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程传统文化教育现状与启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7-17
/ 2

浅谈语文课程传统文化教育现状与启示

蒋雯

蒋雯湖南省永州市冷水滩区教师进修学校425000

【摘要】随着传统文化弘扬和传承话题的广泛热议,语文课程中传统文化教育成为教育界的关注的热点。研究人员一直关注着语文课程同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同时探究着语文课程的传统文化教育价值、现状等。针对此文本就当前语文课程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做简要分析,得出了通过有效阅读,有效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结合现代热点,强化学生的古今认同感;开展特色活动,加强理解传统文化的教育启示,

【关键词】语文课程;传统文化教育;现状与启示

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07-200-01

十九大会议精神传达出,对于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要能挖掘出值得传承的道德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并将其进行弘扬和创新,从而能够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保持生机,一展时代的风采。而对于中、小学r语文教育而说,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育则非常重要,通过语文课程,培养中、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养成良好道德品质,遵守道德规范,养成精神文明。

一、语文课程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一)教育目标存在争议

从当前研究现状去看,传统文化教育在目标设定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很多学者认为,当前此教育目标更重视“知识教育”,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文化教育”,教育者在知识教育中更看重实用知识的传播,因此很多语文课程所渗透出的文化目标,不能有很好地实现。还有学者认为,该类教育的作用、目标体系r不够清晰明确,在学术界存在一定争议。

(二)内容的局限性

一些传统教育研究者觉得,处于“选文制”的环境中,在中、小学的教材中,很多传统的经典的内容,呈现出“碎片化”的问题,经典篇章少,并且呈现的方式也不够规则。教材的内容安排上,关于文化方面的点,显得有些随意,很少能看出循序渐进的层次关系。虽然在传统文化经典方面有很大的涵盖面,可是选文的范围却是有限。当前所使用的课标、教材,却没能规定出必须学习的内容。教材中传统文化选择内容的合理性不足,同时梯度化也不明显,编辑上缺少系统性和严谨性。

(三)方法需要优化

传统文化教育所能应用的方法比较单一,创新性不足,也就是死记硬背,缺少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忽视了情感的熏陶。如果语文教学中,依然沿用传统的读、背、记、讲的方法,将是机械被动的教育,不能让学生很好的去体验和理解传统文化。教师照本宣科,学生缺少兴趣。

(四)评价主体单一

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所应用的评价主体过于单一,过程性的评价体现的比较少,总结性的评价比较多,也更加重视目性评价,这是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问题。对于学生来说,传统文化教育所起到的作用,应该是精神层面陶冶,因此采用量化方法考察比较困难。

二、语文课程传统文化教育的启示

(一)通过有效阅读,有效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语文课程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实现,非常重要的一点是阅读的有效性。通过阅读,可促使阅读者与作品的内涵形成共鸣,从而提升阅读者人文素养。随着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中诗文比重越来越大,这对于传统文化教育来说,有着非常大的积极意义。但是,课内素材能够发挥出的作用,依然是有限的,教师要能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或者在阅读练习中,发觉阅读文章中渗透的优秀文化和道德观念。课外阅读中,教师要为学生选取一些合适的文章,《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童子礼家诫要言》、《龙文鞭影》、《千家诗》、《增广贤文》、《声律启蒙》、《童蒙须知名贤集》、《神童诗续神童诗》、《幼学琼林》等等。为学生总结儒家所提倡的为人、修身、交友、事亲、尊师方式,引导学生理解、体会其背后的道理。这种教育,能够从中小学课文出发,还能够将传统文化从中提炼出来,从而帮助中小学指明未来成长方向,指引中国小学生继承的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

(二)结合现代热点,强化学生的古今认同感

对于语文课程的传统文化教育,中小学阶段的教学,教师要能在内容上形成系统化思路。其中包含了,学校教育同社会教育的良好结合,能够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刻内涵进行充分认识,同时重视其价值。不能单一地认为“四书五经”就是传统文化教育,也不能认为“历史知识”就是传统文化,不能将传统文化,简单地认为是民间艺术、传统节日、民俗民风等,而是应该看重其中的人文涵养、道德情操、民族精神等。对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不断地创新,将社会热点融合到传统文化教育中,从而促使学生学习、认知、弘扬传统文化,也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促使学生能够站在三个角度思考问题,那就是过去、现在、未来的角度,才能更好地实现创新,体会传统文化,进而养成良好的人文精神。

(三)开展特色活动,加强理解传统文化

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传统文化教育,教师要能重视特色活动的开展,这是一种区别教师常规教学活动的教学方式。从学生角度来看,传统教学方法显得有些乏味和枯燥,但是运用特色活动,则能很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进而强化学习效果。教师可以将活动主题设置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组织辩论比赛、课本剧表演、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等等,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活动中,让学生在其中加深对传统文化地理解。这种特色活动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才能更好地激发出学生参与的兴趣,进而从活动中,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并在无形中提升自身修养。实践教学中,教师以课堂为基础进行教学互动,并在课下延伸出传统文化活动。就像《木兰诗》的教学中,教师组织了学生进行互动,提示学生文中表现出中华传统的“孝”文化,并让学生在课后,收集和整理一些关于孝道的传统经典典故和传说等,然后在下一堂课上,将其展示出来,与同学分享交流。这样可促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中的传统文化,还能锻炼学生实践能力,进而发挥出传统文化教育的最大作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小学语文课程教育,应当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强化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育,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成长为有道德、有理想、有文明的中小学生。而面对着当前中小学语文课程的传统文化教育所存在的问题,要从各个方面进行解决,中小学教师能够做的则是,从而课本教材出发,利用能够利用的一切资源,组织有效地阅读,将现代热点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还要重视实践活动的组织,进而开展有质量的传统文化教育,促进中小学生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1]姜升德.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与传统民族文化的融合[J].汉字文化,2019(04):117-118.

[2]苏晓明.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与传统民族文化的融合[J].中国民族博览,2018(08):100-101.

[3]刘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融合三论[J].语文建设,2018(08):65-6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