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敛汗汤治疗自汗症临床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自拟敛汗汤治疗自汗症临床研究

李国达刘德运

李国达刘德运(庄浪县人民医院内科甘肃庄浪744600)

【摘要】目的探讨敛汗汤治疗自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7年1月1日~2011年12月1日我院门诊自汗症患者304例,随机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口服玉屏风颗粒治疗,而研究组则采用自拟中药敛汗汤治疗方案,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汗症获得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

【关键词】自汗敛汗汤中医药疗法

【中图分类号】R2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4-0332-02

SelfarrestingsweatingdecoctionintreatingexcessivesweatingclinicalstudyofLiGuodaLiuDeyun(ZhuanglangCountypeople'shospitalmedicineinGansuprovinceinzhuanglang744,600)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convergenceofsweatthetherapeuticeffectofdecoctionforthetreatmentofexcessivesweatingdisorder.MethodsonJanuary1,2007~2011December1304casesofPalmarHyperhidrosispatientsinourhospital,randompidepatientsintothestudygroupandthecontrolgroup.Controlgrouporalyupingfenggranulesinthetreatmentandresearchgroupsareusingself-made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decoctioninthetreatmentofconvergenceofsweat,andcomparativeanalysisoftheclinicaleffectoftwogroupsofpatients.ResultobtainedwithmarkedlyimprovedKhanresearchgroup,asignificantdifferencecomparedwiththecontrolgroupofsignificance(P<0.01).

【Keywords】Khancollectedsweatsoup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herapy

自汗是指不因外界环境影响,白昼汗出溱溱,动则益甚;可见于头面、颈胸、四肢、全身或偏侧,重者影响患者的生活,是门诊常见病。笔者每以益气滋阴、固表敛汗的方药治疗可迅速缓解,现对2007年1月1日-2011年12月1日来本院就诊的自汗患者采用随机、单盲、对照方法进行疗效观察,兹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纳入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关于自汗、盗汗的诊断依据制定。入选病例年龄、性别不限;均有不因外界环境影响,在头面、颈胸、四肢或全身出汗者,白昼汗出溱溱,动则益甚。中医辨证分为4型。①肺卫不固:汗出恶风,稍劳汗出尤甚,易于感冒,体倦乏力,面色少华,脉细弱,苔薄白。②营卫不和:汗出恶风,周身酸楚,时寒时热,或表现半身、局部出汗,苔薄白,脉缓。③阴虚火旺:自汗,或有盗汗,五心烦热,或兼午后潮热,两颧色红,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数。④邪热郁蒸:蒸蒸汗出,汗液易使衣服黄染,面赤烘热,烦躁,口苦,尿黄,舌苔薄黄,脉弦数。

1.2排除标准

排除肺结核、风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盗汗(自汗兼盗汗除外)等病症;未按要求进行治疗检查而无法判断疗效者。

1.3临床分组

入选病例均为本院门诊患者,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158例,男性97例,女性61例;年龄11~42岁,平均31.44岁;病程0.4~6年,平均3.3年;中医辨证分型属肺卫不固者72例,营卫不和者28例,阴虚火旺者18例,邪热郁蒸者40例。对照组146例,男性87例,女性59例;年龄8~46岁,平均30.31岁;病程0.6~5.4年,平均2.9年;中医辨证分型属肺卫不固者66例,营卫不和者25例,阴虚火旺者14例,邪热郁蒸者41例。2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1.4治疗方法

研究组予以自拟敛汗汤。处方:黄芪30g党参20g太子参30g北沙参30g白术10g防风6g浮小麦15g糯稻根15g仙鹤草15g珍珠母40g煅龙骨40g煅牡蛎40g。加减:肺卫不固,汗泄过多者,加山药30g、山茱萸15g以增强健脾敛阴止汗;营卫不和,半身或头部出汗者,去太子参、北沙参,加桂枝10g、白芍10g、荆芥6g,以温通肌腠经脉,敛阴调和营卫;自汗、盗汗并见,或兼五心烦热者,加地骨皮10g,清泄阴分虚热;邪热郁蒸,汗出涔涔者,去白术、防风,以防其辛温伤津,加玄参20g、栀子10g,清泄三焦郁热。每日1剂,由本院中药汤剂制剂室按标准机械煎煮,塑料软袋真空包装,每袋150mL,每日3次,每次1袋,温服,儿童用量酌减。对照组口服玉屏风颗粒(广东环球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Z10930036),每次5g,每日3次。治疗期间,2组均不口服与本病治疗相关的其他中西药物。

