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铸就灵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1-11
/ 2

爱心铸就灵魂

张京林

◆张京林栖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265300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这是每一个有知识的人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它旨在告诉我们,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实施,教师这一角色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教师,更应顺应教育改革的发展,提高教学的效率,就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具体地说,教师必须具备敏锐的思想素质、精深的专业素质、丰富的文化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灵活的创新素质、科学的管理素质和健康的身体素质等。但是,并不是说只要具有了以上素质就一定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因为教师的诸种素质如果没有“爱心”这一灵魂的主线来串联的话,那么就很难产生出教育的合力。

古人云:讲习君子,必恒其教事。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对教育事业的强烈的爱,那么也就没有了对教育事业的执着精神和为教育献身的勇气。想想我们身边的那些令我们感动的最美的教师们吧,正因为他们有了对教育事业的执着的真爱,所以他们才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舒适安逸的生活,有的不只孤身一人而且还同自己的爱人一起到偏远落后的乡村,在非常艰苦的环境中撒播希望、文明的种子。他们没有稳定的经费来源,也没有稳定的工资收入,但他们却无怨无悔地为教育事业奉献出自己全部的爱。的确,献身教育不是一个美丽动听的口号,如果我们把教师这个职业看作是谋生的饭碗的话,那么它实在是太清贫了;如果想靠它来谋取功名,那付出的将会太多太多。综观整个教师队伍,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不是有许多教师不甘寂寞与清贫而纷纷弃教从商了吗?不是有许多教师为寻求捷径而另谋它职了吗?教师队伍的流失已使中国的教育面临着严重的威胁。由此可见,只有那些对教育事业充满爱心的人,他们才能淡泊名利,自甘寂寞与清贫,在物欲横流的大背景下,坚定不移地站在教师的行列之中,甘为人梯,诲人不倦,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从而成为受人尊敬的优秀教师。从这一点看,如果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事业。

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同时教师要树立个性化的观念,敢于承认学生在生理、才能、志趣等方面的差异,树立起“合格加特长”的新式评价观。这样就有了教育民主化的观念,从而也就形成了一种平等自主的教学氛围。

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改变,因此,教师还要不断完善知识结构。现代社会,科技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也在加快,新事物大量涌现,新知识也层出不穷,教师原已掌握的知识面临着挑战。现代科学的交叉和渗透,要求教师以专业知识为中心,对相关学科知识有足够的了解,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修养。教师如果意识不到这种潜在的危机,就会被社会所淘汰。

其实,说到底,教师职业最本质的特征就是爱学生、懂学生。教师只有爱学生,才能接近学生、了解学生,才能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而尊重学生,因材施教,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教师对学生的爱源于职业的使命感。教师劳动的对象是一个个有着丰富精神世界、个性独特的人,在一般情况下,人都是有偏见的。对于美好的符合自己价值标准的人和事,就会不自觉地欣赏和接受,反之就会排斥和拒绝。然而在课堂中。真正优秀的教师永远是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热爱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要让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张扬自己的个性,实现自身的价值,就更需要教师以宽让的态度给每一个学生展现自己的机会。如果没有这种无私的无条件地克服偏见的爱,就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教师施加给学生的影响不是机械的输出输入过程,教师要善于深刻地把握每一个学生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心理素质的各种发展可能性。如果没有这样一种心灵的窥视,教育行为就极易变成一种强制性的行为过程。教师对学生的爱,使师生之间建立了一种平等的新型关系,并在师生之间产生了相互理解和信任,消除了紧张戒备的心理,使得教师更易于同学生展开心灵的对话,从而及时把握教学的最佳契机,用真爱去打动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爱还集中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情感交流中,爱之越深,情之越真,交流越畅。美国一著名心理学家认为,教师的职业状态应该是“情感投入、和谐一致、尊重学生”。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交互作用的过程,师生关系不仅仅是教育发生的背景,它本身就是有意义的教育活动,对学校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师生情感的交流首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情感交流追求整体的投入,教学整体效应显著,师生共同构成一个统一的信息传递系统,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实践证明,教师的积极鼓励,增强了学生成功的愉悦感,心理压力减少,课堂气氛变得和谐轻松,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成为学习的内在动力。其次,师生情感的交流有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师生情感交流的前提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学生的主体地位做保证,就不可能实行有效的师生情感交流。在师生情感交流中,知识由学生自己去探索,规律由学生自己去发现,结论由学生自己去归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极大地施展自己的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新型人才。

总之,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是高素质的教师,“爱心”则是教师各项素质的灵魂。如果没有“爱心”这一灵魂,就没有教育事业今天的成就;如果没有“爱心”这一灵魂,教师就不可能有自我完善的动力;如果没有“爱心”这一灵魂,便没有全面发展的学生。因此,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必须努力塑造教师的灵魂,把自己最真挚的爱融入教师的各项素质之中,成为教师素质不朽的精髓,用爱心铸就伟大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