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瘤的CT、MRI诊断及鉴别诊断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脑膜瘤的CT、MRI诊断及鉴别诊断

王超

王超

北京市平谷区医院放射科北京101200

【摘要】目的探讨脑膜瘤的CT及MRI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我院12例经病理证实的脑膜瘤患者,分析其CT及MRI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结果本组12例均表现为颅内占位性病变,CT平扫等或略高密度,MRI平扫表现为T1WI等信号或略低信号,T2WI等信号、略高或略低信号;增强后病灶实性成分均匀明显强化,坏死囊变区无强化.结论脑膜瘤的CT及MRI图像具有一定特征性.熟悉其特性并做好相似疾病的鉴别,可为临床医生诊断本病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关键词】脑膜瘤;CT、MRI诊断;鉴别诊断【中图分类号】R739.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1116-01

脑膜瘤是颅内的常见肿瘤[1],绝大部分脑膜瘤为单发且具有典型的影像学表现.多发性脑膜瘤的发病率较低[2],约占脑膜瘤的1.4%-10.5%.笔者收集本院2013年6月至2015年1月经临床病理证实的12例脑膜瘤患者,分析其CT及MRI特点,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材料本组脑膜瘤患者12例,其中男8例,女4例,男女比例为2:1.年龄22岁-67岁,平均年龄35.6岁,病程半个月-3年,临床主要表现为以颅内压增高如头痛、呕吐为首发症状者6例,一侧肢体偏瘫2例,视力下降2例,听力下降1例,癫痫1例.1.2方法本组12例均行CT及MRI检查.仪器:CTGE64排discoveryCT.患者仰卧位,扫描范围为颅低至颅顶,管电压120KV,管电流80-100mAs,螺距1.0,层厚5-10mm,层距5-10mm.增强扫描时于肘静脉以1.5-2.0ml/s流速注入造影剂碘佛醇及生理盐水;MRI采用Philips3.0T扫描仪,扫描SE序列轴位、冠状位及矢状位T1WI、T2WI,层厚3.0mm,增强对比剂为0.1mmol/kg剂量Gd-DTPA.

2结果本组12例患者CT及MRI共检出脑膜瘤16个,其中11例患者颅内发现11个瘤体,1例颅内发现5个瘤体;瘤体位于右侧大脑半球6例,位于左侧大脑半球5例,小脑2例,桥小脑角间池2例_______,矢状窦1例;瘤体呈球形、半球形、椭圆形或结节状,直径3mm-35mm、平均直径14mm;CT发现瘤体13个,平扫为等或略高密度(图1a),边界较清晰,2例伴瘤周水肿,2例伴邻近颅骨内板增生,1例伴骨质吸收.增强后病灶实性成分明显均匀强化(图1b),坏死区无强化;MRI发现瘤体16个(包括CT漏诊的直径<5mm的瘤体3个),平扫表现为T1WI等信号或略低信号,T2WI等信号、略高或略低信号(图1c、1d),DWI呈高信号,3例瘤体内可见长T2信号坏死区.增强后瘤体实性成分明显均匀强化(图1e),坏死囊变区无强化;本组均实施开颅手术,其中肿瘤全切术8例,切除部分肿瘤者3例、后续伽马刀治疗;手术切除的瘤体中I级(良性)6个,其中纤维型3个,上皮型2个,血管瘤型1个.II级(低度恶性)7个,其中透明细胞型4个,非典型型3个.III级(恶性)3个,均为间变型.

图1男26岁,右侧大脑半球脑膜瘤:1a)CT平扫右顶部椭圆形略高密度影,边界较清晰.1b)CT增强示病灶实性成分明显均匀强化.1c、1d)T1WI呈等信号及略低信号,T2WI等信号、略高及低信号,邻近颅板骨质增厚.1e)病灶在DWI弥散加权呈高信号.3讨论3.1病理及临床表现脑膜瘤绝大多数起源于蛛网膜的特殊细胞及蛛网膜帽细胞,少数起源于硬膜的纤维母细胞或附于脑神经、脉络丛的蛛网膜组织[3],

