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现实困境及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现实困境及对策研究

孙建荣

西安工程大学陕西西安710060

摘要:“互联网+”时代下技术创新永无止境,应用发展层出不穷。同时,使得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基于此背景,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现实困境着手分析,旨在通过经验总结和规律摸索,探求出摆脱“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现实困境的应对策略。本文认为,为走出“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现实困境需做到,转变思维重塑网络思政教育新理念,组建可持续发展的思政教育队伍,搭建行之有效的网络思政教育平台。

关键字:“互联网+”;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现实困境;对策;

1前言

互联网源自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却跨越了新技术的范畴,具有强大的社会经济功能。其开精神与新常态下高校思政教育开放、创新、多样化的新趋势极不谋而合。然而,“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发展至今,面临着网络思政教育理念欠缺,网络思政教育人才匮乏,思政教育平台失效等诸多困境。因此,借力“互联网+”下数据跨界整合的优势,及时更新思政教育内容,积极创新思政教育理念和方法,加强建设网络思政教育人才队伍,搭建“互联网+高校思政教育”平台,实现“互联网+高校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能很好弥补高校思政教育素材欠缺的不足,丰富高校思政教育形式,进而改善思政教育现状并助力高校思政教育水平的提升。

2“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现实困境

2.1欠缺坚若磐石的网络思政教育理念

时至今日,“互联网+”时代已是当代大学生的生存环境特征,“知网、懂网、迷网、恋网”已成为他们的时代象征,各高校也清晰认识到思政教育的新理念必须从传统的线下转移到多维的互联网。然而面对这个时代要求,部分高校教育工作者仍然墨守成规,固步自封:他们不敢用网络,认为网络好比“洪荒之力”,防不胜防;他们不愿用网络,认为网络是个“涂炭生灵”的地方,他们无法接受“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思想的任性、语言的任性、行为的任性及心理的任性。

2.2欠缺可持续化发展的网络思政教育队伍

现阶段以“互联网+”为切入点探索网络思政教育已是师之所望、教之所向。然而部分高校忽略了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切入点和落实点,忽略了专业化的网络思政队伍建设。大部分高校将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任务全权交给辅导员。诚然,辅导员是思政教育工作的主要指导者、组织者,但是辅导员日常工作繁重,头绪繁多,“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是其工作的真实写照。同时,辅导员还面临着来自职称、岗位、社会、家庭、考核等方面的压力,这些都使得辅导员们分身泛术。不仅影响可持续性网络思政教育人才队伍的建设,而且严重影响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

2.3欠缺行之有效的网络思政教育平台

目前大部分高校建有专门的思政教育工作网站,乍一看界面美观,模块齐全,实则管理模式呆板,信息更新缓慢,无法吸引大学生的眼球,导致了网站访问量低、模块点击率更低的窘况。另外部分高校全员育人机制不够完善,部分高校教育工作者存在“重科研,轻育人”现象,他们不愿意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使得平台上的“名师有约”模块形同虚设。再者,一些思政教育工作平台缺少实名管理功能,无法进行身份识别,个别不法分子利用系统漏洞将一些黑色信息、灰色信息和黄色信息传输到网站,使得网站运行缓慢,这严重影响了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3走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现实困境的对策

3.1树立互联网思政教育新理念

“互联网+”时代的高校思政教育是颠覆性的,过去学生的学习以借助纸媒为主,而现在年轻人遇到问题更倾向于借助新媒体进行搜索。信息的传递与学习方式和过去有很大的变化。如果高校依然采用传统的思政教育理念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会面临着缺少吸引力、降低凝聚力的现实问题。因此,高校应树立互联网思政教育新理念,转变思维,拥抱这一新变化。充分利用互联网提供的信息资源,积极对互联网中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与整合,灵活的使用各种互联网社交软件,探索“互联网+老师”与“互联网+学生”相结合的新教学工作模式。借此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实时交流,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同时让青年语言发出青年好声音。此外,针对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大量“碎片化”时间,围绕思政课、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和实践要求,探索“互联网+”思政教育模式,主动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达到“育人细无声”的效果。

3.2组建可持续化发展的网络思政教育队伍

目前,大部分高校将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任务全权交予辅导员,以辅导员为主力军的网络思政教育队伍势单力孤。加之,辅导员任务繁重,最终将严重阻碍高校网络思政教育队伍的可持续性发展。为此,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应建立专业化的网络思政人才队伍。该队伍应由学校党政办、党委宣传部、党委学工部、保卫处、后勤管理处、信息技术中心、辅导员和学生骨干等共同组成。其中,教师起指导作用,并充分发掘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最终,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态势。

3.3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已经无法避免,高校应该顺应这种时代的走向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课内+课外”、“线上+线下”高校思政教育平台,着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抢占网络育人新阵地。明确高校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需求,借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方式来满足现代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开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博、微信等交流平台,为学生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之间提供一个沟通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学生能够在平台中畅所欲言,思政教育工作者也能够充分了解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制定更加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案。

结束语

“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想要发展,就应做到与时俱进。每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都要明白:“互联网+”的到来是思政教育工作发展的机遇。因此,在日常工作中要将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与互联网信息技术融合,拓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新形态和新境界,研究并探索出满足时代发展需求的、兼具实效性的思政教育工作新模式,为党和国家培养出一批合格的、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蒋广学,王志杰.“互联网+青年教育”的热实践与冷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17,(07):114-119.

[2]孙飞,赵攀.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OL].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6,38(S2):111-112.

[3]探索“互联网+思政教育”新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6,(24):15-16.

[4]曹文泽.“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实践和创新——对高校“易班”网络思政教育的探索和思考[J].社会科学家,2016,(12):8-10.

[5]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