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介入治疗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

/ 1

老年介入治疗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

陶秀健

陶秀健(大连市友谊医院影像科116001)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5-0290-02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发展,介入治疗中的老年患者愈发增多。术中不良的心理反应不仅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危及生命,老年患者对手术表现的心理反应尤为强烈。正确的围手术期心理护理干预是手术顺利进行的必要保障。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12年9月在我科做介入手术的老年患者(≥60岁)77例,其中男48例,女29例。年龄60-83岁,平均67岁。血管内介入治疗65例,非血管内介入治疗12例。

1.2方法

进行焦虑/抑郁情绪测定等10项护理评估,根据患者围手术期的心理变化特点,在术前、术中、术后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

对孤独、失落、空虚等情绪类型的患者,根据其心理不平衡的特点,可采用满足法;对焦虑、急躁情绪类型的患者,用行为文化尽快消除其对医院的陌生感和对医护人员的距离感;对多疑、多虑情绪类型的患者,以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心理素养去影响他们。

2.结果

通过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护理,介入手术患者心理紧张度降低、疼痛耐受性提高,能较好地配合手术,同时减少术中恶心、呕吐、心悸等症状,缩短手术时间。

3、讨论

介入治疗虽然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特点,但仍然属有创治疗。介入治疗预后取决于以下多种因素:医生操作的熟练程度、患者临床病情的严重情况、术中患者的适应、配合情况等。不良心理反应的存在不仅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关系患者安危。老年患者生理适应性和应激能力较差,心理反应更为强烈,只有了解患者心理状态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老年人配合治疗,使他们顺利度过手术关。

3.1术前心理护理

术前心理护理应和病房协同完成,入院时热情接待,进行焦虑/抑郁情绪测定等各项护理评估。多数患者对手术痛苦感到紧张和恐惧,认为有的认为手术也难以延续生命,具体表现为性情暴躁、情绪低落、遇事主观、多疑,担心给子女增加经济负担。易产生非理智的猜疑、对抗心理,恐惧、悲观失望心理,焦虑不安或对病情漠不关心的心理以及孤独依赖型心理。主动了解患者的想法,有针对性地做好个体宣传,使患者了解介入手术具有创伤小、效果好、恢复快的特点,耐心倾听患者及家属的陈述,并解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使患者了解医院的医疗设施及技术水平,让患者对手术过程有所了解,并介绍术中术后需要的配合,告知其介入术的安全性,讲明介入术后可恢复正常。同时积极动员患者的社会家庭支持系统给予必要的经济援助和情感支持,以增强其治疗的信心,消除其不良情绪,以取得配合。

3.2术中心理护理

针对术中患者的心理反应,心理干预尤为重要。如果冠脉介入治疗患者过度紧张,所引发的血管痉挛、冠状动脉造影时对窦房结动脉的压迫、造影剂的潴留排空不畅引发的心肌缺血等,可使心电不稳定而出现室颤等并发症。一般患者主要表现在害怕疼痛和担心手术出现意外,为此,护理人员要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手术设施完善,提高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和对手术的信心。保证病人躯体舒适,在给患者使用约束具之前应向患者解释其使用重要性。消除患者恐惧,以取得理解与支持,使其保持精神上松弛。老年人对术中身体暴露往往感到羞怯,护士应给予理解,做到最小范围的暴露,保护患者自尊心。护理人员在严密监测血压、心电监护变化的同时,主动与其沟通,分散其注意力,减轻疼痛,用和蔼的语言、亲切的态度、文明的举止行为来影响安慰患者,解除其心理紧张,使其适应和配合手术,对恶心、呕吐、出汗者,护理人员要及时清理及对症治疗。对一时不能耐受手术者,严禁训斥、恐吓,应给予安慰,减少患者的恐惧、顾虑,使手术顺利进行,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3.3术后心理护理

手术结束后,查看患者有无手术并发症,向患者和家属介绍手术情况以及注意事项。回病房后,在加强术后常规护理的同时,关心体贴患者。定时检查穿刺部位,注意有无疼痛、皮下出血、血肿、感染等,及时向患者介绍体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生活护理及膳食指导。及时告知手术效果,应当传达有利的信息,给予鼓励和支持,以免病人术后过度痛苦和焦虑。有的术后出现抑郁反应,表现为不愿说话、不愿活动、易激惹、食欲不振及睡眠不佳等。要针对性帮助病人解决抑郁情绪,准确地分析病人的性格、气质和心理特点,注意他们不多的言语涵义,主动关心和体贴他们,鼓励病人积极对待人生。

围手术期有效的心理护理和心理支持,可以减轻患者的紧张、焦虑,减少并发症,从而降低手术风险,对预后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