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话题作文的审题向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浅谈话题作文的审题向导

杜考前

陕西扶风县法门高级中学杜考前

话题作文需要审题,这已成为许多人的共识。但在平时的审题训练中,我们往往注重的是对命题人所提供的引导材料或对话题本身进行分析研究,从中挖掘出写作的主题或方向,而忽视了对命题导向的揣磨和分析。

话题是显性的,而命题导向则是一种隐形的写作条件。尽管在话题作文中,命题导向的隐形条件是以显性的导引材料和话题为依托的,但这种隐性条件往往是写作的关键,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写作的成败,因此不可忽视。

从内在表现来看,话题作文的命题导向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立意导向

话题作文淡化审题,但并不等于不要审题。由于话题作文给出的是一个写作的范围,因此,话题作文的审题主要是考虑切入的问题。话题作文的一大优势是“立意自定”,但这个“自定”并不是漫无边际和随心所欲的,除了必须限定在命题人所提供的话题范围之内、只能在那一个特定的圈内“自由活动”外,还必须顾及到命题人在设置作文题时的立意导向,要善于从命题人所提供的引导材料和设置的话题中认真揣摩出命题人的立意意图,从而确定我们写作时立意的走向。

例如: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2005年高考全国卷2)

工厂的角落里,几块形状各异的锈铁锭不甘寂寞的聊了起来。

甲:我想成为机器人,现代化建设需要我。

乙:我愿意做成螺丝钉,很多地方都离不开我。

丙:我看机器人和螺丝钉的价值可不同啊!

丁:他们都在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

生活中,每个人的位置可能不同,但各有其价值。请以“位置和价值”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这是一道比较浅显的话题作文,但也并非完全不要审题;相反,我们还是要从命题人所提供的材料和提示性话语中揣摩出立意的导向。从材料来看,“甲”“乙”两项都是说心目中的“位置”,而“丙”“丁”是评论,都说明“不同位置有不同的价值”;从命题人的提示性话语来看,“生活中,每个人的位置可能不同,但各有其价值”,也暗示出了“不同位置有不同的价值”。因此,整个作文题的立意导向就应该是:不管你处于什么样的位置,都要在你所处的这个位置上创作出价值,这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具体行文是,我们就不能去写一味地追求较高的“位置”而忽视“价值”,也不能一味的追求价值而不问“位置”,否则就会出现利益上的偏差。

二、价值取向

我们不防回顾一下2002年的高考作文“心灵的选择”。虽然命题人在提示材料和写作要求之中没有明确要求考生非选择“舍己救人”不可,而是由考生“自行”抉择。但这其中就有一个价值取向的问题,即使“舍己救人”是自己所不能随的,也不能去写“舍己救人”等对立面,否则就很可能会陷入“立意不高”“思想不好”等在价值取向上一票不决的泥潭。选择对立面,试图标新立异,其结果极有可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因此,话题作文也不是有些人所想的那样,可以随心所欲,而是有其隐含的价值取向的。对于命题人在设置作文题时的价值取向,我们一定要认真加以揣摩,充分领悟并反映到我们的作文中。

例如: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很久以前,有三个探险家结伴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大山里寻宝。经过数天的探访,终于寻得19件宝物。按照出力的多少和贡献的大小,他们约定分别按占总数的1/2、1/4和1/5的比例来分配19件宝物。但无论怎样计算,就是不能按规定的比例进行分配。这时,正巧有一位白发飘飘的长者经过此地,他了解到分配宝物的难处后说:“这有何难?我借一件宝物给你们,等你们分好后再把宝物还给我就是了。”以20件宝物做总数,三个探险家不一会就按10件、5件、4件的份额分配完毕,还剩一件交给了长者。

上面的故事会是我们产生许多联想。请以“借”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借”的话题是十分宽泛的,但并不等于说我们去写所有的与“借”相关的内容都是切题的,因为这道作文题中的提示材料中暗含着一定的价值取向。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提示材料中“借”的含义:三个探险家“借”长者的宝物,目的是为了解决自己所遇到的难以分配的难题;长者“借”宝物的目的亦然——这就是材料中所说的“借”。因此,提示材料的丰富内涵就在于:社会乃至人生中会遇到很多难题,有时仅仅靠自身的努力是无法解决的。如果我们能够打开视野,借助于外来的东西,也许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所以,从提示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这里的“借”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借东西”,而是有其特定的“价值”的;我们所写的“借”就必须体现出“解决困难”的价值取向。至于立意,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弹琵琶。

三、四位方向

写作是有形的思维,思维是无形的作文。话题作文往往在提示性材料或话题设置中暗示出一定的思维方向,体现出某种导向。引导我们往什么方向、什么角度去思考。因此,在审视话题作文的材料和话题时,要注意揣摩其暗示出的思维导向。

例如: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渔夫,是出海打渔的好手。他有一个习惯,每次打渔都要立下一个誓言。有一年春天,听说市面上墨鱼价格最高,于是立下誓言:这次出海只捕捞墨鱼,好好赚他一笔。但他不到的都是螃蟹,只好空手而归。上岸后他才知道螃蟹比墨鱼价格还高。他后悔不已,发誓以后只捕捞螃蟹。第二次出海,捕到的却全是墨鱼,于是他又空手而归。这次墨鱼比螃蟹价格更高。他很懊悔,发誓今后要把螃蟹和墨鱼都捕回来,第三次出海,他见到的却都是马鲛鱼,渔夫再一次空手而归……,还没等渔夫第四次出海,他已经在饥饿交迫中死去。

我们一直提倡要有坚定不移的奋斗目标。那么目标一旦定下真的不可以再改变吗?这则寓言故事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以“既定目标与客观现实”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在上面的题目中,命题者在交代完材料之后说:“我们一直提倡要有坚定不移的目标。那么,目标一旦定下就真的不可以改变吗?这则寓言故事引发你怎样思考?”这则寓言故事可能会引发你很多思考,但并不是每一种思考都对路。在前一句反问句中其实已包含有答案,那也就是命题者要求考生思考的方向:“目标一旦定下就真的不可以改变吗?”很显然,命题者以为,目标一旦定下有时是可以更改的,而更改的依据就是客观现实。联系所给的寓言故事,渔夫第一次出海定下的是墨鱼,后来的客观现实是捕到的全是螃蟹,他坚定的追求目标,没有随着现实的改变而改变,结果空手而归。第二次吸取第一次的教训,定下的目标是螃蟹,客观现实捕到的全是墨鱼,又空手而归。第三次又空手而归。最后渔夫只能在饥寒交迫中死去。他的结局正是每次打渔时目标没有随着客观现实的改变而改变造成的,这些都从反面印证了提示性的话。这就是我们思维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