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下呼吸道感染与肺炎支原体的关系与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儿童下呼吸道感染与肺炎支原体的关系与分析

刘红玉

刘红玉

(辽宁省丹东市人民医院118000)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下呼吸道感染和肺炎支原体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013年收治的106例下呼吸道感染儿童进行分析,并设为观察组;另选取我院同期接收体检的106例健康儿童进行检查,并设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均使用金标准斑点检测法进行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结果观察组患儿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率为28.30%(30/106),对照组阳性率为3.77%(4/106),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和下呼吸道感染之间的关系密切,在临床诊断中必须要密切留意。

【关键词】儿童下呼吸道感染肺炎支原体

【中图分类号】R72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9-0146-02

下呼吸道感染是儿科中常见的一种疾病,患者的病因较为复杂。由于目前临床上大部分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的肺部体征较为轻微[1],故临床上常出现漏诊和误诊等现象。为了能更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现选取我院2012年-2013年收治的106例下呼吸道感染儿童进行分析,通过进行一系列检测,分析下呼吸道感染与肺炎支原体之间的关系,并作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2013年收治的106例下呼吸道感染儿童,设为观察组,其中男65例,女41例,患者年龄为1-12岁,平均年龄为(6.2±3.3)岁。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咳嗽一周以上,经胸部X线片和CT扫描得出结果为支气管炎或肺炎。排除标准:排除先天性支气管炎,排除支气管哮喘、肺结核、胃食管反流等疾病。本研究选取同期到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106例正常儿童进行分析,并设为对照组,其中男67例,女39例,患者年龄为2-12岁,平均年龄为(7.5±2.8)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上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儿童均采取2ml静脉血,分离血清操作,后存入零下20℃的冰箱中作冷冻备用,本研究主要采用金标准斑点检测进行测量,检测人员利用MP-IgM检测试剂盒进行操作,所有步骤及方法均必须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并同时做好质控操作。检测结果以阳性视为感染。所有发热阳性感染者中,均先给予红霉素治疗,剂量为30mg/kg·d,静脉滴注7d后,改为阿奇霉素口服治疗,剂量为10mg/kg·d,连续服用3d,对不发热患者,则单纯使用阿奇霉素治疗。

1.3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主要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检测结果分析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儿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率为28.30%(30/106),对照组阳性率为3.77%(4/106),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同年龄段中,患者的阳性率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详细如表1所显示。

表1两组检测结果分析

2.2治疗和转归

经过一系列治疗之后,本研究30例阳性患者均治愈,治愈率达100.00%。此外,22例患者治疗1周内咳嗽明显减轻,2周无咳嗽症状;8例2周内好转,并在4周内无咳嗽症状。显示良好的治疗效果。

3.讨论

3.1儿童下呼吸道感染原因分析

下呼吸道感染为小儿常见的一种疾病,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中,儿童疾病谱也出现一定的变化,据相关调查显示[2],目前下呼吸道感染中,肺炎支原体所占比较中较高,逐渐成为肺炎的一项重要病因。

3.2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主要特点

肺炎支原体感染属于一种原核细胞性微生物,其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主要特点在于无细胞壁、最小的、可独立生长。肺炎支原体感染除了可导致肺炎之外,还损伤患者的多个脏器,严重的甚至导致死亡。此外,该感染全年均可发病,并好发于1-12岁左右的患儿,近年来发病率有着明显的上升趋势,1岁以下儿童也有发病的迹象。随着对肺炎支原体感染发病进行的不断研究,其发病机制也越来越清晰。而目前研究显示,肺炎支原体感染能直接损伤细胞,并出现免疫炎症反应,并进一步对呼吸道感染有着重要的影响。据相关调查显示,对细胞因子和抗体变化进行动态观察,能检测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严重程度,并促进对其进行治疗。同时,患者感染可能与人群密度有密切关系[3],本研究中,检测阳性者一般为2-8岁年龄段孩子,该年龄段孩子以幼儿园、小学生居多,与上述调查结果相一致。

3.3临床检测MP-IgM的意义

当肺炎支原体入侵人体以后,会对B淋巴细胞产生刺激,人体会形成针对MP的IgM抗体。当机体免疫应答正常时,肺炎支原体抗体水平明显上升,但儿童免疫系统尚未成熟,未能对肺炎支原体产生足够的免疫应答反应,故IgM抗体浓度较低,这容易导致MP-IgM检测率下降,从而发生漏诊或误诊现象。本研究中1-2年龄段阳性患者的检出率仅10.00%,明显低于其他年龄段患者,与上述观点相一致。

由于肺炎支原体抗体的检测对临床诊断感染具有重要作用,而MP-IgM一般最早出现,约为发病后的一周内,而第三、四周其浓度达到了高峰,通过不同时间段的检测,能够及时发现患者的症状,本研究中,发病3-4周的患者,阳性检测率为40.38%,明显高于其余两个年龄段患者,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上述观点相似。此外,据一些学者认为,患儿首次检测为阴性,但随后第三周检测则为阳性,提示部分感染患者病情抗体可阴性,故应注意定期进行检测,以减少漏诊和误诊现象。

3.4小结

肺炎支原体蛋白质较为丰富,选用蛋白质合成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进行治疗,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肺炎支原体感染若不能及时治疗,则会导致患儿出现各种迁延性损害,甚至出现免疫失调现象,严重影响着患者的预后,对患者进行准确的检测非常重要。本文经充分研究显示,肺炎支原体与儿童下呼吸道感染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故对于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应考虑是否存在肺炎支原体感染情况,并尽早进行MP-IgM检测,提高诊断准确性,合理使用药物,改善患儿情况。

参考文献

[1]赵小玲,鞠忠玲,罗德劲,等.反复呼吸道感染与巨细胞病毒、肺炎支原体感染相互关系的研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3,11(2):18.

[2]董晓艳,陆权.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治现状与进展[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3,09(04):124-125.

[3]刘洋,李敏,徐佩茹.肺炎支原体肺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临床儿科杂志,2012,15(02):16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