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达拉奉与纳洛酮治疗急性脑卒中的疗效对比

/ 2

依达拉奉与纳洛酮治疗急性脑卒中的疗效对比

丁明1颜洋2(通讯作者)汪应瑞2赵霞3李

丁明1颜洋2(通讯作者)汪应瑞2赵霞3李争艳4

(1.湖北省应城市中医医院432400)

(2.三峡大学仁和医院神经内科443001)

(3.新疆伊犁州新华医院神经内科835000)

(4.河南省禹州市中心医院内科461670)

【摘要】目的:观察对比依达拉奉与纳洛酮治疗急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80例脑出血患者与8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依达拉奉组和纳洛酮组。依达拉奉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依达拉奉30mg静脉滴注治疗,每日1次,共14d,并予其他对症治疗。纳洛酮组在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纳洛酮4mg静脉滴注治疗,每日1次,共14d,并予其他对症治疗。于治疗前后分别检测患者颅内血肿体积或脑梗死面积、半暗带面积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并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依达拉奉组与纳洛酮组颅内血肿体积或脑梗死面积、半暗带面积及NIHSS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比较,依达拉奉组与纳洛酮组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治疗后半暗带面积及NIHSS均明显降低(均P<0.01)。治疗后依达拉奉组与纳洛酮组组间比较颅内血肿体积或脑梗死面积、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半暗带面积和NIHSS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依达拉奉与纳洛酮治疗急性脑卒中的疗效较好,两者比较无明显差异。

【关键词】急性脑卒中;依达拉奉;纳洛酮;疗效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2-0057-02

急性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及复发率高的特点,急性期的治疗是关键。我院自2011年1月~2014年10月应用依达拉奉、大剂量纳洛酮治疗急性脑卒中患者160例,经过临床观察将其疗效及预后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系2011年1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16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且经头颅CT和/或MRI检查证实。均为首次发病,病程均<1周,病灶均位于基底节区。其中,脑出血80例,脑梗死80例;分别分为依达拉奉组和纳洛酮组。(1)依达拉奉组:80例,男45例,女35例;年龄40~78岁,平均59岁;其中脑出血和脑梗死各40例。(2)纳洛酮组:80例,男46例,女34例;年龄41~79岁,平均60.2岁;其中脑出血和脑梗死各40例。排除年龄80岁以上,有颅内占位病变或严重心、肝、肾疾病者,排除恶性肿瘤、妊娠、脑出血破入脑室系统者,排除治疗之前临床表现已出现明显改善者。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依达拉奉组患者均予以依达拉奉30mg加入生理盐水100ml中静脉滴注治疗,30min内滴完,每日1次,共14d。同时根据病情予以降血糖、调血压、控制颅内压等对症治疗。纳洛酮组患者均予以纳洛酮4mg加入生理盐水100ml中静脉滴注治疗,30min内滴完,每日1次,共14d。同时根据病情予以降血糖、调血压、控制颅内压等对症治疗。

1.2.2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所有患者于入院后疗程开始前及疗程结束后进行NIHSS评定。

1.2.3病灶大小检测所有患者均于病程的第14d左右复查头颅CT或MRI,分别计算出治疗前后的血肿体积(ml)=(血肿最大层面上血肿的长×宽)×血肿的层面数×π/6;梗死面积(cm2)=(梗死面积最大层面上梗死的长×宽);半暗带区最大层面上周围水肿带面积(cm2)=[(水肿带外径的长×宽)-(水肿带内径的长×宽)][1]。

1.2.4不良反应观察观察并记录各组治疗期间用药不良反应的情况。

1.2.5统计学方法运用spass17.0软件进行统计数据处理,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结果

2.1两组脑出血患者血肿体积、半暗带面积及NIHSS的比较见表1。治疗前,两组脑出血患者血肿体积、半暗带面x-±s积及NIHSS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比较,依达拉奉组脑出血患者治疗后半暗带面积及NIHSS均明显降低(均P<0.01);纳洛酮组脑出血患者治疗后半暗带面积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依达拉奉组脑出血患者半暗带面积与纳洛酮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依达拉奉组脑出血患者NIHSS与纳洛酮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脑梗死患者梗死面积、半暗带面积及NIHSS的比较见表2。治疗前,两组脑梗死患者梗死面积、半暗带面积及NIHSS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比较,依达拉奉组脑梗死患者治疗后半暗带面积及NIHSS均明显降低(均P<0.01);依达拉奉组脑梗死患者治疗后半暗带面积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依达拉奉组脑梗死患者半暗带面积与纳洛酮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依达拉奉组脑梗死患者NIHSS与纳洛酮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两组脑出血患者血肿体积、半暗带面积及NIHSS的比较(x-±s,n=40)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依达拉奉组比较△P>0.05.

