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6-16
/ 2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陈文勋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难点的突破

◆陈文勋福建省龙海市桃源中学363103

摘要:文言文是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教学理应得到师生的重视,然而,多年来初中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许多老师的难题,多数学生的鸿沟。如何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文言文教学之路,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就成了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难点的突破

文言文难教、难学。为什么难?一是沟通难,文言作品的内容和表达形式和今天距离遥远,与现代中学生的喜好和知识阅历有“代沟”,要让学生理解作品实为不易;二是理解难,如果不了解古代文化和特殊的词法、句法、句式等现象,就无法真正理解文意,更无法与作者的意趣共鸣;三是运用难,《考试说明》要求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而这不是看他能否阅读已学过的文言文,而主要是看他能否运用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学习难,有的教师教学方法单一,上课遵循一种固定的程式——介绍了作者、时代背景后,再开始逐词逐句地串讲,讲完后再来个“归纳中心”,上课气氛不好。此外,有的学生基础较差,觉得文言文绕口,如背天书,感觉不太好,不想学。

针对这些难题,我认为:文言文教学应该围绕一个目标,抓住两个重点,突破难点。一个目标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两个重点分别是“图难于其易”,从容易的入手,循序渐进,形成规律;“为大于其细”,从细节做起,层层落实,力求实效。

一、“图难于其易”

1.反复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方法,是整体感知语言的有效途径。学生口与耳会,眼与心谋,整体感受文言文的情味理趣。朗读课文时老师要给学生必要、明确的方法指导:(1)读准字音,字正腔圆;(2)读清节奏,抑扬顿挫;(3)读出韵味,要求学生边诵读、边意会,力求使自己沉浸在文中所创充的意境中,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学生在诵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时,要领会文章叙事完整、曲折动人、说理充分而富有鼓动性的韵味。“熟读深思子自知”,说的就是读赏结合便可渐入佳境的意思。学生诵读越多,理解越透,感受也就越深。所以,我们教学文言文应该从“读”入手,以顺利达到理解、鉴赏文言文的目的。

2.重视积累:“厚积才能薄发”。学生要获得阅读课内外文言文的能力,光靠书本上为数不多的文言文来练习是不够的。所以教师一方面应鼓励学生自己阅读课外文言文,另一方面教师还必需选择一些与课文有关的、难易适度的课外文言文来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一直以来,我有这么一个习惯:一节课拿出15分钟的时间讲一篇篇幅较短的文言文阅读,每周2次,三年下来,学生累积的文言文阅读在200篇左右。在这过程中,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普遍都得到提高。他们不仅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性活用、互文等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运用,而且掌握了翻译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更重要的是,像《班门弄斧》、《程门立雪》、《刚愎自用》、《精卫填海》等文章是学生写作的很好素材。

3.贴近实际:“心有灵犀一点通”。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比较容易关注与自己的生活有密切联系的事情,也容易对与自己的生活有关联的事情感兴趣甚至产生共鸣。教学中我也有这种体会:比如教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承天寺”就在我们福建的泉州,离漳州不远,学生一听,马上兴奋起来,感觉很亲切,一下子拉近了课文与学生的距离。又如《岳阳楼记》中范仲淹、《陋室铭》中的刘禹锡、《伤仲永》中王安石等,他们境遇与我们的失意相通,在上课前,我们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生活中失意时的心情和想法,调动其情绪,再让学生通过阅读去领悟作者,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就拉近了,教学也就活起来了。

4.依纲靠本:“万变不离其宗”。何谓“依纲靠本”呢?简单地说,就是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为标准,以钻研教村、挖掘教材、用好教村为本。一切按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理念组织教学,一切以教材的内容为基本内容。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与学生一起深入学习、钻研领会《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把握其核心理念,并且坚定不移地落到实处,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教学形势和教学现象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二、“为大于其细”

1.细在目标分解上,“统筹规划”。《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语文教师可以围绕大纲要求,把知识点分解成“虚词、实词词义积累”及“拓展迁移能力训练”、“翻译”、“断句”等;同时把学生初中三年的课外文言阅读训练分成一个个阶段,每一阶段的阅读训练确定一个重点。在七年级、八年级就进行有侧重性的阶段训练,采取化整为散的方式,分解到每一个星期。如果集中在九年级中考复习期间,容易引起学生的恐慌和反感,也削弱了训练的实际效果。这种统筹规划过的、经过分解的训练,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又可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实效。

2.细在习惯养成上:“百炼成钢”。第一,要养成经常诵读精思的好习惯。丰子恺先生告诫子女读书,就讲究一个“读”法,因为读字的繁体笔画有22画,因此,他要求孩子每篇诗文都须读22遍。这样就能口熟心熟,历久不忘。诵读一定要和精思相结合,否则就成了“死”读。第二,要养成经常动手积累资料的好习惯。积累的同时要注意多总结、比较,在比较中融会贯通。第三,要养成多练多问的好习惯。在经常诵读精思和长期坚持积累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多练多问,养成勤练好问的好习惯,那样才能真正使学习的知识“活”起来。所学知识只有在经常运用中才有意义,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3.细在练习使用上:“精挑细选”。“多练”是提高文言阅读能力的捷径之一,不仅要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练习,而且要多做相关的分类训练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教师要有计划地找一些符合学生阅读心理的、与课文深浅程度相当的、有注释的文言作品作为课外阅读材料让学生阅读,进行适度的拓展延伸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学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而死于安乐也。”可以补充《史记》内容:“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身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以卧薪尝胆来帮助学生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忧患”的内涵;学了《愚公移山》,就可选《精卫填海》、《后羿射日》等加以比照阅读,进一步感悟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毅力和愿望。

4.细在思想教育上,“春风化雨”。像《史记》、《论语》、《马说》、《〈孟子〉两章》这些以生命写成的篇章,是作者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心理感受,是那个时代历史风貌、政治概况、文化风情的绝好体现,是我们民族精神内涵的源头活水。李镇西老师认为,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形成充实而高尚的精神世界。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构建其充实而高尚的精神世界——塑造健全人格,净化心灵空间,丰富思想感情,发展创造思维。我们初中所选文言文大多是久经考验、文质兼美的名篇,较好地组织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思想、民族自豪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传统,特别是优秀文学传统的感情。文言文教学应该而且必须在思想教育上担负起“文以载道”的重担!

“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文言文教学难教、难学是不争的事实,但只要我们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我们就一定能打破文言文教学的沉闷局面,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荣华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策略四步走[J].孝感教育信息网,2013。

[2]万川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困惑及策略[J].枫叶教育网,2011。

[3]《语文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