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年画对于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兼蓄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9-19
/ 2

民间年画对于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兼蓄作用

张丽萍

张丽萍(山东外事翻译职业学院,山东济南250000)

摘要:民间年画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一枝奇葩,不仅在中华大地艺术领域怒放千年,在现代构成设计,在日本和西方艺术作品中也是暗香涌动。本文通过对民间年画的造型特征、色彩语言以及象征意义的探究,从文化内涵的民族性与艺术思维的兼蓄性两方面,论述中国年画自身的审美价值和对其他艺术门类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民间年画;影响力;艺术借鉴;兼蓄性

如今西方文化渗透到了世界的各个领域。中国人开始吃西餐着洋服,建欧式别墅,兴欧式装修,挂西洋油画。作为中国文化艺术瑰宝的民间艺术和绘画,随着一代代老艺人的故去,很多门类已行将绝迹。然而在十七、十八世纪,中国曾被世界当作是一个奇妙神秘的、几乎完美的国度。中国是西方人心目中文明的巅峰,中国文化、哲学和艺术备受仰慕和颂扬。这种情结,在为数可观的西方艺术作品及绘画中留下了鲜明的痕迹。

一、中华大地各具特色的民间年画

中国民间有句俗语:“有鱼有肉不是年,贴上年画才是年。”

可见年画在百姓生活中的重要性。年画的题材繁多,内容丰富,尤以门神画流传最早,影响最广。正如歌剧《白毛女》中喜儿唱到“门神门神骑红马,贴在门上守住家”。门神画寄托了百姓安居达顺的祈望。门神的形成,首先与中国人的礼制观念相关。中国人认为,神人鬼三界同出共进一个宅门。而此三界中,人居中部,无法御鬼,只有神才能捉鬼惩妖。所以,中国合围式宅院的大门,不仅要体现建筑围护的实用功能,还有满足人们心理上辟邪祈福的需要。为了使门具有神化的力量,一种原始萌发的装饰艺术与中国礼制文化相结合,孕育出了独具中国民俗特色的门神画。

中国的门神画因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经济状况不同,审美角度不同等因素,在年画的题材、人物的造型和色彩的表现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从最具代表性的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潍坊杨家埠,四川绵竹年画四大家,到河北武强,福建漳州,陕西凤翔,河南朱仙镇,四川梁平,包括湖南滩头等,都以各自鲜明的个性,在年画的史册上点缀了辉煌的华章。

受地域影响,杨柳青最近京城,当时的年画多为宫廷选用,所以风格显贵。内容多取材于传统戏剧,背景多施以华丽的图案,线条工整,人物头部、脸部多以金色罩染,富丽堂皇。桃花坞年画则带有典型的江南妩媚艳丽的特性。粉紫的色调恰到好处地传达出江南人恬淡洒脱的生活气息。桃花坞年画工艺十分复杂讲究,一版一色,套印四五次至十几次,还有“描金”“扫银”“敷粉”等。而且体裁门类齐全。故数百年来一直畅销于海内外,欧洲许多国家博物馆都有收藏。尤其对同时代的日本浮世绘更是影响至深。再看根植于儒家学说发祥地的山东潍坊杨家埠年画,则以丰富的想像力、粗犷的线条、敦厚的人物造型和原生色彩的大胆运用,将齐鲁文化雄厚的底蕴彰显的质朴有力。现年85岁的“同顺德”十九代传人杨洛书老先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杨洛书先生的《西游记》年画刻板共440块,达三四千人物,蔚为壮观,成为了年画中的绝世珍品。而地处川西边陲的绵阳,由于交通不便,当地年画少受外来影响,风格简练古拙,色彩娇艳悦目,艺术情调高昂,更具浓厚民间气息。绵阳造纸业自古以来就很发达,画工用当地特产的“粉尖纸”做出的年画可以较长时间保持色彩鲜艳不褪。同属巴蜀,还有一席不可忽略的年画之地———川东的梁平。《考工记》中有说“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似对梁平说。梁平地处川东盆地,气候温湿,盛产一种白色的观音竹。当地的能工巧匠用竹制成竹纸,敷一层特制的白泥,再施以胶矾,发色效果极好,使得梁平年画色彩艳而不俗,沉稳雅致,为其他纸张所不能。正如张道一先生在“西部艺术论坛”中所言:“梁平年画的艺术价值不仅仅在于它丰富的色彩配置和运用上,更重要的是它的印刷媒介———纸的制作工艺和特殊处理。运用这种纸张印出来的画,色彩淳朴厚重,有种文人画的雅致。加之后期的“开脸工艺”更是精彩不已,这是北方任何一个地方的传统木板印刷年画所没有的,在南方地区也不多见。也正如此,使得梁平年画具有极其明显的地域特色。“这种在西式绘画中才有的技巧,独一无二地出现在了梁平的年画中。究其原因,是作坊中有人在洋传教士那里接受过西式的美术训练,结合到年画中,实为鲜见。