3.讨论

目前,治疗脑卒中的重点在于阻止迟发性神经元损害,通过尽早恢复血流供应、阻断钙离子进入细胞内超载、清除自由基、减轻酸中毒,保护缺血半暗带内神经细胞。急性脑卒中后由于颅内压增高,血肿或梗死灶周围脑组织出现缺血性损伤[2],使花生四烯酸在脑组织中的代谢加速,导致自由基生成增加;另外急性脑卒中后损伤区发生明显炎症反应,导致产生大量的氧自由基及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自由基损伤的主要病理机制是引发脂质过氧化反应[3]。脑组织脂质丰富,因此,脑对氧自由基损伤特别敏感。大量的氧自由基使脑细胞溶酶体膜被破坏,溶酶体内各种水解酶释放至胞浆加重神经细胞进一步损伤,血肿或梗死灶内红细胞被破坏释放出大量血红蛋白,也有脂质过氧化作用。因为自由基在急性急性脑卒中损伤机制中的重要作用,目前使用自由基清除剂治疗急性急性脑卒中日益受到重视。依达拉奉是一种新型自由基清除剂,具有良好的亲脂性,血脑屏障的通透率约为60%,它通过清除自由基,减轻自由基对组成细胞磷脂膜的多聚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损伤,抑制急性脑卒中后神经细胞凋亡和细胞的过氧化作用,从而减轻脑水肿和脑组织损伤。同时依达拉奉不具纤溶作用,不影响血液凝固、血小板聚集、纤维蛋白溶解及出血时间,故用于急性脑卒中时安全有效。本组研究结果表明,在常规治疗急性脑卒中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获得了良好的效果,能有效的改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和日常生活能力,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及病情加重的现象,进一步证实依达拉奉是治疗急性急性脑卒中安全有效的药物。

纳洛酮为羟二氢吗啡酮衍生物,是阿片受体拮抗药,其与阿片受体的亲和力是阿片肽类的2~3倍,能竞争性拮抗应激状态下大量内源性阿片肽所致的病理生理效应,且还可抑制氧自由基的释放和钙离子内流、保护受损神经元等作用。纳洛酮是受体β-非特异的竞争性拮抗剂,具有高脂溶性,能通过血脑屏障,通过竞争性拮抗内源性阿片肽受体,稳定细胞膜,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促进超氧化物歧化酶生成,阻止脂质过氧化,提高Na+-K+-ATP酶活性,抑制Ca2+内流,起脑保护的作用。而近来也发现其可能通过对S100B的影响起脑保护作用。S100B是神经组织蛋白的一种,具有重要的生物活性。在哺乳动物中,S100B主要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星型胶质细胞、雪旺细胞、某些神经元细胞、黑色素瘤细胞、软骨细胞和皮肤朗格汉斯细胞等。纳洛酮在改善意识障碍程度、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上具有较好疗效可能因为:纳洛酮能竞争性阻断内源性阿片肽对神经功能的损害作用,减少自由基的产生、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和炎症介质的释放,改善神经细胞的能量代谢,减少神经元细胞凋亡和坏死,逆转钙离子、兴奋性氨基酸升高等对神经系统的损害作用,并可能增加内源性脑保护因子的活性。

综上所述,急性脑卒中采用常规治疗加依达拉奉或纳洛酮联合治疗,都能明显改善脑缺血或脑出血的循环障碍,还可防止脑卒中后脑神经功能进一步损伤,无明显不良反应,临床应用安全有效。依达拉奉和纳洛酮治疗脑卒中两者比较无明显差别。

参考文献

[1]刘俊生,常锁生,闫志红,等.尼莫地平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观察[J].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5,2:21.

[2]GascheY,CopinJC.Blood-barrierpathophysiologyandischemicbrainoedema[J].AnnFrAnesthReanim,2003,22:312.

[3]Demerlé-PallardyC,Gillard-RoubertV,MarinJG,etal.InvitroantioxidantneuroprotectiveactivityofBN80933,adualinhibitorofneuronalnitricoxidesynthaseandlipidperoxidation[J].JNeu-rochem,2000,74(5):2079-2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