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衰竭患者凝血与纤溶功能的改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7-17
/ 2

慢性肾衰竭患者凝血与纤溶功能的改变

邹文

邹文(邻水县人民医院检验科四川广安638500)

【摘要】目的:研究慢性肾衰竭患者凝血与纤溶系统功能的变化。方法:选择近期我院收治的42例慢性肾衰竭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38例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组,测定两组血液样本中血小板聚集率、P-选择素、血管性血友病因子B抗原含量、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抗凝血酶III活性、血浆蛋白C活性。结果:观察组血小板聚集率、P-选择素、抗凝血酶III活性、血浆蛋白C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B抗原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余指标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慢性肾衰竭患者凝血与纤溶系统都有改变,可能伴发出血和凝血障碍。

【关键词】慢性肾衰竭凝血纤溶

【中图分类号】R446.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7-0362-02

慢性肾衰竭为全身各系统受累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其继发血小板功能障碍可能引起患者凝血与纤溶系统的改变。为探讨慢性肾衰竭对凝血、纤溶机制的影响,我科对比分析我院近期收治的48例慢性肾衰竭患者与38例健康受试者的血液样本,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肾内科2011年4月-2011年12月确诊为慢性肾衰竭患者42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22例,女20例,平均年龄49.1岁。对照组选取体检健康者38例,其中男19例,女19例,平均年龄(47.1)岁。两组在性别、年龄方面具有可比性,切两组均无高血脂、心血管系统疾病。

1.2方法两组均于清晨空腹采集肘静脉血,分别制成1管2mlEDTA抗凝血,2管枸橼酸钠抗凝血。分别采用两种抗凝血进行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聚集率(PAgT)、血管性血友病因子B抗原(vWFBAg)、蛋白C(PC)活性、抗凝血酶III(ATIII活性)、P-选择素含量。

1.3检测方法PLT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XT-1800i上进行测定,PT、APTT在ACL-7000上进行检测;vWFBAg、P-选择素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PAgT通过血小板聚集率(MAR)进行测定。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结果

观察组血小板聚集率、P-选择素、抗凝血酶III活性、血浆蛋白C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血管性血友病因子B抗原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指标两组无明显差异。详见下表1。

表1.两组血液生化指标比较(χ±s)

血液生化指标观察组对照组

PLT计数(×109)101.3±42.1*191.2±48.1

血小板聚集率(%)43.9±12.3*55.2±13.8

P-选择素(ng/ml)10.61±5.89*19.22±9.41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B抗原含量(%)151.21±24.3*92.34±19.42

抗凝血酶III活性(%)74.83±14.72*115.82±24.31

血浆蛋白C活性(%)80.21±18.79*114.33±27.32

凝血酶原时间(s)12.91±1.4212.32±1.61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s)31.52±3.8131.94±3.62

注:*表示P<0.05

3.讨论

慢性肾衰竭患者常出现出血症状,一般为轻度出血,主要表现为皮下瘀斑、紫癜、鼻出血和牙龈出血,重者也可有出血性心包炎,腹膜后、胃肠道和颅内出血。高达1/3的尿毒症患者可出现出血征兆[1]。引发出血的机理目前尚未明确,可能主要与血小板功能障碍相关,脾功能亢进、感染、巨核细胞发育异常也有联系。本组实验结果表明慢性肾衰竭患者PAgT明显下降,其原因可能是患者体内尿毒症毒素中酚类、胍类、甲状旁腺激素(PTH)等使血小板聚集功能降低。研究表明,虽然透析并不能使慢性肾衰竭患者的出血时间及血小板功能障碍得到完全纠正,但随着透析过程中部分毒性物质的清除,血小板功能可获得部分改善[2]。P-选择素是位于血小板A颗粒和内皮细胞Weibel-Palade小体的一种糖蛋白,参与细胞间的黏附。P-选择素升高能直接反映血小板的活化,是血小板激活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观察组患P-选择素降低,是使患者血小板低敏感性及功能下降的原因之一。vWF作为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的分子标志物,内皮细胞受损时血浆中vWFBAg水平升高。观察组慢性肾衰患者vWFBAg水平升高,说明慢性肾衰竭患者存在明显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这与许多研究所证实的慢性肾衰竭易造成血管内皮系统损害[3]相一致。AT-III和PC为体内最重要的生理性抗凝物质,ATIII能抑制凝血酶及多种凝血因子,维生素K依赖的PC系统能抑制因子V、VIII。本组实验结果显示AT-III和PC降低将引起体内抗凝血作用减弱,使患者有发生血栓的危险。

综上,慢性肾衰竭患者凝血纤溶系统功能障碍可能会引发出血和血栓的危险,临床应予以足够重视进行预防,避免血液系统化并发症的出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参考文献

[1]严海东,赵丽娟,项永迁等.血液透析对尿毒症患者血小板黏附聚集功能的膜糖蛋白Ib的作用[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1999,8(4):346-350.

[2]马明珍,吴子明,王学峰.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在肾病综合征出血热出血机制中的应用[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0,18(4):247-249.

[3]BoccardoP,RemuzziG,GalbuseraM.Plateletdysfunctioninrenalfailure[J].SeminThrombHemost,2004,30(5):579-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