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为首增强"四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7-17
/ 2

"问题"为首增强"四能"

余平

余平(四川省苍溪县陵江镇第四小学四川广元628400)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4)07-030-0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总目标中提出:"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问题"是数学课堂的灵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以"问题"为主线,用"问题串"组织"活动串",引导学生结合学习、生活实际,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主动的发现问题、积极的提出问题、灵活的分析问题、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从问题发现--解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有效地进行教学。

一、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或情境)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地探究,对于真正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有积极的作用。因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解决问题也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1、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想发现和提出问题。生活蕴涵着大量的数学知识,数学问题多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产生。教师要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背景材料,从学生熟悉的事物、事件等入手,采用现实再现、猜迷、讲故事、游戏、竞赛等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自主产生问题,激发探究的欲望。如:在教学《连乘应用题》时,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星期天,你妈妈让你去买两箱牛奶,那时你会思考哪些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纷纷发言:每箱牛奶多少钱,至少该带多少钱?;也可以是每瓶牛奶多少钱?每箱牛奶有几瓶?至少带多少钱?······这样,学生提出了许多切题的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及时提问,"你准备怎样解决以上问题?"通过讨论得出两个方法:看标价说明;问售货员。这时可呈现两种情境:(1)通过调查知,每箱牛奶48元,买2箱。(2)通过调查知,每箱牛奶24瓶,每瓶2元,买2箱。并提问:"你能根据以上两条信息,解决哪些数学问题?学生马上提出:根据调查(1)可解决买两箱牛奶共需多少钱?根据调查(2)可解决一共买了多少瓶牛奶、买一箱需多少钱、买两箱需多少钱等数学问题。接着组织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形式解决了以上问题。这样,通过创设学生熟知的生活中的购物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自主的、全方位的、多角度的思考问题。

2、尊重学生,积极鼓励,让学生敢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好问"是孩子的一种天性,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标志着其思维的萌发,小学生数学问题的发现提出直接体现他们对生活中数学的思考能力。但是,由于小学生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和技巧,课堂表现为"怕提问"。要学生提问,就要培养学生敢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勇气和胆量。教师应尊重每一位学生,通过自己的言行、态度,给学生一个个安全、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和环境氛围,让学生"不怕",从而实现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大胆表述,教师积极肯定或适时有效的指导、点拨和调整,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自信。

3、引导学生积极反思,积累方法技巧,让学生会发现和提出问题。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反思,是学生以自己的学习活动过程作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的行为、决策以及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经常引导学生对本堂课所涉及的数学问题进行自觉反思,逐渐明确哪些问题是有价值的,哪些问题是无关紧要的,使以后发现和提出的问题更贴近所学数学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灵活地、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仅仅是学习的开始,灵活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是学习的核心内容。同时,在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其活动的价值不只是获得具体的结论,更多的是使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体验知识产生的原始状态,体会到分析、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每一个人都应当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这样,在鼓励个性发挥的意义之下,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才成为可能。

首先,要激励学生自主探究,寻求方法。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生进入角色以后,教师应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探究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感受。在教学二年级"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时,一改往常教材中的"讲解式"(摆小棒)的呈现方式为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发现式",我是这样设计的:"爸爸让明明计算18+7,明明冥思苦想了一会儿,向同学们求助,谁有妙法帮我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顿时情绪高涨,积极思考,通过小组讨论、同桌互说等形式,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体现团结合作的精神,让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参与的机会,加强了学生间多向交流。最后,学生想出了多种方法:有把18看成20(20+7-2)的;有把18分成13和5(13+7+5)的;有把7分成2和5(18+2+5)的;有数手指的;也有用竖式计算的,等等。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后,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这正是学生自主创新的一种体现。问题一旦经过一番努力后被解决,学生就会有紧张愉快的体验,有成就感、价值感,这些心理倾向是激励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源动力。

其次,重视小组学习,通过"兵教兵"的方式,促进全体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存在者不平衡性,无论哪个班的学生,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所具有的能力以及他们对生活、对数学问题的认识是各不相同的。在课堂上,面临着要解决的一个个数学问题,学生的解决方法是各不相同的。为了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解决问题,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让不同水平的层次的学生的信息联系和反馈信息在多层次、多方位上展开。这样,小组成员对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进行适时的合作交流,互相探讨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与方法,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达到圆满解决问题的目的。在经常性的合作交流中,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探索中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因突破教材的局限,变传递结论为鼓励发现新知。实践证明,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很多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操作探究而获得。如针对学生所提问题"长方体上下两个面的面积相等吗?"教师可以不直接告诉学生,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让他们对自己的长方体模型进行自主操作,

第四,加强应用,积累数学思想和经验,促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学生学习数学不仅仅是弄清课堂上的问题,掌握现成的数学知识和技能,重要的是运用课堂上的知识和方法自觉地、有意识地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分析并处理相关问题,使所学知识成为与生活和社会有密切联系的内容。

第五、及时、多元的评价,让学生持有继续学习的兴趣和激情。在分析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求出问题的答案不是问题的终结,还应对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可以进一步揭示数学问题的本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求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不同的方法和结果,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允许他们发表意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问题解决后,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比较多种答案,找出最好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