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历史与社会情境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6-16
/ 2

新课程下历史与社会情境教学

潘世丽

潘世丽

(大名县第二中学河北大名056900)

1.运用语言与情感,创设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既是教学大舞台的“导演”,又是“演员”,与学生(演员)共演一台戏。教师的功夫在于教师的教学艺术,通过语言情感的表达而发散,并在课堂中制造出一种氛围,表达出一种情境,无形中润物细无声,使学生与教师的情感融汇,形成共鸣。可以说,新教材恰恰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表达教学情境的良好空间。新教材的一大特点是语言优美、流畅、精炼、准确、朗朗上口,在规范、简练、平实的前提下,力求生动、形象、通俗,避免成人化。如“家住平原”、“与山为邻”、“傍水而居”、“草原人家”、“干旱的宝地”、“文明的中心”,生动形象的课题,使新教材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尤其是每单元、每课的序语,有诗的意境,有散文的哲理,有知识的内涵。比如第七单元第二课的序言“九州方言,社会经纬,是我们拥有权利,履行义务,追求自由的舞台,也是我们规划人生的平台。在社会的舞台上,在人生的旅途中,如何充分地行使我们的权利,如何自觉地履行我们的义务和责任,如何尽情地追求自由的生活,始终是我们成长路途上的主题。”当教师充满真挚情感的语调荡漾在课堂中时,学生都情不自禁地融入这种情感之中,提升了学生的情感品位和对历史与社会的理解,陶冶了情操。于是,教师就可以因势利导,让学生也积极参与表述,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参与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且是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一种良好方法。

2.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展示直观,再现情境

传统观念认为教材是事实性知识,是普通规律或原理,是可以独立于现实情境之外获得的,学习结果可以自然地迁移到各种真实情境中,而实际上,情境总是具体的,千变万化的。所以,学习的任务情境应与现实情境相类似,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重新设计,尽可能向学生展示优化了的符合学生需要的情境。

新教材可以说在这方面也动了很多脑筋,每一单元都图文并茂,图像资料占有很大比重,不再处于附属地位,而是与文字资料相辅相成。一些知识也不再是靠演绎、推理或归纳、总结等方式“给”出,而是通过情境或案例的描述,使学生逐步领悟出有关知识的学科意义。如第一单元的“等温线”、“降水量”等知识。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念,将多媒体引入课堂教学,是实现《历史与社会》情境教学的重要途径。多媒体的运用,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将历史与社会的画面生动鲜活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闻其声、观其形、临其境,触景生情,从而感知历史、陶冶性情、激发情趣、活跃思维。如今,我就养成了一个很好的习惯,每堂课的内容总要展示几个媒体,虽然不要求每堂课都制作一个完整的课件,但至少也要有积件。

3.创设“问题式”情境,实施探究性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非常重要,它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索、自行发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教师输出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的主要渠道。

新教材每个单元后面都有一个综合探究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始于问题,始于理论或实践的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紧张的思维活动,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发现、去探讨、去创造。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判断和研究,提出独特的见解和看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拘泥于教材中的几个综合探究内容,事实上,贯穿于学生任何一个学习过程,都可以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只不过比起课题性的探究学习,它更微观一些。而问题式教学就是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通过问题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或探究问题的热情,使整个教学呈现为不同程度的学生同一个时空里形成再发明、再创造的心理场,教为学服务在这里体现为探究服务,为创新服务。置身情境中的学生很容易产生探究的愿望、解决问题的热情和责任感,这些学习的动力资源促使学生主动寻找、确证、评价甚至开发信息要素,自主建构认知的路径。问题情境教学不仅鼓励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完成教学目标,而且它还坚持不让问题至于老师、至于智者,问题情境教学强调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在创造性地解决之后,启发出新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

以七年级(上)“综合探究三”为例,“综合探究三”的主题是游历华夏,这是在我国自然环境的总体特征、区域间差异的现状以及原因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次华夏之旅。虽然这是一次虚拟旅行,但它给学生提供了由此尝试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在教学中如果只是强调旅游路线的设置,就会造成与“综合探究一”重复的感觉。“综合探究一”侧重的是地图的分类和使用,而“综合探究三”侧重的是区域的差异。明确本课教学的重点后,我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头搜集自己感兴趣的地区的旅游景点和风土人情的相关资料。然后分别整理成文,在全班以“小记者”的身份进行报道、宣传。在探究报告中,每组都设计出与以上不同的旅游路线,并分别介绍各地的自然状况,人口、资源、地形、气候、河流、民族分布、歌舞乐器、风俗习惯、民族特色、风土人情、人文特色、语言文字。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前面所学的南北和东西的划分界线,把这些地区进行归类,进而比较归纳出我国自然与社会环境在东西南北不同地域上的差异。在这一探究活动中,通过教师的指导,探究的问题或情境的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自觉、主动探究的过程。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团结一心,有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同时让学生们在合作的氛围中受到知识的熏陶、探索和快乐及心灵的净化。

如新教材中的“读与思”“大家谈”“议一议”“问题与思考”等,教师就可根据学生实际,把这些内容设计成探究的问题或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不断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学各因素优化互动的过程,使学生的态度、情感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全面发展。新教材《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第26页有三幅对话框,反映现实生活中学生选择角色出现的三种情形,我让学生根据对话框设计几个问题,再思考讨论。学生立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经过认真思考,设计了以下问题:1、如果个人的角色选择与父母的期望矛盾,应该如何处理?2、个人的角色选择与社会规定的角色怎样才能相互适应?3、当你有很多角色期望扮演,而又分身无术时,怎么办?4、怎样对待因为自我期望过高而带来的失望?……这些问题很快引发了学生的思维,他们立即展开了激烈的辩论,看见学生一个个争得面红耳赤,我适时点拨,让学生在遇到类似问题时,要注意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学会冷静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学会沟通与理解。通过问题情境教学,解决了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又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走出课堂后,又会自然而然地继续去思考此类生活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