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开发应用与市场分析

/ 2

中药的开发应用与市场分析

范美竹云美玲

1.贵阳中医学院贵州贵阳550000;2.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海南海口570102

【摘要】中医药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并与病魔做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其对中华民族繁衍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进步也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必须重视中药的发展。随着时代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中药的经济和市场已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中药;开发应用;市场分析

Abstact:ChinesemedicineisthepeopleofallourethnicgroupsdostrugglegraduallyformedandcontinuouslyenrichthedevelopmentofMedicalScienceinthelong-termproductionandlifedisease,whichtheChinesenationprosperityhasmadeimportantcontributionstotheprogressoftheworldcivilization,butalsoplayedapositiverole,therefore,mustattachimportancetothedevelopmentofChinesemedicine.Withthedevelopmentofthetimesandtheprogressofscienceandtechnology,Chineseeconomyandmarkethasbeenshowinganewtrendofdevelopmentanalysisofthedevelopment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pplicationmarket.

Keywords: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developpmentandapplication,marketanalys.

中国的中医药学、日本的汉方医药学以及韩国的韩医学均起源于中国的传统医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汉方医药学及韩医学结合各自国家的具体情况,均有所改变及补充和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体系。但它们与中医药之间仍然存在无法割舍的联系,特别是中医药学的发展状况对汉方医药学、韩医学的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医药学在人类的繁衍昌盛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可以称为人类共同的财富。传统医学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例如:德国采用植物疗法具有很长的历史,在近半个世纪以来取得了很多成果;而日本,近几年来,其汉方医药学市场一直在迅速发展。总之,传统医学近年来逐步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新认可,世界各族人民对中药的重视度都在加强。

随着21世纪全球人类进入老龄化,疾病和医疗模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又因为合成药物带来的药害与中药相比,其危害相当大。而中药、天然药物等传统药物疗法在世界各地使用后,受到了一致好评,这样就为中药及天然药物的发展带来新的的机遇和挑战。现在全世界都开始对传统医学进行重新评价,可以认为,对进入高龄化社会的新世纪来说,作用缓和、适应多样性的中药制剂将是有慢性病,特别是多脏器疾病的老年患者最为理想的药物。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22世纪将是中药制剂翻天覆地的时代[1]。

1.中药的现状

现代中药行业是将现代生产技术应用到传统中药领域形成的一种发展最活跃、进展最快的行业之一,随着社会进步及人们对化学药品毒副作用认识的加深,国际市场对天然药物关注加强,发达国家已明显改变对中药的看法,如现在好多外国人在学医时选择学中医,感觉中医博大精深,甚至外国人喜欢开始研究针灸拔罐等中医技术。因此,中药在整个医药行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扩大的趋势。2013年3月,在刚刚闭幕的十八大上党中央提出要重视中药的发展,这充分表明国家对发展中医药大力支持,从政策和舆论上为中医药的发展保驾护航。

丹红注射液是近几年来销量不错的一类中药注射剂,丹红注射液是把中药丹参、红花按科学配方提取的复方制剂。中药丹参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而红花具有活血通络、祛瘀止痛之功效,二者合起来是治疗胸痹的常用药。其功能主治为活血化瘀,通脉舒络。用于瘀血闭阻所致的胸痹及中风,证见胸痛,胸闷,心悸,口眼歪斜,言语蹇涩,肢体麻木,活动不利等症;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瘀血型肺心病,缺血性脑病、脑血栓[2]。

自2004年9月11日问世以来,丹红注射液被称为步长制药向心脑血管药物市场投下的又一颗“重磅炸弹”。2005年,丹红注射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证书(专利号:ZL02153312﹒1);2006年,丹红注射剂入选“第三届百姓放心药药品”10大中药注射剂之一;目前,该药已进入全国绝大部分省市医保目录。多年来,丹红注射液以其卓越的疗效和安全性被全国广大医生所关注,年销售额已超过10亿元。2010年11月,丹红注射液获中药专利金奖。2011年又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2年,丹红注射液为菏泽步长公司盈利50个亿。这充分说明其市场前景之好。丹红注射液在中国有11个销售公司,主要生产10mL,20mL两种规格,每年的销售业绩都处于同类药的首位。

