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浅析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4-14
/ 2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浅析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

张颖慧

张颖慧(哈尔滨市王岗镇中心小学校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2018)04-0056-01

21世纪信息技术将成为人们学习、生活、工作中必备的专业知识。世界上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一系列新的能力上,特别是要求学生具备迅速筛选和获取信息,创造性的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把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作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新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十五届五中全会和全教会上明确指出:要抓住机遇不失时机的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目前信息技术在小学教学中也占据了一定的地位,课堂教学中基本能运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但如何恰当有效的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已成为教育界共同研究摸索的一个实际问题。下面我就结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谈几点看法。

一、运用信息技术,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

启发性是数学教学的灵魂,因为数学归根结底是人类一种高度的精神活动。美国数学家柯朗在《数学是什么》一书中指出,“数学作为人类思维的表达形式,反映了人们积极进取的意志,细致周详的推力以及对完美境界的追求。它的基本要求是逻辑、直观和分析、创造,强调一般性与个别性。虽然不同传统可以强调不同侧面,然而这些互相对立的力量的相互作用以及他们综合起来才构成数学科学的生命、用途和繁高的价值。”因而数学教学决不能只告诉学生现成的数学结论,作为数学教师应培养学生再创造,应给学生提出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的问题,设计最佳的教学情境与活动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去获得知识。因此信息技术的诞生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创造了便利的条件。例如:当学生答对问题时,让大屏幕显示出“对了,你真聪明!”的字样,(同时出现一个小卡通人物竖起大拇指的姿势。)这不仅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答错时屏幕显示出:“真遗憾,你没答对请再加油!”的字样,同时(出现一休思考时的画面)等等。实践证明,计算机在这方面是大有潜力的,过去在传统教学中这是难点,教师常感到力不从心。而现在经过教者精心设计。教学更多成为学生自己思考探索的过程,计算机缩短了抽象严谨的数学与学生认知水平之间的距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者应认真构思,设计出更富启发性的教学。

二、运用信息技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数学学习中的概念与问题求解,哪一样也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只有学生自己主动的获取知识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常规教学中教师一般让学生自学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但那样的媒介只有课件。我想如果能借助计算机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的情景,更有利于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例如:在教学《最大公约数》一课时,教师在计算机里设计了闯关练习,学生一人一机或两人一机,让学生利用软件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难易适度的练习。学生边看屏幕边操作,还可以对照屏幕演算推导,做完让计算机代替教师检查,并根据练习情况适当鼓励。最后阅读课本,相互讨论向教师质疑。实践表明学生的主动性极大的增强了,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由听数学到做数学的转变。因此,教学中教师可精心设计相应的练习或在新授过程中创设让学生主动学习的情境,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一位优秀的数学教师除了具备高超的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看他能否把握每堂课的教学难点及如何突破教学难点。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们在这方面绞尽脑汁下了很大的功夫,想尽了各种办法,但收效不很理想。自从信息技术走进课堂后,突破教学难点不再是难事,因为利用课件展示某些教学环节既形象直观又容易唤起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教学《分数除法应用题》一课时,教师为了让学生区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及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十多少求这个数两种类型的应用题。设计了下面一道开放式的应用题:

上图是一蔬菜大棚的平面图,棚内按比例种了许多蔬菜,让学生看图求大棚的面积及茄子和豆角的面积。学生根据例题的学习都能解答。但解答后教师提出疑问:为什么求大棚面积用除法求茄子面积用乘法呢?这时课件显示表示大棚面积的整个长方形闪动,引导学生动脑思考是因为求单位“1”,求茄子面积则表示茄子面积那部分闪动,学生很快就会明确一个是根据部分量和分率求单位’1”,一个是根据单位“1”求部分量。这样学生由课件的直观显示再进行思考,显然很容易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要比使用各种方法磨破嘴皮去讲好得多。因此一节好课教师抓住难点重要,我想利用信息技术以形象直观的方式来突破难点更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研究教材把握教材确定教学难点的同时,还要认真构思如何利用课件的形式来突破教学难点,设计合理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未来的社会将实行信息素质教育,所谓的信息素质教育是学生获取、处理、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它包括有效、自主的使用各种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查找、收集所需信息的能力;对收集和查找到的信息进行确认、记录、筛选、鉴别、整理、交流和表达的能力;对信息进行提取、评价、组织的能力;运用信息工具、技术和信息资源进行学习和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师要教学生学会利用不同的信息资源,运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获取信息。因为各种各样的传媒都是信息源,并各有优势。所以教师应教会学生充分利用不同的信息源,利用不同的方法、工具和手段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信息的能力。例如:一位教师在讲《简单的统计》一课时,他自己结合本课的教学实际设计了一个网页,将自己搜集的所有与统计有关的信息都编制到了网页中,最后在微机中建了一个虚拟网络。上课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到教师建立的虚拟网络中去查找信息来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及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很显然这节课既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虽然虚拟网络中的信息比较有限,但这是让学生走进信息课堂的一个开端,教育在不断的发展,网络也在迅速的走进我们的生活中。我想:今后学生随时都可以走进网络,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到网上获取相关的信息,将搜集到的信息应用到自己的学习中。那时网络教学已不再是幻想,而是每一位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已迫在眉睫,作为每一位教师应该有一种超前意识,在教学中把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落到实处。

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无疑将是信息时代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将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