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5-15
/ 2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探讨

张新娜

张新娜(通许县实验中学,河南开封452200)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它的前身是计算机教学,与传统学科相比,它的教学理论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思想都还没有定型。另外,由于初中信息技术课又具有突出的技术应用性、迅速的变化性和鲜明的社会时代性的学科特点。因此,其教学方法决不能完全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应有其独特的教学模式。具体分为以下四点:

一、用任务驱动方式教学

任务驱动方式即案例式教学。明确学习目标“任务”是指我们将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设计成一系列的“学习实践”任务。通过任务驱动来调动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拓展知识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任务”的创造性设计、构思非常重要。“任务”设计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心理情绪。因此,在设计“任务”时,要很好地为学生营造恰如其分的以人为本的具有个性化的人文主义学习情趣和愉快的学习心理环境,要具体考虑怎样组织学生进行任务完成和小组协作的形式,怎样根据教材将所学的知识点变成有层次的、个性化学习知识任务,并根据知识点来设计能够帮助学生巩固知识、锻炼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和协作能力的多样性任务。任务的设计要紧紧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他们的学习,要体现任务的实践性、趣味性、人文性。要预测学生对这些任务会出现怎样的心理反应,以便有效保障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为此,在教学中应采用超前预测备课法,提前几周进行前瞻性备课,并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发展进行相应的调整与补充。这样会使教学设计更加准确和有针对性,任务的设计和改动会更加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另外,还要对各个子任务进行系统化、层次化,形成一个整体。如用一个学期的时间来形成一个“任务”系统,即将课本所有知识点的学习和巩固形成一个前后有联系的,有着明确教育教学目的的、有层次的、可操作的、动态的任务教学子系统和任务教学系统。

二、用发现教学法,培养学生的首创精神

“发现教学法”主张在生动自由的课堂教学气氛中,学生自己去发现教材结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首先,教师要引出“发现点”。这个“发现点”既不能让学生对其结果一目了然,又不能让学生望而却步,而是提出以后,让学生觉得有思考的余地,围绕“发现点”展开讨论,提出多种设想。其次,在围绕“发现点”组织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抛砖引玉,启发学生从以往的知识、类似的软件使用经验等角度展开思维,防止出现离题千里、不着边际的局面。并对学生形成的每一种假设进行分析,去掉一些与本课程无关或难度较大的设想,留下一些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问题,让他们去“发现”。通过讨论,学生得到一些他们“发现”的内容,然后相互补充、综合。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把这些结论与教材内容相结合,从而完成一次“发现”。在教师营造的自由课堂氛围中,学生通过细心地观察,不断地思考,大胆地设想,勇敢地实践,得到了自己的“发现”,这种发现的喜悦比教师单纯的知识传授印象要深刻的多,对于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好处。

三、采用“建构主义”理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

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助、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计算机、多媒体、网络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和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四、小组协作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小组协作”是以几名学生为小组组成学习的基本单位,通过小组成员的协作学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学生在学习小组内相互协作、相互帮助、群策群力,共同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小组协作式教学可以采用模拟课题式分组教学的形式。用模拟课题式分组教学的一般活动过程是:教师向各小组布置研究课题,给以必要的说明,提供必要的资料和网络资源,然后由学生小组研究问题,制定解决方案,最后将结果(可以是解决问题的方案、电脑作品等)展示出来。

五、网络资源下,信息技术学科的整合学习

在当今信息化社会里,由于其知识信息更新快,人们需要更快更方便地获得知识来适应社会的发展,但传统教育手段已无法解决这一困境。传统的学科教育往往强调线性思维,而忽视了发散思维,这样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计算机的工具性,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学科整合教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笔者认为,中学阶段在加强学生基础教育的同时,应当加强各学科之间、信息技术与各学科之间的和谐渗透式教学,注重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应当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充分利用网络环境,精心设计,灵活采用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大胆放手,鼓励创新,让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