步长倍通丹红注射液之所以发展这么快,在于其有稳定GAP药源基地,丹红注射液的主要原料是丹参和红花,按照GAP标准筹建的GAP药源基地,在陕西建有7个丹参基地,在新疆有红花药源基地。

另外,丹红注射液的疗效得到了大家的一直好评,大家都认为是放心药,疗效好,因此,此药近几年一直比较走俏。特别是老年患者尤其喜欢此药。

2.中药市场的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我国中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据统计,2005年我国实现中药工业总产值1169.67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086.25亿元,利润总额102.09亿元。从此数据可以看出,中药的收入在全国医药行业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由此看来,中药的发展与作用越来越突出。中药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愈加重要。

2.1产业发展规范化加强

随着GMP、GSP、GAP等的实施,中药产业的规范化程度较以往已有大幅度提高,行业内“多、小、散、乱”的局面已有显著改善。随着新版药典的颁布与实施,中药产业的规范化将更加完善。

中药产业的规范化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包括:①中药农业种植的规范化。这是指中药种植必须按照GAP要求种植,有一定的技术指导。这是中药规范化的基础和物质保证。②中药生产和质量标准的规范化,要求中药生产必须按照相关标准执行。③中药商业的规范化[3]。这是指中药的市场要规范,中药的买卖渠道要合法,如那些处方药必须按照相关程序拿药,有些不法药店经营者为了利润私自买药,这就给中药商业的规范化带来了阻力。因此。中药的商业化必须要规范起来,这样才能保证中药质量和安全销售。

2.2企业更注重质量的发展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任何企业,若想在星罗棋布的同行中立足,若不讲求质量,仅注重信誉,那么后果不堪设想。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试想如果工厂里质量把关不严格,那么就会生产出不合格的产品,投入到市场中,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那么企业的形象将会一落千丈,产品滞销在所难免。所以,现在多数企业都开始重视质量的作用,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这一口号再次被提起,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靠的是质量竞争能力,任何企业,并非以优质的产品谋取生存之后,就高枕无忧了。严把质量关,加强生产现场管理,才能够促进企业的顺利发展。

2.3中药行业资金的投入力度加大

中药是一直是国家大力扶持的医药行业之一。政府对中药行业的发展导向和扶持政策,促进了中药行业生产者对中药的利润估计,从而提高了产业吸引力。我国对医疗体制的改革也对中药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如乡镇合作医疗等卫生体制的改革,又如在中医院购买药物,报销比例会很大。这也说明国家在中医方面确实给予了保护和支持,增加了资金投入。国内好多行业也比较看好中医市场,把股票纷纷投在中医行业上。

2.4高新技术的应用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时代。近十几年来,中医药界采用现代生物技术研究中药,其主要采用分子生物学、免疫学、遗传学、受体学说、基因检测技术等相关生物科学技术。如利用PCR技术对人类疾病病原体检测,对患者血液检测。还有用基因诊断技术在核酸水平来检测人的疾病,还可以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来研究药物的有效成分,基因芯片技术能在基因水平检测出药物不同组织的药效。此外,还利用生物技术来生产抗生素等等。在基础研究中,还有学者建立典型疾病证候动物模型,如喂养小白鼠来研究药物机理,从而为研究病与证、证与方药的关系提供依据。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利用生物技术来诊断和治疗疾病的能力会越来越强,治疗疾病的模式也不断地发生变化,

3.展望

综上所述,中药及中药制剂在中国的发展前景良好,甚至在国外也有一定的发展前景。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药,由于中药的药性温和,即达到了治病的疗效,又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药材对人体多有滋补之功效,,不会对人体造成损害,另外,中药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地发展与积累,才形成了今天的中医学。当然,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中药产业也在迅猛的发展,现今,其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研发能力,在诸多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所以说中药的前景将十分广阔。

参考文献:

[1]范晓雯.21世纪我国中药市场发展趋势[J].中国药房,1998,9(5):195-197.

[2]陈敬然.丹红注射液的临床应用进展及安全性评价[J].山西医药杂志,2010,10(39):948-950.

[3]张文康.加快中成药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推进中成药工业现代化[J].中药市场与信,1998(1):9.

作者简介:

范美竹,女,(1984-)硕士,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内科

通讯作者:云美玲(1951-)女,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心血管内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