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个性化阅读之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1-11
/ 2

语文个性化阅读之对策研究

胡定国

胡定国

摘要: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活动行为,如何正确认识个性化阅读、做好个性化阅读的准备、充分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一直以来是笔者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个性化阅读;实施对策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应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这一理念和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阐述暗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活动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但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不少的教师总是在课堂上滔滔不绝。教师这样做是希望提高阅读教学效果,事实却恰恰相反。那么,如何做到在教学中实施个性化阅读呢?

一、正确认识个性化阅读

阅读过程是阅读个体的感悟和体验建构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单是一本《红楼梦》,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不同:经学家看见淫,道学家看见《易》,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语)西方谚语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国古人也有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诗无达诂”的说法。

我们在为个性化阅读一路高歌的同时,也应该对它进行一些冷思考。不能对“个性化阅读”的理解有失偏差,因“独特体验”而片面理解了“个性化”,引申出“与众不同”、“独一无二”。教师让学生挖空心思去找这种“独特”,提出一些肤浅甚至不可理喻的问题,或哗众取宠、或游离主题、或断章取义。教师要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全面吃透,不能这个观点也称赞,那个观点也表扬,一味“捧杀”,否则会有可能培养出一批刁钻古怪,个性乖张的学生来。

二、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

每篇文章都有很多“看点”,似乎也都可以作为教学的着力点,但我们在处理教材时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一个教师教学水平如何,还可在处理教材上见功夫。我们应该在处理教材时,善于抓住文本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效进行文本解读。充分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可从以下“五点”进行切入:

1.看内容

一篇文章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是摇曳多姿的。如莫怀戚《散步》是一篇玲珑剔透、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讲的是一家人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和和美美,相亲相爱的故事。读这篇文章的历程,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学生在散读这一流程后,获得美好的阅读印象,完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有的学生在交流中,谈到了一家人互相包容、互相体谅的精神,谈到了可贵的亲情、温馨的气氛,谈到了尊老爱幼的美德,谈到了春天美丽的景色、生命的气息……。在教《安塞腰鼓》、《春》、《秋天访友》、《济南的冬天》这类形神俱美的文章时即以诵读为主,让学生在回荡着音乐般的语言氛围中去感同身受安塞腰鼓的豪放热烈,春天的生机盎然,秋天的清新俊朗,冬天的宁静祥和。另外,可选择适当的背景音乐营造通读的气氛,丰富、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2.品语言

汉语言是世界上最美丽,最丰富,最细腻,最富有人情味的语言,可说是色香味俱全。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说过:有的文本语言“如清流,描物写态,细腻动人,脉脉含情;有的如惊雷,议论风生,振聋发聩,令人警醒;有的如平沙,质朴无华,平淡实在,耐人寻味;有的如红叶,娇艳华美,色彩斑斓,灿烂迷人……”还是以《散步》为例,文中“我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一“老”一“小”,一个看为“强壮”,一个视为“高大”,这种回环复沓的句式和遣词的变化既使句子饶有趣味,又很好地表现了“我”复杂的心理。朴实无华的语句中饱含着深情。

3.抓主旨

文学作品主旨的诠释,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甚至可以说是作品鉴赏和阅读教学的必然归宿。它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使学生对课文达到本质性的理解,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阅读思维的健全;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提高其认识水平,提高其道德境界。文学作品的主题常常具有多元性,不同的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思想方法认识到种种具有个体差异性的主题。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有的学生认为主题是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有的学生认为是寄予了作者对于勒深切的同情和怜悯,还有的学生认为是揭示菲利普夫妇那种虚荣的近乎滑稽的丑态……

对故事情节较强,人物形象鲜明的文章,让学生扮演角色,通过“移位“的方式设身处地的体会文章人物的心情感受,从而去把握文章的感情主脉。如《孙权劝学》、《皇帝的新装》的教学。这种满足学生的“游戏冲动”,“角色幻想”的需求的方式无疑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情感。对于语言、情感比较含蓄或情节较为简单但主题重大的文章,则尽量从中挖掘要供学生进行实践的内容,找到让学生更容易、更深入走进文本的情感内核的突破口。如学习丰子恺的《竹影》时让学生动笔画竹,让他们在绘画创造中去领悟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学习冰心的作品《观舞记》则让擅长舞蹈表演的同学模仿卡拉玛姐妹表演时的一颦一笑,让他们领略了卡拉玛姐妹高超的舞蹈艺术和作者对她们的由衷赞美。多样化的实践,激发了学生的情绪,深入文章去追寻它的情感主旨也就更为自主和有创造性。

4.析形象

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具有立体化的特质,加之阅读活动个体化的特征,学生理解中的艺术人物理应不同,这给我们鉴赏人物提供了求异和创新的可能。我们不应也不能用一种统一的模式界定学生的理解。我们在分析文学形象时,应以一种辩证的理性面对学生有创性的思考争鸣。如《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变色”之速,难道不可能出于难言的隐衷?难道他迅速介入“狗咬人”事件,并有一番义愤填膺的言语就没有一点出于公正的动机?

5.补“空白”

“接受美学”认为,作品的意义是读者通过阅读活动发掘出来的,作品未经阅读前,只是向读者提供了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框架,其间匿藏着许许多多的“空白”,有待于读者去发现、填补和阐析。而这些“空白”的填补正是读者阅读活动中不可缺的动力机制之一,它能够驱遣读者的想象,激活读者的思维,从而建立起与作品和作者沟通的桥梁,使读者对作品的意义达到个性鲜明的深刻理解。在我们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学生对作品“空白”带有个性色彩的填补,更是开启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语文课也变得空灵和鲜活。如《孔乙己》共写了孔乙己的两次出场,最后一次与第一次情形大不相同:被丁举人打折了腿,坐垫着蒲包,“用手走来”,“用手爬去”。小说没有继续写孔乙己爬出咸亨酒店的情形,只在文末写道“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读到这里,我们心里往往会泛起一个疑团:孔乙己是怎么死的?教学中可利用学生这种心理,以《孔乙己爬出咸亨酒店后》为题,续写一个尾声,以再现在当时那个凉薄的的社会里象孔乙己这样的自命清高、迂腐透顶、好喝懒做,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必然的人生结局。

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个体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这是叶圣陶先生和《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认真理解和体会这一指导思想,切实转变观念,把新的理念贯彻在阅读教学中,我们的阅读教学定会呈现生机勃勃的局面,阅读原野必将绽满个性的花蕾!

参考文献:

[1]萧兴国.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刍议[J].中学语文,2010(10).

[2]闵凤娟.让个性化之花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盛开[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11).

作者单位:湖北省公安县孟溪中学43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