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许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许昌

何凯媛

平顶山市二中467099

【摘要】许昌市地处中原大地,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文化底蕴厚重,尽管史事变迁,但是许昌几千年的优良人文传统并没有丢失,反而更加枝繁叶茂。

【关键词】历史悠久文化名城许昌

2008年01月23日,国家文物局和河南省文物局在北京宣布,出土于河南许昌灵井遗址的古人类化石,距今8万~10万年,考古学家将其命名为“许昌人”,这一重大发现,一下子将许昌历史追溯到几万年以前。

许昌地处河南腹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早在一万二千年前,人类文明的第一次浪潮涤荡中原时,许昌人民即创造了旧石器时代的“灵井文化”;上古唐尧时,许由拒九州之长而不受,率部族活动于颍水之滨,耕牧于许田之野,《春秋)始载“许田”之名。许、陈、钟、方氏(姓)祖根也始于许昌,繁衍分散于世界各地。大禹之子启“大享诸侯于钧台”,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建都于夏邑(今许昌境内)。曹操迎汉献帝迁都于许,挟天子以令诸侯,征群雄而霸天下。灭蜀、吴,创曹魏基业,史有“魏基昌于许”之说。许昌自得名之时,便与三国历史、三国文化,黯密联系在一起,历来就有“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许昌”。

作为“汉魏故都”,许昌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于许,许昌一度成为名义上的国家政治中心。许昌现存历史遗迹较为丰富,全市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共72处。三国文化遗址遗迹方面,全市现有80多处。因其悠久的历史,许昌在发展过程中形成许多自己独特的文化,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许昌历代重视教育,保持笃厚善学、文风昌盛,因此历代人才辈出。许昌各地方志中均有地方官重视教育、社会贤达赞助教育、士人笃厚善学的记载。《河南总志》记载:许州的社会风尚是“群处有义,婚丧有助,士专诗书,民重稼穑”。《临颍志》记载:“笃厚善学,重贤敬宾,士女勤朴,不务华饰。”“陉隗环形,溱洧襟带,风藏气聚,世多君子。”由于历代官府和社会贤达对教育的重视,许昌历史上出现的名人数量相对较多,层次较高,影响也比较大。唐高宗时期的名相崔知温,著名大臣王求礼,晚唐进士陈夷行,北宋著名理学家靳裁之、知名唐史学家孙甫以及世代官宦的曹氏家族,明朝著名大臣马文升、李敏等等。据统计,从隋唐至清末,许昌地区有进士191人,而有明一代276年,即达95人之多。明清时期,除各州县公私学校之外,许昌的书院多达十几个。一些书院的办学质量相当高,甚至在全国都有名气,如襄城的紫云书院,许州的西湖书院,长葛的嘉惠书院,禹州的颍滨书院、辋山书院等。

峻秀的山川,广袤的平原,发达的交通,温和的气候,不仅给历代的许昌人提供了丰富的物质生活基础和创造精神文化财富的条件,同时也培育了历代许昌人豁达的胸怀和开放的心态。战争、天灾与人祸.可以无情地摧毁本就脆弱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毁灭几百年辛苦建设的文化成果。阻断甚或夭折文化教育事业的正常发展。但是,区域文化之根并没有断绝,基本的文化品格并没有丧失。人口的大规模迁徙流动,虽然导致人才的大量流失,甚或文化传统的某些断裂和变异,但是也带来了人口素质的变化,新文化元素的加入等好事。这对于重新整合固有文化传统、提高固有文化传统的生存活力与生命质量,重塑许昌人的群体性格与心理,促进优良人文传统的传承与发展来说,意义都是重大的。许昌就像一个文化熔炉,老的文化成熟了,伴随着人口的迁徙而输往各地,新的主人来此定居,又在固有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融入新的文化因子,一方面赓续固有文化传统,一方面又使固有人文传统枝繁叶茂,永葆青春。因此,历代许昌人所表现出来的基本心理性格是开朗达观,喜得风气之先;其基本的行为模式是开放包容,通达求新,没有盆地意识,很少排外心理。历代许昌人凭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执著不懈的追求,开放包容的心态,勇于面对灾难,敢于承受苦难.乐于接受新知,善于融汇众长。于通达中求变革,变革中求创新,创新中求发展。这是许昌区域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最值得今天的许昌人继承并发扬光大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许昌区域文化的明显特色是尚义守信,普及于民间,传承于后代,世代延续,经久不替。古代的尚义守信,往往表现为一种侠肝义胆。仗义行侠,成为战国时期的一种社会风尚。侠士的最大特点是“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彪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在晋灵公诛灭赵氏之变中,韩国祖先韩厥,明确持反对态度。在程婺和公孙杵臼保护赵氏孤儿事件中,韩厥称疾不出,暗中予以支持。韩厥这种不背道义、崇尚信义的行为,已经孕育了豪侠仗义、尚义守信的文化因子。韩厥灭亡后,祖上五世相韩的贵公子张良,感激奋发,以“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这种尚义行侠的风尚直到汉初仍然盛行不衰。阳翟人薛兄以游侠声闻海内,与济南瞷氏、陈郡周庸、代郡诸白氏、梁国韩无辟、陕虢韩孺等齐名,行侠于景、武之世。到了宋元特别是明中叶以后,受《三国演义》和关公崇拜等世俗文化的极大影响,许昌人尚义守信的人文传统,更是达到高峰,人人以关公曾在许昌夜读《春秋》、护兄嫂两院英风、对刘备忠耿不二、过五关斩六将的英雄豪气、大丈夫一诺千金的诚信品质而自豪,使得许昌区域文化传统中渗透了浓厚的尚义守信思想,无论是达官显宦还是地方乡绅.乃至普通百姓,都深受关羽文化的熏陶,尚义守信不仅成为许昌人最高的人格追求,而且成为自觉的行为道德标准与规范。

尽管许昌历史上历经数次战争破坏、人口变迁,文化因素几经改易,文化面貌数次变换,但是,许昌几千年形成的悠久历史与人文传统并没有中断,反而随着历史的推移,更加枝繁叶茂。

作者简介:何凯媛,平顶山市二中学生。

参考文献:李俊恒《简论许昌市历史发展中的人文传统》,《兰台世界》2008年10月下半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