其发生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有些学者认为单克隆起源和多中心生长学说能较好的解释多发脑膜瘤的发生.脑膜瘤可发生于颅内任何部位,但大多数瘤体附于硬脑膜.病理学上分为7种亚型[4]:(1)上皮型;(2)纤维母细胞型;(3)过渡型;(4)砂粒体型;(5)血管母细胞型;(6)乳头型;(7)间变型.多发性脑膜瘤多为良性,病理组织学上各型均有,同例中的组织学多为同一类型[5].脑膜瘤的临床表现主要以颅内压增高如头痛、眩晕、呕吐等,也可表现为视力下降、视物模糊,一侧肢体行动困难甚至偏瘫,耳鸣伴听力下降,癫痫等.脑膜瘤的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根据肿瘤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手术方案.因多次手术可能使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发生改变,趋向恶性[6],对于不能从同一手术切入口切除的病灶,一般先切除较大瘤体,较小病灶可暂不切除而行放射治疗或伽马刀治疗.3.2CT及MRI表现随着现代影像设备的快速发展,多排螺旋CT及MRI可以准确显示瘤体的位置、数目、密度及血供.(1)CT表现:平扫时表现为等或略高密度,边界较清晰,瘤体内坏死及囊变表现为更低密度.有的瘤体周围可见低密度水肿,对于瘤体大小与瘤周水肿发生率、水肿程度的关系尚未完全阐明,国内外研究结果报道不一[7].有的瘤体可造成周围颅骨内板增厚.增强后病灶实性成分明显均匀强化,边界清晰,瘤体内钙化区无强化,瘤体内囊壁结节轻度强化,周围水肿亦无强化;(2)MRI表现:平扫表现为T1WI等信号或略低信号,T2WI等信号或略高信号,这主要取决于肿瘤的病理学类型.当瘤体含较多纤维成分时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瘤体含较多血管时T1WI呈较高信号.MRI对瘤周水肿及瘤体内小范围坏死显示敏感,在T2WI呈高信号.

增强时病灶实性成分均匀强化,瘤内钙化、坏死无强化,部分肿瘤外周有一线状强化与周围脑膜相连,形成所谓的“脑膜尾征”,此征象曾被认为是脑膜瘤的特有征象,但本组病例并无此特征.由于形成因素不同,也可出现于其他病变中,“脑膜尾征”可能是由于肿瘤浸润和富血管的脑膜瘤共同作用的结果[8];(3)CT与MRI优劣对比:对于瘤体周围骨质改变CT要优于MRI,瘤体周围骨质可出现局部内板反应性增厚伴虫蚀状破坏,一般不伴有周围软组织肿胀.而MRI对于体积较小的瘤体显示较CT清晰,本组MRI发现CT漏诊的直径<5mm的瘤体3个,且MRI可多方位、多参数成像,可以更好的显示瘤体的位置和生长方式,对病灶定位准确率要优于CT.

3.3鉴别诊断多发脑膜瘤需要与颅内转移瘤、多发骨髓瘤、脑脓肿、胶质母细胞瘤、颅咽管瘤等相鉴别,(1)颅内转移瘤:颅内转移瘤均有原发肿瘤病史,常为多发结节、多位于颅脑皮髓质交界区,增强时多呈环形强化,而脑膜瘤可发生于颅内任何部位,增强时病灶实性成分明显均匀强化,结合病史不难鉴别;(2)多发骨髓瘤:骨髓瘤在骨髓丰富的扁状骨发生率较高,CT及MRI表现为颅骨内板界线清晰的骨质破坏,软组织多呈类圆形伴周围软组织肿胀,增强后病灶轻至中度强化.而脑膜瘤由于生长于硬膜下,基底部宽、多呈半球形或扁丘状,多可见白质凹陷,多不伴有周围软组织肿胀;(3)脑脓肿:脑脓肿多有高热及感染病史,多呈环形厚壁结节或团块,CT及MRI增强时厚壁环形强化伴周围水肿“指压迹”样无强区.脑膜瘤多无高热病史,增强时实性成分均匀强化,周围水肿多呈环形;(4)胶质母细胞瘤:胶质母细胞瘤多为混杂密度包块,形态多不规则,瘤体内部坏死出血多见,增强后肿瘤呈不均匀强化,瘤周水肿形态多不规则.脑膜瘤形态多规则、为半球形或变丘状,增强时实性成分明显均匀强化;(5)颅咽管瘤:颅咽管瘤多位于蝶鞍区并向上生长,很少侵犯蝶鞍骨质,CT及MRI平扫表现为多种密度,增强时轻至中度强化.脑膜瘤可发生于颅内任何部位,可侵犯颅骨内板,增强时实性成分明显均匀强化.

综上,脑膜瘤的CT及MRI图像具有一定特征性,CT及MRI对于本病的诊断各有优势,熟悉掌握其影像学特征,并结合临床病史及病理,为临床提供影像学依据,能有效的提高本病的诊断准确率.

参考文献[1]唐广山,杨跃建,宗君.多发脑膜瘤的CT和MRI的回顾性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22):1785-1786.[2]陈旺生,李建军,洪澜.多发脑膜瘤的CT和MRI诊断及相关特征[J].放射学实践,2008,23(8):870-872.[3]陈力,何桂明,代凯和.35例脑膜瘤CT影像学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0,8(6):74-75.4]李冬雪,李超.颅内脑膜瘤的MRI与CT影像学特征[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2,23(4):446-448.[5]宛四海,张雪林.颅内多发脑膜瘤的影像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7,[26(1):7-9.6]张良文,朱树干,吴承远,等.多发脑膜瘤32例报告[J].中华外科杂志,[2004,42(3):166-168.7]姜忠利,赵继宗.血管内生长因子与脑膜瘤瘤周水肿的关系[J].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6):1115-1117.[8]程敬亮,赵艺蕾,王斐斐,等.脑膜瘤“脑膜尾征”的MRI表现及其病理学基础[J].磁共振成像,2010,1(2):245-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