-IIIbeta版中THS综合征诊断更加强调了影像学和病理学的地位,要求MRI增强有海绵窦等部位病灶支持.THS的像学检查主要依靠CT、MRI,表现为患侧海绵窦的增宽,判断海绵窦是否增宽主要是比较患侧与健侧海绵窦的情况,经过治疗后复查,如果病变明显减小或消失,则能帮助确诊.病变范围多同时累及眶尖及邻近硬脑膜,增强扫描患侧海绵窦及眶尖的病变明显强化,受累硬脑膜增厚呈条带状明显强化.本组病例中影像学检查阳性病例均符合以上表现.本组病例128CT表现支持上述观点.128层CT扫描优势:CT扫描完成后可以作任意层厚、层间隔重建,避免了常规头部MR扫描因层厚较厚,层与层有间隙遗漏病变细节的缺点;即使是海绵窦区薄层扫描也有扫描野较小,层与层间有间隙(减少层间干扰)的不足.CT扫描完成后可进行任意角度、层厚的多平面重组(MPR),可以使得双侧结构对称,便于双侧对比观察,而磁共振(MR)检查一旦结束,便不能进行角度、层厚的调整,但这一点对于THS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尤为重要,因为THS目前影像学诊断主要靠双侧对比观察.128层CT增强扫描完成后可直接进行头部血管成像,并进行血管分析,而MR则需要单独的血管扫描序列,CT还可以很容易得显示血管壁、颅底及邻近硬脑膜的钙化,从而为颅底结核、海绵窦旁霉菌感染等鉴别诊断提供帮助.由于THS常伴剧烈疼痛,甚至恶心、呕吐等,长时间检查制动困难,128CT检查速度快也是其优势之一.结合CT后处理VR成像,可以显示海绵窦旁引流静脉的迂曲、扩张等改变.总之,128层CT由于其扫描速度快,图像后处理软件丰富,在THS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面优势逐渐显现.只有充分了解MR及128层CT的优势和限度,优势互补,必将在THS的影像学诊断方面上一个新台阶.

3.3诊断与鉴别诊断Tolosa-Hunt综合征诊断关键在于遵循最新的诊断标准、完善头痛及眼肌麻痹等相关病史资料、必要的辅助检查排除痛性眼肌麻痹的其他原因、积极的随访观察.MR为THS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但128CT可作为THS诊断的有益补充.具有典型表现的THS结合影像学检查及治疗后随访观察诊断不难,但需与鞍区肿瘤、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海绵窦血栓、三叉神经痛、眼肌麻痹型偏头痛、基底脑膜炎、慢性硬脑膜炎、颅底结核、霉菌感染等疾病相鉴别.参考文献[1]高应弼.疼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附8例报告[J].中华眼科杂志,1979,[15:49-512]夏明万,李青.22例Tolosa-Hunt综合征患者临床分析[J].北方药学,[2013,10(5):823]郭健,鲜军舫,王振常,等.Tolosa-Hunt综合征的MRI表现及诊断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6,40(3):266-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