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溪“情志致病”浅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朱丹溪“情志致病”浅谈

金江英

金江英(义乌市稠江街道卫生服务中心322000)

【摘要】朱丹溪认为情志因素是致病主要病因,情绪变化过极引起脏腑病变,引动相火妄动而耗伤阴津,气机郁积,脏腑失调,导致“六郁”。所创制的越鞠丸是治疗郁证的专方,为后世治疗郁证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思路,对治疗心理和心身疾病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朱丹溪情志致病六郁

【中图分类号】R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6-0334-01

朱丹溪(1281~1358年),名震亨,字彦修,浙江义乌人,是金元四大家之一。他在学术上以养阴著称于世,被视为养阴学派的创始人,以“相火论”和“阳有余阴不足论”为其医学观点核心,而在朱丹溪的学术思想和临床实践中也蕴含着丰富的中医“情志致病”的思想,本文就朱丹溪关于情志致病思想浅谈分析如下。

1.情志失调,脏腑病变

不良的情志因素可成为脏腑气血阴阳升降失调,为多种疾病的诱因。朱丹溪认为人体阴阳、水火、气血的升降运动贯穿于生命的始终,气为阳宜降,血为阴宜升。阴精上升,可濡养上焦,与神志活动相关的心、肺、脑等均位居上焦,所以“阴升”是维持情志活动正常的重要保证;阳气下降,温养肝肾,使周身气机和畅,生理功能正常,则情志活动正常。阴升阳降功能失调,便可导致脏腑病变,还可导致情志病的发生。《素问·举痛论》中用气机紊乱阐述了情志致病机制,即“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惊则气乱”。对此,丹溪进一步加以发挥和完善,在《脉因证治·七情证》中说:“怒伤肝,为气逆,悲治怒……喜伤心,气为缓,恐治喜……悲伤肺,为气消,喜治悲……惊伤神,为气乱,思治惊……思伤脾,为气结,怒治思……恐伤肾,为气不行,思治恐。”情志过激,既可造成躯体疾病,又可继发其他情志病。朱丹溪不仅继承了《内经》关于情志致病的基本观点,而且发展了情志病学思想。情志失调,则脏腑功能紊乱,导致郁症。

2.郁证为诸病之肇端,气郁为诸郁之首因

郁证是指所有郁滞不得发越所致的证候。广义之郁证为一切气机不畅之疾。狭义之郁证则是由于情志不畅、气机郁结所引起的一类病证[1]。气郁,常因所愿不遂,或突受刺激,或贫窘所迫,或暴怒所伤,或悲哀所致,或思念太过所造成。湿郁,常因雨露岚气侵袭,或坐卧湿地,或汗出湿衣所造成。血郁,常因七情内伤、郁结日久波及血分,或因跌扑外伤所造成。热郁,常因阴虚生内热,或者胃虚食冷物,抑遏阳气于而发热,六郁独不言风寒,是因为风寒常郁而化热,这也是热郁的重要病因。食郁,常因饮食不节,或过食肥甘厚味所造成。痰郁,常因脾虚等原因造成痰湿留滞而成。“六郁”又可相继而生,气郁可导致湿滞,湿滞日久可成热,热郁而成痰,痰滞而血不行,血滞而食不消化。

可见,六气、情志、饮食、外伤等因素皆可致郁,而气郁是诸郁之首因。六气所致之郁多伤在脏腑经络,治以消散则郁解,而情志所伤造成的郁病多伤在气血,耗损脏阴,这种情况则不可治以消散,只可以舒解。情志致郁,初起伤气,继而及血,导致郁症致病,诸症纷扰,变化无穷,通达全身。

3.六郁主症及方药

3.1六郁主症

《丹溪心法》中言,“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气、血、痰之病也多兼郁,或郁久而生病,或病久而生郁,或失治误治而成郁。

气郁者,胸胁痛。肝舍于惏胁,故胁痛多属于肝。“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2],故肝主阴血而属于左胁,脾主阳气而隶于右胁。左胁多由怒伤或瘀血而作痛,右胁多由痰积或气郁作痛。湿郁者,周身走痛或关节痛,遇阴寒则发。痰郁者,动则喘。热郁者,瞀闷,小便赤。热郁之病,其脏应心,心火移热于小肠故小便赤;热炎上焦则瞀闷。血郁者,四肢无力,能食便红。血郁则气道涩滞,四肢得不到气血的充分濡养,故常自觉疲乏无力。食郁者,嗳酸,腹饱不能食。饮食积滞化热故嗳酸,腹有饱胀感,食不能入。

3.2六郁主方

朱丹溪以越鞠丸解诸郁,用香附开气郁,苍术除湿郁,抚芎行血郁,山栀清火郁,神曲消食郁。郁为燥淫,燥居阳明燥金之位,肺属金,主气,主分布阴阳,肺气伤则影响一身之气的升降,故《黄帝内经》言“诸气膹郁,皆属于肺”。此方意在恢复气机的升降,其中苍术气味辛烈,通行敛涩,香附下气最速,二药相配,一升一降,则郁散而平。抚芎上行头目,下行血海,为通阴阳血气之使,开中焦之郁,健运脾胃,使谷气径直输布至各经,疏泄阳明湿邪,通行敛涩。而胃主行气于三阳,脾主行气于三阴,脾胃既布,水谷之气得行,则阴阳脏腑,不受燥金之郁,皆由胃气而得通利。因此,越鞠丸为舒解诸郁之主方。

4.注重中医心理调摄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朱丹溪从相火与君火的关系出发对此加以发挥,明确提出“人心听命乎道心,而又能主之以静,彼五火之动皆中节,相火惟有裨补造化,以为生生不息之运用耳”(《格致余论·相火论》),强调以理智克服欲念,从思想上下工夫,收心养心,使心平气和,相火潜藏,真阴不受扰动和伤耗。由此可见,如果君心泰然,人便情绪稳定,五志平和,相火就不会被煽动起来危害身心。

朱丹溪的中医心理思想,在中医心理学的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深受后世推崇。时至今日,疾病谱已发生很大变化,我们应当继承和发展这些宝贵的思想财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医心理学,发挥中医药的优势特色,以期更好地保障人们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邹积隆.简明中医病证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718.

[2]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