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体育新课标教学的医务监督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7-17
/ 2

浅谈体育新课标教学的医务监督

高革新

高革新(武汉工业学院工商学院,湖北武汉430065)

中图分类号:G40-01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7A-0222-01

体育新课标的实施,扩展了教与学的自由空间,一切教学活动以满足学生主体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为目的,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活动中学习锻炼,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较传统体育教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何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实现体育新课标的同时保证学生在主体性学习中身体不受到伤害,是摆在体育教师面前的问题。根据学生发生伤害事故的经验教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执行有效的预防措施。因此,在实施体育新课标的教学中,加强医务监督显得更为重要。

1体育教学的医务监督内涵及其意义

体育教学与卫生密切相关,体育学科的特殊性和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决定了体育运动必须符合卫生要求,任何体育运动都必须以此为前提[1]。体育课的医务监督正是以此为依据,按照教育部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要求,通过学校专职医务人员和体育教师,对学生的健康状况和体育教学的组织及体育锻炼的基本条件进行医务监督,对教学中一切有可能造成学生伤害的因素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防止学生伤害事故发生,确保体育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体发展[2],对体育教学进行医务监督一直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尤其实施体育新课标以后,开放式的学生主体性学习方式和方法,更要有严格的医务监督作保障才能有效实现。事实上,体育不能脱离卫生要求施教,医务监督既是体育教学的常规要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

2加强新课标视角下体育教学的医务监督

从卫生学角度讲,体育教学中不合理的教学组织、教学行为及教学条件,造成学生身心伤害的因素均属于医务监督的范畴[3]。因此,在实施新课标过程中,要求体育教师和学校医务人员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认真履行职责,抓好新课标体育教学的医务监督工作。

2.1掌握学生的健康状况并区别对待

体育教学是以学生身体实践为主要形式,实践中学生身体将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接受不同刺激,产生不同的变化。因此,必须通过每年常规的健康检查、就诊记录及病史,掌握学生健康状况及女生月经情况。对参加业余体育训练的学生或参加竞争较激烈的比赛项目的青少年运动员,还需每年1~2次接受更全面的体检和比赛前后例行体检。校医根据体检结果,提出学生参加体育课的有关建议。

2.2严格监督体育教学的组织和运动条件

教学组织和活动条件不良是造成学生伤害的主要因素[4]。因此,必须对体育课的教学组织及学生运动服装、运动场地和设备等严格实行医务监督,使之符合卫生要求。

教师要以科学、健康、安全及有效促进学生发展为指导思想,认真组织教学。做到教学组织结构有序,安排课程内容及教法手段既能全面增强学生素质,又能照顾不同年龄、生理特点和个体差异,不能脱离学生实际。如过强负重的练习不能在小年龄组进行;一堂课甚至多堂课完全一个内容,易导致局部肢体负担过重,不利全面发展。加强课堂组织管理,不能采取放羊式教学,必须以有利于教学管理和学生主体性学习为准则,把握好教学中的“收”与“放”的尺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必须以安全为前提,不可一味追求快乐效应。否则,不但达不到期望的目标,反而可对学生的体质和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1]。要指导学生学会掌握练习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运动量大小与影响锻炼效果的关系,当观察学生运动量过大时,要及时调控,避免因此造成学生过度疲劳,既影响健康,也会因恢复过程延长而影响下节课的学习。

2.3加强安全保护措施,预防运动伤害事故

2.3.1提高防范意识,尽量杜绝伤害隐患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把安全教育和预防措施列入教学计划之中,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提高学生守纪自觉性和安全防范意识,把安全防范贯穿于每次活动始终。无论组织何种活动和竞赛都要符合运动规则和学生身体发展需求,要遵守循序渐进和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切忌在学生身体疲劳的情况下进行大强度和高难度的运动,防止超出学生接受能力的方式和违背运动规律进行教学。教师发现有学生急于求成、好高骛远、冒险逞能、盲目蛮干等倾向时要及时提醒制止,预防事故发生。

2.3.2强化安全保护措施,传授自我防范技能

教师组织教学一定要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制订好详细的活动方案。对课内使用的运动设施,要做到课前、课中、课后认真检查,对任何可能造成学生伤害事故的安全隐患及时发现,及时清除,避免因运动设施的不良因素造成学生伤害事故。在器械、体操等复杂成套、空间动作多的项目中,易因动作错误导致跌倒或失手,必须严密安全保护措施,教育学生学会保护和自我保护方法。

2.3.3充分做好准备活动,遵守运动要适应生理负荷的原则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及运动的特点,指导学生充分做好运动前准备活动。应针对易发生错误的动作、造成损伤的部位,适当进行力量、伸展和弯曲性练习,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克服惰性。天气寒冷,学生锻炼基础好,准备活动还可适当增大强度和时间;天气炎热,锻炼者年龄小且基础差,准备活动强度宜小,时间不宜太长,以充分发挥预防伤害发生的效能。在进入基本内容练习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依据自身的生理和技能量力而行,有节有度,适应生理负荷,以争取适当运动强度,获得有利于机体的能量恢复并取得超量补偿效果[5]。因此,锻炼时要兼顾客观标准和学生自我感觉,内容由浅入深,技术先易后难,安排由简到繁,循序渐进,使学生锻炼更具科学性。

参考文献:

[1]季成叶.儿童少年卫生学.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2]刘林兴.学校卫生知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

[3]体育保健学编写组.体育保健学:高等学校试用教材.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

[4]冯进文.体育课中伤害事故的实例与分析.体育教学,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