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教育的“利”“弊”分析及建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0-20
/ 1

隔代教育的“利”“弊”分析及建议

张李

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乐雅学校730913

摘要:国内高龄化趋势逐渐形成,隔代教育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客观分析隔代教育的利与弊,以发挥其优势,克服负面影响,使孩子的家庭教育状况得以改进,使我们的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

关键词:祖辈父母隔代教育家庭教育

一、隔代教育的有利因素

1.祖孙由于有血缘关系,老人会本能地对孙辈产生慈爱之心。祖孙关系融洽,情感真挚,祖辈大都非常乐意抚养孩子。这不仅使父母可以放心将孩子交给老人,自己又能安心工作。这就为隔代教育的成功带来有利的心理基础,为教育孩子创造有利的条件。

2.由于老人是过来人,一般有较丰富的育儿经验和人生阅历,可以指导和帮助子女教育孩子。尤其在孩子入幼儿园前,孩子年幼,年轻父母教育孩子的经验不足,祖辈无疑成了年轻父母的好帮手。

3.老人一般都已退休,有充裕的时间和足够的耐心抚养和教育孩子,这就为孩子的父母安心从事工作创造了条件,使父母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二、隔代教育的负面问题

1.因过分关注而溺爱。孩子本来能自己做的,祖辈家长呵护备至,代为其劳。孩子本来在正常环境下能锻炼自己的能力,结果让祖辈家长们取消了。过分包办、溺爱是祖辈教育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孩子合理与不合理的要求,在祖辈看来都是天真可爱的童真童趣。他们对孙辈宽容有余,约束不足,助长了孙辈的依赖、懒惰、自私、任性。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形成自我中心意识、任性等不良个性。往往不考虑别人的需要和感受,只求自己快乐;不考虑回报家庭或他人,只顾自己享受。这些性格缺陷会影响人的一生。其次,多数祖辈家长常有一种因自己年轻时生活和工作条件所限没有给予子女很好的照顾,常常从补偿心理出发,尽量满足孙辈的吃、穿、用、玩,以弥补遗憾和歉疚。而把更多的爱补偿到孙辈身上。这种做法往往导致产生“隔代惯”的现象。容易造成孩子的物质欲望过分膨胀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还有一些祖辈家长因过度疼爱孩子而“护短”,致使孩子的弱点长期得不到矫正。

2.因过分监督使孩子不自信。“这个不敢动,那个不能做”。什么事情都要限制孩子的行为,重静轻动。如此,造成了孩子的依赖性和惰性,以及对自己的不信任感。同时,扼制了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使孩子变得更加娇气。究其原因,一是担心人身安全,怕孩子有个闪失不好向孩子父母交待;二是受旧的教育模式束缚,认为安静、听话、整洁才是好孩子,不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创造性和拼搏精神,致使孩子的体能、独立生活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较弱,竞争心、自信心下降,与同伴交往能力和受挫应变能力不强。

3.因严厉惩罚而自卑。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严厉惩罚式的教育,态度生硬,语言粗鲁,缺乏感情,甚至挖苦讽刺、打骂孩子。这种教育方法因循了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对孩子的批评多于鼓励,责罚多于奖励。使孩子产生了严重的自卑、自闭或叛逆心理。尽管严厉惩罚式的家教方式在目前占的比例比较小,但我们常常忽视它的危害性。这种严厉惩罚式的教养方式,往往会造成孩子的胆怯、懦弱、退缩、自卑等不良行为,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引起孩子心理失调与心理障碍。祖辈严厉惩罚式教养方式也往往使孩子形成粗暴、野蛮、敌对、蛮横无理、说谎等不良个性特征,严重地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4.因理念不同造成隔阂。祖辈家长对孙辈的溺爱和护短,造成孩子很难接受其父母的严格要求和批评,还容易形成感情隔阂和情绪对立,使正常和必要的教育难以进行。由于教育要求上的矛盾,祖辈与父辈常会在两代成人间出现“你紧我松、你打我护”的情况,使得教育要求难以实现,彼此威信受到损害。有的孩子公开宣称“家里人都怕爷爷,但是爷爷最怕我”。教育要求的不一致,增加了家庭教育的复杂性和困难度,削弱了家庭教育的权威性、有效性,影响了两代人的共同教育效果。

三、几点建议

1.学会做一个好老人。好老人源于良好的品德、心胸和气度,源于会利用丰富的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关爱、宽容、知学、豁达。

2.祖父母要保证理智地照顾、疼爱孩子,不过多地溺爱。对于祖父母本身而言,教育孩子可以缓解自己的孤独,还可以享受与孙子女相处的天伦之乐。理性区分关爱与溺爱。只有这样,隔代教育才能为孩子带来最好的生长环境。

3.只要在能保证孩子基本安全的范围内,祖辈应该允许孩子自由活动,这有利于孩子的发展。要注重发展孩子的独立自主的能力,给孩子尝试、实验、操作的机会。多给孩子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让孩子在大自然中运动并感受自然的美。

4.当祖辈和父辈在教育上有冲突,要注意彼此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引用一句教育上的名言:“教育孩子要用一个村庄的力量!”其实,在隔代教育中尤为如此,更应当相互协作,在教育问题上互相沟通,互相学习。

5.祖辈应以开放的态度,接受更为合理的教育观念,更好地教育孙辈,避免以陈旧的思想来对待孙辈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