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生校园欺凌行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8-18
/ 2

浅谈初中生校园欺凌行为

张书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附属中学陕西杨凌

中学阶段是人生黄金时代的开端。中学生朝气蓬勃,在各个方面表现出积极向上的态势,同时也表现出好冲动、情绪波动大、自控能力差、缺乏对是非的辨别能力等特征,由于这些心理特点,中学生才会产生校园欺凌行为,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冲击社会的道德底线。

一、什么是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是指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者恶意通过肢体、语言、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而造成的伤害。主要有三种形式:语言上、肢体上、社会关系上。

校园欺凌案件目前正呈高发态势:2016年2月26日,江苏省南京市郊的一块空地里,中学生李苏用随身携带的匕首刺伤了同学秦宁,后秦宁抢救无效死亡,李苏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六年[1];西安市交通技师学院一名14岁女孩,在学校宿舍遭多名女生殴打猥亵近2小时,施暴者随之把视频转发给其他同学以示炫耀[2];咸阳市礼泉县一名小学生被同校初中生打骨折,只因“一个眼神”引不满[3];因打乒乓球起口角,阎良区北屯中学初一学生校园内遭围殴,身受重伤[4];6月24日晚,延庆二中一学生厕所受辱视频流出,视频中的男同学,由于患有小儿麻痹被几位男同学歧视、欺负,被逼迫在便池内手抓并吃大便[5]......

二、校园欺凌行为形成的原因

1.生理因素影响。中学时期学生身体飞速发展,但心智却并没有成熟,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要面对学习做人等方面的压力,会加剧内分泌的失调,从而影响神经系统功能,产生不适的行为反应。

2.社会环境影响。如果青少年所处环境周围存在不良因素,如吸烟、赌博、打架斗殴等现象,容易染上恶习,产生不良心理。

3.家庭影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调查表明,校园欺凌的根子在家庭,许多施暴的孩子有着相似的家庭背景或是家境优越,认为不管出了什么事,家长都可以摆平;或是家境恶劣,自己也有过被父母暴力对待的经历。

4.性格、身体缺陷等个体因素影响。一些孩子负面想法较多、社交能力低下、缺乏与朋辈相处的技巧,容易引起同学不满和反感,在学校和班级活动中被孤立、常与人发生矛盾和纠纷,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容易遭受欺凌;少数孩子因自身生理上的缺陷或是语言和行为上与众不同的学生,容易遭受欺凌;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孩子也更容易受到歧视和侮辱。

5.升学等竞争压力。在以升学为目标的教育体制下,学生因成绩下降、升学无望或行为偏差,得不到教师、同辈群体的认同,会转而寻求边缘群体的肯定,形成以“快意恩仇”“哥们义气”为价值取向的亚群体[6]。

6.网络影响。大量的暴力游戏吸引众多的青少年沉迷其中,这大大强化了他们的进攻心理,形成了暴力倾向和暴力崇拜,使一些中学生在生活中也想通过暴力解决问题,用暴力达到自己的目的。

三、校园欺凌的危害

1.从被欺凌者看

厌学。被欺凌者精神和心理蒙受了一层阴影,有的孩子受到人身伤害,有的孩子逐步产生厌学心理,有的最终辍学。

人格扭曲。欺凌会严重降低受欺凌者的自尊,降低其自我评价和自我价值感。[7]如果长期生活在暴力的阴影下,会遭遇严重的心理创伤,而这种伤害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心理治疗和干预,往往会延续至成年后,影响当事者一生的性格发展和身心健康。

2.从欺凌者看

欺凌者的行为不被学校和家庭认可,显得孤独、对立,在心里留下了阴影。欺凌者同时也有可能是被欺凌的对象,如果施暴行为没有得到及时的教育和矫正,加之协助者的存在,会强化欺凌行为。据调查,小时候曾为欺凌者的孩子,长大后参与暴力事件、酗酒、吸毒以及犯罪行为的风险较大。

四、校园欺凌的应对策略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校园的每一块墙都会“说话”,说的就是校园环境。因此,学校应注重校园环境建设,注重校园“人文环境”,注重班级“舆论环境”,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以良好的文化素养感染学生。

2.加强校园法制建设

中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要从思想交流开始,教师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做事方式,尊重学生,不约束,不压制,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尊重和学习的乐趣。对所谓“问题学生”,教师要主动地和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或定期请有关心理专家和邀请司法部门负责人到学校讲座。同时加强政治课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相关的法律概念,让他们知法、懂法、守法,学会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言行,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最大程度减少校园欺凌行为。

3.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一方面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另一方面加强学生德育活动建设。建立健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和心理健康辅导机制,学校可以采取集中培训,教育他们学会基本的防范本领和自我保护的技能。制定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处理制度、措施,公布学生救助或校园欺凌治理的联系方式并明确负责人。

4.加强学生社交技能的培养

英国著名文学家莎士比亚说“交际是人生的幸福”。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首先,教师要充分认识培养学生社会交往意识和交往能力的重要性。其次,教师要通过不同途径对学生进行科学指导,让他们掌握基本社交理论。

5.加强网络教育和监管

由于互联网传播的特点,网络欺凌会对被欺凌者造成实质性情绪困扰[8]。加强网络安全教育,让学生自觉遵守网络道德,严于律己。

6.加强合作,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学校与家庭合作。学校借助家访、家长会、电话或网上沟通的方式,引导学生及家长了解校园欺凌表象、本质和后果,掌握应对校园欺凌的正确方法,面对他人的攻击时,用温和与理智的态度处理矛盾,化解危机,学会保护自己。有调查发现,近年来女生、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屡成校园欺凌事件的“主角”,欺凌呈现低龄化趋势,暴力倾向严重,借助网络炫耀传播。[9]学校与家庭联合起来,关爱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及单亲家庭的孩子,改善亲子关系、家庭氛围。

学校与社区合作。社会各界加大教育设施的投入,免费为青少年提供教育、活动场所。强化青少年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坚持正面教育和宽容对待相结合的方法,谅解犯过错误的青少年,不给他们贴标签,给他们重新改正错误的机会,共同抵制校园欺凌信息的传播,倡导尊重、互助、合作、和谐的文化精神,营造关怀、扶弱、正义的良好社会风气。

总之,欺凌的出现不是正常社会化过程中应有的内容,欺凌是在诸多因素下产生的,社会环境、家庭结构、学校文化、社会规则和秩序等都会影响校园欺凌的发生,欺凌的防治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共同探讨避免和解决的方法,给未成年人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2017年5月27日《今日说法》.少年的沉默。

[2]2017年5月17日陕西《都市快报》。

[3]2017年5月20日陕西《都市快报》。

[4]2017年6月14日陕西《都市快报》。

[5]2017年6月26日陕西《都市快报》。

[6]费梅苹.构建反暴力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体系[J].中国社会工作,2015,27(3):27-29。

[7]朱瑾.校园受欺负学生的心理分析与干预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3):48-51。

[8]肖婉,张舒予.国外校园欺凌研究热点与实践对策[J].比较教育研究,2016,315(4):66-72。

[9]郑明达,艾福梅,等.校园欺凌已成社会问题[J].小康,20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