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星刘路——神马“奇才”“天才”都只能由别人来评说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3-13
/ 1

希望之星刘路——神马“奇才”“天才”都只能由别人来评说

中南大学应用数学专业2008级本科生,2010年,他作出了对拉姆齐二染色定理的证明论强度的研究,被认为彻底解决了英国数理逻辑学家西塔潘于1990年代提出的一个猜想。2012年3月,大四学生刘路被聘为中南大学正教授级研究员。

西塔潘猜想是由英国数理逻辑学家西塔潘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个反推数学领域关于拉姆齐二染色定理证明强度的猜想。拉姆齐二染色定理以弗兰克·普伦普顿·拉姆齐正式命名,1930年他在论文OnaProbleminFormalLogic(《形式逻辑上的一个问题》)证明了R(3,3)=6。

兴趣跟天赋有关系

人们问天才:你究竟做了些什么?刘路解释了两句,最终决定放弃。毕竟,那是个很窄的领域的东西,跟大家的生活也没有任何关系,旁人并非必须知道——他没有特别迫切地让别人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愿望。去年秋天,一位科普编辑曾向他约稿,让他写写自己的证明,最后双方都放弃了。

刘路在大连育明高中读书时的班主任、数学老师宫福婧说,“这个孩子做事过于依靠个人喜好了”,他喜欢的东西就会做得很好,不喜欢的东西就会很差。高考前的一个学期,刘路因为总排名掉出了全校的100-120名,被调出了年级最好的A1班。在那所被网上戏称为辽宁省“北大清华主要输送单位”的重点高中,刘路毕业那年有4个孩子被调出了A1班。对刘路,宫福婧觉得特别遗憾,“这孩子数学挺好,聪明,就是文科不好,成绩不够平衡”,她说,“这种淘汰对孩子的心理肯定有影响,我们现在已经不这么干了。”

高中时,刘路也参加过奥数培训,但问到他当时成绩如何,宫摇了摇头,“没印象了。”

在刘路离开的那个班级,他毕业那年,有人去了剑桥,有人去了斯坦福,有人去了加州的大学,有人去了香港理工,还有大约12人去了北大清华。

后来的一篇文章中,刘路写道:“当我高中时的朋友一个个走进清华、斯坦福、香港理工等名校的时候,我心里虽有些失落却无怨无悔。我不愿在考试上浪费时间,我不满足于试题所给出的标准答案,我感谢给予我指导的老师,我渴望证明自己,渴望学习上有自由的空间。”

让他兴奋的领域是数理逻辑,他说:“我在这个领域进步很快,很有心得。好多次,我兴奋地得出一些概念和思路,后来在书中却发现已经有所介绍,以至于我从最初高兴地发现自己的想法很靠谱,到后来失望地发现它不是一个新的想法……”

电视里,主持人问他:“你成功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

刘路回答:“兴趣吧……还有天赋。兴趣跟天赋有关系。”

我问他:“如果不是在中南大学,而是在北大、清华那类的学校,你会怎样?”

他想了想,说:“不知道,没想过。”

一个卓越的成就

也许,这种名声带来的副作用,已经出现了。去年,就在这个22岁教授的新闻最热闹的时候,有人说:也许我们夸大了刘路的研究成果,西塔潘并非知名的逻辑数学家,而且,在谷歌的学术搜索中,尚未找到刘路的论文。

丹尼斯评论道:“这真是一个卓越的成就。”但对于刘路的“教授”头衔,这位当过两年讲师、3年助理教授、3年副教授,最终才拿到芝加哥大学教授席位的数学家未予置评。而在国际上,与刘路类似的例子是,著名的数学神童陶哲轩,在21岁那年拿到了普林斯顿大学的博士学位,24岁那年,得到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正教授席位。

张尧学认为,对于教授的资格,“中南大学有中南大学的标准。”刘路解决了一个国际性数学难题,“水平很高”;而且独立完成,独立研究“能力很高”。有水平有能力,所以当得起教授的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