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息肉与中医体质的关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7-17
/ 1

结肠息肉与中医体质的关系

卢家玉

卢家玉

(泸州市人民医院;四川泸州646000)

结肠息肉是指结肠内有向肠腔突出的赘生物,在没有明确基本的病理性质前,都将其称为结肠息肉。结肠息肉是消化内科的一种常见疾病,与年龄因素、遗传因素以及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密切关系。结肠息肉患者由于病理性质的不同,在发病时也会出现不同的表现,但是需要对结肠癌等病变疾病作出预警。临床上,结肠息肉发生的原因有多种,而中医看来,结肠息肉的出现与个人体质有关。那么在中医角度中,又是如何理解结肠息肉这类疾病呢?我们可以通过下文进行简单的了解。

一、结肠息肉在中医观点中的病因看法

中医认为,结直肠息肉的出现与人体内的脾部脏器有关,而脾虚则是引起结直肠息肉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中医学中,脾虚会让人体感到湿热、寒湿或者痰浊,从而引起气血瘀浊。许多结直肠息肉患者是由于脾胃虚弱的问题,长期受到湿热湿毒的影响,气血阻滞,进而形成痰瘀互结,最终出现结直肠息肉。在过往的中医文献中,可以发现对结直肠息肉的描述为“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息肉乃生。”简单来说,古代中医学者认为结直肠息肉是由于患者体内脾虚时间较长,从而导致脉络受到影响,而脉络在中医中是影响人体脏器的重要部分,一旦出现脉络阻滞,就会让人体阴阳失衡,机体血气循环不畅时,淤血作用作为明显,这也是结直肠息肉出现的重要原因。此外,饮食不当也是中医学者提出的其中一种观点。饮食结构过于油腻的患者,体质容易湿热,当湿热之气进入大肠后,就会让代谢产物难以在正常情况下排除体外,在体内堆积过久,就会产生息肉。

二、中医体质的定义与分型

体质是指人体在先天和后天共同作用的基础上表现出的一种形态功能,其中包括心理、外在的形态结构,是一种人体稳定性的统称。简单来说,体质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生理功能、形态结构和心理状态。从中医的观点来看,体质是人体具有代表性的一个部分,并且由于个体差异的不同,每个人的体质情况都是不一样,并且随着生命阶段的发展,个人的体质也会呈现出阶段性的差异。在中医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体质的观点内容也在不断的完善,并且目前体质的观点也结合了古代学者提出的看法,将其分成8个种类,即阳虚体质、气虚体质、阴虚体质、瘀血体质、湿热体质、平和体质、痰湿体质、气郁体质。个人体质的差异决定了人体对于外界因素的刺激和感官反应,并且也会对某些特定的疾病产生易感性,而疾病在转变的过程中也会具有倾向性。

三、结肠息肉与中医体质的关系

中医认为,结肠息肉的发生与个人情志郁结、饮食所伤、感受寒湿、脾肾不足等因素有关,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是本病的病机特点。长期情志抑郁不畅,肝气不舒,脏腑失和,气机阻滞,脉络受阻,气滞血瘀,日积月累而致本病;寒湿外袭,每令脏腑气血失和,使脾阳不运,湿浊不化,凝结为痰,阻滞气机,脉络和气血壅滞,终至本病;酒食不节,或嗜食肥甘厚味,脾胃受损,脾失健运,湿浊内停,聚而生痰,痰浊气血搏结或痰瘀互结而终至本病。

从中医角度来看,体质影响着结肠息肉的发病几率,主要是因为体质决定了人体对于疾病的易感性和倾向性的特点,当人体体质气血充足旺盛时,对于疾病来说抵抗和免疫能力较强;当人体体质气血虚弱时,就会让邪气容易入侵,发生结肠息肉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实际上,许多中医学者也提出一些体质正邪方面的观点,而结直肠息肉的出现也与疾病的正邪争斗具有一定的联系,而体质就是人体中正邪斗争的重要场所。若体质中正派占主要优势时,就说明为体质强者,可以很好的抵抗疾病中的邪力,从而更好的提高机体修复的功能;反之为体质弱者,难以抵挡结肠息肉邪力的入侵,就会出现疾病发作的现象。

《内经》认为,体质的强弱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在结直肠息肉中同样如此,患者体质较弱,是中医认为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结直肠息肉的发病初期,标志着人体从健康平稳的正常状态开始进入到病理变化的状态,即人体产生了程度不一的病变反应。此外,中医学认为,结直肠息肉发生的初始原因是由于患者体质中缺乏正气,脾胃虚弱是结直肠息肉出现的前提条件,而引发息肉进一步发展的原因则是由于体质中寒气较重,在结直肠息肉的病变过程中起到了诱导因素和激化作用。体质的形成是先天因素和后天生活环境中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个长期环境下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形态结构。想要预防结直肠息肉的出现,需要应用到中医调理阳虚体质的方法,来甘山自身存在的病理体质;若是已出现结直肠息肉的患者,则可以在中医治疗中从气血调和的角度入手,让全身脉络畅通,可以有效缓解息肉病变,同时帮助身体进行调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