1.5观察指标及方法

①治疗前及治疗1、2周观察汗出及伴随症状的变化,以治疗2周为观察终点,以汗症变化为判断疗效指标。②治疗前、治疗2周做血、尿、大便常规加隐血实验及肝、肾功能检查,并记录不良反应。

1.6疗效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治愈:汗止,其他症状消失;好转:汗出明显减少,其他症状改善;未愈:出汗和其他症状均无改善。

1.7统计学方法

1.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用秩和检验、χ2检验。

2.结果

研究组汗症获得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研究组各证型均获较好疗效,对照组仅对肺卫不固、营卫不和型疗效显著(P<0.01),对阴虚火旺、邪热郁蒸型几无作用。2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现不良反应,肝、肾功能及血、尿、大便常规加隐血试验亦无异常改变。结果见表1、表2、表3.结果见表1、表2。

表1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3讨论

自汗是指不因外界环境影响,白昼汗出溱溱,动则益甚;可见于头面、颈胸、四肢、全身或偏侧。自汗可单独出现,也可见于其他疾病之中,后者不在本研究之列。现代医学认为,汗液由汗腺分泌,人体汗腺有大汗腺和小汗腺两种,前者受肾上腺素能神经支配,后者受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出汗是机体根据内外环境进行自身调节的一种生理反应,具有调节体温、滋润皮肤等作用。生理性出汗多因高温环境、体力劳动、发热等体内外温热刺激丘脑下部发出冲动,经延髓、脊髓侧角、交感神经节和周围神经节后纤维,引起全身性出汗,以躯干、面部显著;神经紧张、情绪激动刺激大脑皮层运动前区,也可引起手心、足底、腋下、前额等部位出汗;另外,进食尤其进食温热辛辣刺激性食物也会引起额、鼻甚至头面出汗。值得申述的是,现代医学有关汗液之生理、病理机制的认识远在先秦时代的《黄帝内经》中即有论及,其中的某些观点甚至与现代医学有惊人的相似,譬如《灵枢·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谓:“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素问·举痛论篇第三十九》谓:“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其中天热、厚衣、劳作致汗之观点与现代医学体内外温热刺激致汗的理论是一致的。又《素问·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谓:“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倦,汗出于脾。”文中列述了不同的致汗因素及所关系的脏腑,其中的饮食、惊恐致汗,与现代医学有关饮食以及神经、精神因素致汗的观点十分吻合。至于病理性出汗,虽然中西医各自理论体系的表述不同,但病症内涵基本相似。由此表明,古今医家、中西医学在汗证认识上某些观点是相同或接近的。

自汗虽然病因病机不只一途,但毕竟以气虚证多见,气虚阴津外泄乃其核心病机,故治疗以益气、滋阴、敛汗为基本方随证加减。方中黄芪味甘性微温,能补诸虚不足,益元气,健脾胃,固表止汗,不仅可以用于脾肺气虚证,而且对卫气虚之自汗尤有作用。党参甘平质润,功能补中益肺,生津养血,与黄芪同用可增强补气固卫,生津止汗之功。太子参、北沙参补气养阴,益胃生津,可助黄芪、党参补益肺胃之气,充实津液生化之源。白术、防风益气健脾,祛风散邪,固表止汗,与黄芪相伍即玉屏风散,是专治卫阳不固,营阴不守所致自汗之效方。浮小麦、糯稻根益气,退热,生津,止汗;仙鹤草苦、涩,性平,既能收敛止血,又可敛汗;珍珠母、牡蛎、龙骨三者生用平肝潜阳,煅用收敛固涩,可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自汗、盗汗以及遗精、带下等症。其中,煅牡蛎、黄芪、浮小麦同用又具固表止汗之牡蛎散雏形。诸药合用,补肺卫之气以扶既虚之本,益脾胃之气以开生津之源,滋一身之阴以救将失之津,固肌表之籓以敛外泄之汗,气充津足卫表固,自汗必止。故笔者用之皆有效验,未见不良反应,表明该方疗效确切、安全,随症加减可用于治疗各类证型的自汗。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