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讨论策略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4-14
/ 2

小学语文课堂讨论策略分析

蒋春玲

蒋春玲重庆市北碚区朝阳小学南校区400700

【摘要】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在实际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能为学生们构建一个良好的交流和沟通的平台,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享有发言的机会,并在相互的交流探讨中彼此启发,从而更快、更好地解决问题,提升整体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讨论;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19)04-042-01

前言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组合作学习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下围绕着问题相互交流探讨,并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更深入地分析问题,从而完美地解决问题。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能更快、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相应的授课内容,同时还能促进师生以及生生之间信息的交换与情感的沟通,此外,还能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接下来,本文就详细阐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课堂讨论的策略,仅供其他教师参考。

一、明确课堂讨论的目的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课堂讨论活动,教师必须提前设计明确的讨论话题,以及讨论的目的。在实际的教学中,课堂讨论必须是为教学目的实现服务的。所以,教师在开展课堂讨论之前,必须深入研读文本教材,设计好学生讨论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还应该是小而具体和新而有趣的,同时还要难度适当且富有启发性,并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

例如,在学习西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第十六课《这条小鱼在乎》一文时,教师就要设计好学生们讨论的问题,引导他们在课堂讨论中感受小男孩的爱心,并让学生们明白生命只有一次的道理,从而感受到世间的美好。

二、科学、合理地划分讨论小组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想组织学生开展好课堂讨论活动,还必须准确掌握学生的具体学情和性格特点,并根据学生们的性格特点与具体学情,为他们科学、合理地划分讨论学习小组。在实际的划分中,每个讨论小组应以4人为宜,按照性格特征和学习成绩的优、良、中、差搭配原则,将他们分在前后桌,以便于他们的讨论。而且,每个讨论小组的成员都要明确彼此的分工,设置组长、纪律督察员、书记员和汇报员四种角色,其中组长的角色由学习最优者担任,汇报员由口齿最伶俐的学生担任,书记员由字迹最好者担任,纪律督察员则负责维持小组讨论时的纪律,避免出现“跑偏”现象。在讨论的过程中,每个组员各司其职,经过一段时间后,组员的角色进行互换,以培养每个小组成员的综合能力与素质。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课堂讨论的目的,就在于为学生提供平台,创造机会,让他们在互帮互助下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且在互帮互助中得到有效的提高,从而培养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促进他们未来的发展。

三、开展形式不同的课堂讨论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课堂讨论活动,教师应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形式的课堂讨论活动,如:小组讨论、全班讨论、专题讨论、穿插讨论以及辩论式讨论,这样不但能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还能为学生带来不同的体验和感受。在实际的教学中,不论教师采用哪一种讨论形式,都必须结合教学的目的和内容,设计出有效的问题,并精心组织、引导学生进行话题的讨论,而且,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时不时地参与进入,对学生进行提示或释疑,帮助他们更好地探究问题、寻找答案,特别是班级中不敢发言、不善发言的学生,教师还要及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给予他们说话的机会,从而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同时,教师还要指点书记员和汇报员详细记录、归纳本组成员讨论的结果和意见。当讨论完成以后,教师还要组织、引导汇报员进行讨论成果的汇报,并籍此进行全班的交流,最后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以此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例如,学习《朱德和母亲》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进行全班的讨论和辩论式讨论;学习《扁鹊治病》一课时,就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学习《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一课时,就可以进行穿插讨论。

四、选择恰当的课堂讨论时机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组织课堂讨论还要选择恰当的时机,这样不仅能有效活跃课堂的氛围,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还能开发学生的群体智慧,增加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与数量,从而实现学生智慧的共享,并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要选择合适的时机,教师可以从以下四点着手:

1)在学习课文相似的段落时;

2)当讲解到课堂重点或难点时;

3)当教师进行知识拓展时;

4)当学生对教师的问题“卡壳”时;

当出现以上四种情况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引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活动,充分发挥出学生集体的智慧,引导他们将自身的思维发散开来,通过交流沟通,得出正确的答案。

例如,学习《火烧云》这篇课文时,文本中就有相似的段落,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再如,在学习《“妙极了”与“糟透了”》这一课时,如果教师提问“为什么‘妙极了’?又为什么‘糟透了’?”的问题时,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卡壳”现象。当学生出现“卡壳”现象时,教师就不能继续追问了,而是应引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在讨论中得出正确的答案。

参考文献

[1]王雪艳,冯雪.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讨论的策略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7(9).

[2]谢玉梅.谈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讨论的策略[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7(12):13-13.

[3]张志军.小学语文课堂讨论策略浅谈[J].新课程(上),2017(2):5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