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动脉血气分析结果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8-18
/ 2

浅谈动脉血气分析结果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

李芳

(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人民医院新疆博州833400)

【摘要】目的:探究动脉血气分析结果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随机选择我院于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456例动脉血标本进行分析研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各228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结果:经过综合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的一次性采血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在收集血气标本的过程中要对采血质量尤为重视,不仅要选择较好的动脉穿刺针,还要密切留意实际操作过程,尽可能减小误差,从而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

【关键词】动脉血气分析;影响因素;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4-0307-02

引言

对血液中参与气体交换及与呼吸过程密切相关的氧和二氧化碳进行检测的过程叫作动脉血气分析,对于监护呼吸衰竭、酸碱平衡失调有着重要意义,还可以为调节机械通气参数、分析疗效及判断预后提供依据,还可以指导吸氧浓度和药物治疗,这就要求血气分析结果必须是准确无误的。只有确保使用正确的方法来采集标本来减少标本误差,才能确保动脉血气结果是准确的。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我院于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456例动脉血标本进行分析研究,其中男性患者238例,女性患者218例,患者年龄普遍分布在40~76岁之间。全部患者均确诊为呼吸衰竭,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各228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发现并无明显差异(P>0.05),存在临床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具体方法如下:

1.2.1影响因素

(1)患者情绪因素。患者的情绪变化、过度的呼吸或屏气都会对血气分析的结果产生影响,会增加肺泡的通气量,导致pH升高、PaO2增加,PaCO2减少。

(2)患者体温的影响。患者的体温会对pH、PaCO2、PaO2的测定值产生影响。若患者体温超过37℃,且体温每上升1℃,PaO2就会增加7.2%,PaCO2增加4.4%,pH降低0.015。若患者的体温低于37℃,则不会对pH和PaCO2产生太大影响,但会对PaO2产生较大影响,患者的体温每降低1℃,对应的PaO2将降低7.2%[1]。

(3)采血注射器针。在选取采血器材时可以考虑塑料注射器,但想要将塑料注射器中的空气排净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很难确保采集标本的可靠性,抽血结束后存放15min,二氧化碳分压会逐渐降低,对结果产生一定影响[2]。

(4)抗凝剂。进行血气分析时的抗凝剂常选择液体肝素。只有确保了肝素浓度才能确保分析血气结果的准确性,若过量使用肝素就会产生稀释性误差,造成pH、PaO2值较低、PaCO2值较高,使患者产生假性低碳酸血症。若肝素量使用过少就很难发挥其抗凝功能。

(5)治疗因素。吸氧及吸氧浓度会直接影响PaO2。若临床上应用的血标本中含有脂肪乳剂,就会对血气电解质的测定结果产生干扰,进而无法确保仪器测定结果是准确的[3]。

(6)采血部位。采血时通常会选择动脉,若机体患病时选取静脉血液进行分析,静脉血中的代谢也会对结果产生影响,使得动脉血与静脉血的pH值出现显著差异。

(7)血标本中混入气泡以及与空气接触的影响。若采血后有气泡混入注射器中或空气与标本接触到都会对血气的pH、PaCO2、PaO2的检测结果产生影响,对PaO2值的影响最大。若血标本接触到空气或空气混入血标本,血液中会进入大量O2,使血液中的PaO2值偏高;在高压状态下血液中的CO2又会向大气中弥散,造成血液PaCO2的测出值较低。若标本中出现大于标本10%的空气气泡就会对PaO2值产生较大影响。

(8)标本的存放时间和温度。标本的存放时间与温度在某种程度上都会影响血气结果,温度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标本存放时间越久,就会使pH、PaO2值越来越低,PaCO2值越来越高。在时间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升高温度,就会加快细胞代谢速度,结果变化越明显[4],所以在采集血液标本后要立刻送去检验。若环境温度在25℃左右,就必须控制测定时间在20min内,将标本存放在冷藏室(4℃左右)的时间要控制在1h内。

(9)标本混匀程度。若标本混匀不充分就会提高凝血的发生几率,进而对血色素与血细胞压积结果产生影响。

1.2.2护理对策

(1)采血前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仔细评估,在心理上支持鼓励患者,使患者保持安静,若患者在采样之前没有保持卧床休息,则要使其卧床休息3~5min。采血时应选取5号小针头,将患者的疼痛程度降到最低。根据袁艳萍的观点,在采血前对采血部位使用利多卡因进行湿敷10min,避免患者疼痛会对血气结果产生影响。

(2)将患者的实际体温在化验单上标明。在实验室测定患者温度时可以借助温度校正按钮来确定患者的实际体温,确保测定结果是正确的。

(3)严格按照规程来确定肝素抗凝剂的浓度与血液标本的比例。根据国际生化联合会(IFCC)的有关规定,应使血气标本中肝素的浓度维持在50U/mL。若病区中有便携式血气分析仪,则对患者进行血气分析检测时可以在患者床边来采集患者的动脉血。

(4)在采血前要停止吸氧30min。若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则应在为其进行采血时将给氧浓度进行详细记录。若吸氧浓度发生变化时,要在15min后再进行采血操作。若患者长期使用碱性药物,则应在其服药前30min为其采血。

(5)穿刺部位的选择。在为患者进行穿刺时,通常会选择没有输液的动脉及容易穿刺的动脉,如桡动脉、股动脉和肱动脉。

(6)理想的血气标本,其空气气泡应<5%在为患者进行抽血前要确保注射器内空气已排尽,防止抽吸时压力过低而出现气泡。若发现有气泡应将其尽快排出,在橡皮塞中插入针头。

1.3数据统计

使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综合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的一次性采血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

组别例数一次性采血成功率患者满意度

对照组2821(75%)92.28±3.21

观察组2827(96%)97.33±2.61

P<0.05

3.讨论

在对患者的呼吸、氧化及酸碱度平衡状态进行评估时的主要依据就是动脉血气分析,且血气分析也是临床上在抢救危重患者时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指标。临床诊断、治疗、抢救以及低氧血症的判断、指导氧气治疗和机械通气与标本采集的成功率及分析结果的可靠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血气分析的结果会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一定偏差,所以在收集血气标本的过程中要对采血质量尤为重视,将最为真实的资料呈献给临床救治工作。在临床工作中很常见的一种技术就是动脉血气标本采集,但是难度要稍微比静脉血采集大。为了确保检验结果的真实有效性,不仅要选择较好的动脉穿刺针,还要密切留意实际操作过程,尽可能地减小误差,从而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

【参考文献】

[1]王新丽,孙田新.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准确性的影响因素[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15(2):198-199.

[2]董萍,陈思羽.不同储存方式和时间对动脉血气分析结果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7(32):4082-4086.

[3]渠海静.浅谈动脉血气分析的影响因素和护理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4):550-552.

[4]冯海杰.浅谈动脉血气分析前的质量控制[J].中国实用医药,2011,6(32):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