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美丽经济载体的规划建设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15
/ 2

乡村美丽经济载体的规划建设策略

姜国平1李缙如2

1.金华市城市规划设计院浙江金华321000

2.海口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杭州分院浙江杭州310000

摘要: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乡村,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快速城镇化、工业化和乡村转型发展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对空心村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乡村空间重构、缩小城乡差距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当前我国美丽乡村建设在人口、就业、土地、生态环境等方面面临诸多挑战。为此,文章针对乡村美丽经济载体的规划建设策略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乡村振兴;美丽经济载体

引言:所谓的“美丽经济”,简单来说,就是“美丽乡村、风情小镇”以及农业“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鲜明目标。美丽经济可以是指运用“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各方面,如农村养生、养老、休闲、度假、旅游观光等受到影响而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

1中国乡村建设发展现状阐述

1.1乡村贫富差距明显

城乡经济均衡发展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美好愿景,但由于城乡在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土地集约开发等多方面的差异性,使得中国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较大,城乡一体化的道路仍然任重道远。作为全面小康社会发展的短板地带——乡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不同省区贫富差距显著拉大的现象。

1.2乡村建设欠缺规划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弊端积淀,使得长期以来注重城市规划,而轻视乡村规划的思想在一定时段内难以彻底消除。虽然国家在2008年将乡、镇规划纳入城乡规划法约束的范围之内,随之而来的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在全国规划界如火如荼地展开,但由于我国乡村基数大,很难将规划编制工作短时间内普及到各个自然村,导致除了少数美丽乡村、特色小镇之外的绝大多数乡村的规划工作还相当欠缺,基本处于居民自设、自建的状态。

1.3乡村文化流失严重

在城镇化的冲击下,乡村传统文化没能经受住城市文化的吞噬,使得乡村建设盲目吸收城市建筑文化符号,原有传统风貌没能有序演化和保留,出现千篇一律、特色缺失、杂乱突兀等不伦不类现象,对乡村深厚的历史肌理、文化底蕴造成创伤性的破坏。乡村特色的消失,带走的是乡村传统文化精神的灵魂,留下的只是模版化的新材质、新技术性建筑。

2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美丽经济载体的规划建设策略

2.1融入生态建乡思维模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新时代生态城镇化规划建设的指导思想,在美丽乡村、特色小镇规划建设中将生态建乡思维作为中国乡村规划建设的试金石,秉着边示范边总结的态度,争取把生态修复、乡镇修补理念带入城镇化建设发展的新天地——乡建领域[1]。生态建乡不是简单的口号性行动,而是城市双修在乡村建设环节的延伸和拓展,因地制宜地美化、修复和修补乡村生态,不仅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更是全面美丽乡村的重要举措。将生态建乡形成合理有效的模式,嵌入到乡村聚落的规划建设进程里,凝聚乡村人气,达到环境引人,人口聚能的连环效应,创造生态振乡的乡村振兴之路。

2.2走出生产线式规划路线

传统的规划在很大程度上是办公室式的规划成果,由于规划设计人员对规划区域的现状情况摸底不够彻底,造成规划资源和时间的浪费,规划是做了一版又一版,但在衔接性和落地性上效果不够明显。在设计人员下乡政策的引导下,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作为乡村规划的排头兵,应提前走出模块化、生产线式的规划路径,打破现有规划特色缺失,模式大同小异的弊病现状,规划设计人员应发挥深厚的专业素养,驻地规划设计、指导乡建工作,让规划设计贴近乡村实际建设、生态保护、乡风文明建设和乡村产业兴隆成为新时代的新常态。

2.3发挥优势产业链条效应

乡村振兴的重点在于产业振兴,发掘乡村优势产业,培育乡村区域产业绝对优势与相对优势,打破乡村产业的盲目、恶意竞争,加强乡村振兴多面性,突破唯有旅游产业做文章的跟风振兴举措,将农业、林业、渔业、文创业、小型工商业等多个振兴产业因子配方植入适宜乡村点区,形成区域性城乡优势产业链,才能够从源头上振兴乡村,为贫困山区的规划设计提供动力[2]。当地政府应该在乡村规划设计中,重视乡村产业发掘、研究、规划,通过对乡村产业专项研究探索,形成科学、合理、效益最大化的乡村产业发展路径,是新时代乡村发展的极其重要一环。

2.4引进科技信息服务设施

传承乡村传统特色不是停留在过去的时代,延续过时的生活方式,而是应该在规划建设中淘汰掉不适宜新时代乡村发展的服务设施,引进信息时代适宜乡村布设的服务元素,弥补乡村在城镇区域中信息链接的弱势,从而实现全方位城乡一体化目标。逐步在规划设计中普及互联网入户、城市与城乡公交等是全面小康社会发展赋予乡村人民殷勤的期盼。通过信息服务设施的引入,拓展乡村居民的视野,打开乡村的封闭性,形成和谐、共享、开放、幸福的城乡共荣圈。

2.5生态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过程中,充分考虑了乡村的自然面貌与现状地理要素,一方面讲究乡村景观景致的打造与雕琢,对乡村植被、河涌等进行美化整治,提升乡村自然环境品质;另一方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与乡村建设进行契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乡村文化内涵,以自然生态景观烘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充分做到生态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同步建设[3]。

结论:

简而言之,乡村规划作为中国城市规划转向城乡规划的新领域,在规划经验和规划模式上还不够成熟,基本都是在借用城市规划的思路模板,缺乏规划设计的创新性。基于此,为了能够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做好乡村美丽经济载体的规划建设工作,首先必须将生态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建设,另外,引进科技信息服务设施,引进科技信息服务设施的同时,融入生态建乡思维模式,由此一来,才是有效建设乡村美丽经济载体的重要保证[4]。

参考文献:

[1]慕良泽.村民自治研究40年:理论视角与发展趋向[J].中国农村观察,2018(06).

[2]张薇,秦兆祥.以互联网+乡村旅游为抓手推动农村产业升级的思考[J].农业经济,2018(11).

[3]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加快农村环境整治[J].给水排水,2018(11).

[4]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7/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编[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