二、中国年画对西方绘画的影响

提及中国年画对西方绘画的影响,多以日本浮世绘为代表。浮世绘版画对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绘画背离西方学院派传统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而日本的浮世绘不得不说与中国画有着不可剥离的渊源。明末以来,番舶商船携带着苏州木版年画进入日本,被日本人视作艺术珍品,日本学者对苏州版画进行了很深入的研究。尤其是苏州版画的透视画法,对浮世绘风景画起到了革命性作用。浮世绘版画采用的“拱花法”也是借鉴了中国版画已广泛使用的“阳刻法”。

到二十世纪初,西方“维也纳分离派”代表画家,装饰画大师克里姆特,更是将中国的民间年画直接绘入了他的画作。克里姆特没有到过东方,但对东方艺术尤其是中国木版彩印年画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的书房里就挂着中国木版水印门神画。他的许多人物肖像中直接使用年画中的人物做背景,尤其在用色手法上,大多采用平涂,且惯用桃红、群青、明黄,这都是中国年画独有的色彩语言。也正是这些中国元素的充斥,使得克里姆特的绘画在西方绘画史上独树一帜。

而在十九世纪初的法国,天才的画家、装饰家让·彼勒蒙,竟将具有“中国风格”的素描绘制成画册,似《芥子园画谱》般,为喜爱“中国风格”的学习者提供了绝无仅有的范本,启发了当时欧洲众多的装饰设计家、瓷器彩绘家和布艺设计家。“中国风格”一时风靡欧洲设计界。而这些中国风格的人物造型,多来自于中国民间年画的人物形象。

三、兼容并蓄,促进发展

中国民间年画有千年的历史,但在中国艺术领域从未登上主流艺术舞台。民间年画也被文人墨客所不屑。但是纵观几个世纪以来,中西方艺术的相互交融,民间年画确实起到了媒介作用。但从艺术发展的角度出发,要把地域的变成全人类的,民间年画在保留传统的精髓的同时,也必须用新的观念,新的技术,新的推广手段赋予它新的生命。否则就像康有为所说:“在四五百年前,吾中国几占第一位矣,惜后不长进耳。庶救五百年来偏谬之画论,而中国之画乃可医而有进取也。今工商百器皆籍于画,画不改进,工商无可言。”民间年画的革新势在必行。

在艺术兼容方面,西方人始终以开放自由的眼光,攫取吸收着外来民族的艺术精华为己所用。2011年6月,法国酒王多玛士·嘉萨酒庄的罗玛尼葡萄酒品牌,就采用了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顾群业设计的“兔门神”做LOGO登陆山东市场。其实,中国的民间艺人也一直在通过各种渠道,努力从形式内容以及新技术上不断有所改进。明末清初,桃花坞年画首次出现消失于一点的透视法,中国学者郑振铎就指出:“桃花坞是一个出版年画的中心……这里有一个特色,像是受了西洋的影响,有了透视的画法,有阴阳向背,有远近,有明暗。”更有趣的是,在绵竹年画中,竟出现了着清服骑单车的“西洋景”,在旧年画史上实属罕见。近年来,中国的服装设计师更是大胆地将桃花坞年画搬上了炫丽的时装,展示在了巴黎的T台上。这些迎来送往的交流,必定对民间绘画的发展大有裨益。

一种文化之所以能对他种文化发生影响,首先取决于它的内在价值和对人类的贡献。民族的不一定必然是世界的,但世界的却一定是由民族的发展而来。如果中国的民间艺术不具独特精神魅力,何以吸引西方的有识之士?用宗白华先生的一段话做结语:“中国人天资本极聪颖,中国学者心胸思想本极宏大,若再养成积极创造的精神,不流入悲观消极,一定有伟大的将来,于世界文化上一定有绝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树村.中国民间美术史[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4.

[2]潘力.浮世绘[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