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刘松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5-15
/ 2

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刘松良

刘松良

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血库江苏太仓215400

【摘要】目的:对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与探讨。方法:对2014年5月~2015年5月来我院输血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所有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结果:在2890例输血病例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为17例,输血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0.588%,主要类型为过敏反应与发热反应。结论:强化对输血反应的监督与检测,输血新技术的应用以及对血进行科学合理的使用均能够有效降低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关键词】输血不良反应;临床特点;影响因素

输血治疗是用于抢救患者以及临床治疗的主要措施之一,但同时输血具有一定风险。目前,成分血虽得以广泛应用且输血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但输血不良反应仍时有发生[1]。所谓输血不良反应指的是患者在输血过程中或者结束后,对所输入血液或血液制品或输血用具产生过敏的不良反应。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输血不良反应监测系统,根据多篇文献报道,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通常为1%~10%;欧美等国家于80年代建立了输血不良反应预警系统,并指出发生率约为20%[2]。因此,对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对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期间所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探究其相应的解决措施,为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的降低提供参考。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期间来我院各科室进行输血的2890例患者进行研究。在此2890例输血患者中,男1400例,女1490例,年龄范围为1.5~79.5岁。患者来自外科、内科、骨科、妇产科以及血液科等。其中,输注悬浮红细胞为250例,血浆500例,血小板1000例,洗涤红细胞为250例,冷沉淀890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患者为17例,输注冷沉淀而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为5例,输注血小板而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为5例,输注血浆而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为7例。对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患者,在经主管医生进行及时处理后填写《输血不良反应登记表》,并将之存于输血科。

1.2方法

1.2.1输血前检验

在患者输血前对其进行ABO血型测定、D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试验,必须进行同型输注,避免出现抗凝[3]。

1.2.2建立反馈制度

输血过程中,患者一旦发生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并及时向主管医生汇报。在进行有效处理后,患者填写《输血不良反应登记表》,将其输血所有相关的情况进行记录,并及时反馈给输血科。输血科应及时到临床科室进行采样、分析及会诊,对患者反应症状进行详细询问并记录,对血袋标本与患者标本进行采集带回输血科再次进行检验,分析其原因。

1.3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各类型血液输入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在2890例输血患者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为17例,输注血浆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7例,输注血小板不良反应发生率次之5例,详见表1。

3讨论

输血是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治疗措施之一,尤其是用于对危重病人或紧急创伤病人的救治,输血对及时拯救生命具有重要意义。但人类血液其成分往往比较复杂,因而极易发生不良反应。主要症状包括过敏反应、发热反应、溶血性反应等,发热反应和与过敏反应最为常见。而输血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比较多,最为常见的是由于患者所输入的血液中抗原性所引起的免疫性及非免疫性反应,进而使得患者体内的白细胞被溶解,并释放热源,因而产生发热的不良反应。此外,血液在其储存期间白细胞会产生诸多细胞因子,比如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均有可能造成发热反应[4]。过敏反应在过敏体质患者中较为常见,多因输入血浆而引发,血浆中的异体蛋白是引发过敏反应的主要因素,但症状通常比较轻微,因而大部分过敏患者在输血停止后48~72h即会恢复正常。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患者所输入血液制品不同,则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不尽相同。其中,输入血浆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占0.23%,究其原因,血浆尚未经过完全分离,因而成分比较复杂,血液中含大量血浆蛋白抗体、白细胞抗体、血小板以及免疫性物质,极易引起患者体内产生不良反应;而输入悬浮少白红细胞、病毒灭火血浆则未发生不良反应。另外,输入血小板和冷沉淀也是引发不良反应的主要来源,分别占0.14%和0.11%。因此,患者在进行输血时,对血液类型的选择应加强重视。在输血之前,应仔细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并根据其资料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在对有过敏史的患者输血时,应选择无过敏史血液捐献者所提供的血浆,可建议患者在输血前30min服用抗组胺类药品;对于需要反复输血患者,应尽量选择洗涤红细胞血液制品,进而有效控制不良反应发生次数。在患者输血过程中,应组织经验较丰富、资历较高的医生和护士进行巡查,注重对患者所有生命体征的检测,对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必须及时处理,并完整填写输血不良反应登记表。医护人员对自身职责应有完整、正确的认识,尽量避免因主观原因而造成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5]。此外,输血科相关医护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相关管理规定、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充分了解并熟练掌握各类血液制品及其适用性,各科室之间应加强交流沟通,尽力做到安全、科学、合理用血。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临床输血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因而造成输血不良反应时有发生。要想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输血风险,就必须规范用血制度,严格要求相关医护人员按规定操作,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并不断提升医护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与输血水平,强化其责任意识,鼓励患者多输成分血或自体输血,制定科学合理的用血制度,采用配血、输血新技术等方法均可有效提高输血的安全性,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参考文献:

[1]袁宏.128例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2012,25(2):245—246.

[2]王洪远,陈萍,林新梅,石德清,等.116例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3):63-64.

[3]吴宝芹.临床输血不良反应76例分析与对策[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5,2(3):102.

[4]黄玉佳,蔡许,丘清,等.3850例输血患者临床输血不良反应调查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10):1271—1273.

[5]廖群,刘晓玲.重庆某院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特点及预防措施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19):2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