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析农村初中生对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6-16
/ 2

略析农村初中生对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白志海

(凉山州会理县鹿厂中学会理615100)

【摘要】:我校绝大部分生源是来自农村地区。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学生的父母基本上在他们很小时就都外出务工了,导致他们自小就缺乏正确的学习指导与必要的心理疏导,从而养成他们行为习惯差,自立、自理能力弱,学习能力低,尤其是数学学习兴趣和能力特别差。

【关键词】:农村中学兴趣培养

关爱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作为农村中学教师更需要尊重、理解、关心爱护学生,培养其学习的兴趣和成功的乐趣。

一、关爱、尊重,信其道。

俗语道:“爱是开启心扉的钥匙”。爱因斯坦也曾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由于农村中学生中的绝大部分自小就远离父母,缺少其关爱,再加上长期生活在婆婆爷爷或外公外婆或亲戚身边,缺乏对他们的“爱”,从而养成了他们行为习惯差,自立、自理能力差,学习能力差的一些坏习惯及个性上的一些“怪癖”。是以教师在教学中,生活中就更应对他们的心理进行必要的疏导,行为上关爱、尊重他们,理解他们,贴心照顾、帮助他们,让他们切实感受到你是在诚心诚意地爱护他,关心他,帮助他,他们就会很自然地对你产生欢迎的倾向,喜欢接近你,并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教育和指导。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也就为培养其数学学习兴趣奠下了坚实的心理基础。

二、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众所周知,数学学科留给学生们更多的心理印象是抽象、枯燥、乏味。如何在教学中不断地去强化这种心理、培养数学学习兴趣呢?笔者通过多年实践,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1.宽松、和谐的“磁性”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注重活动,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使课堂成为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教学中教师自然地构建宽松的学习情景,和谐的互动交流平台,化数学学习的严肃性于轻松、自然的互动交流、探索之中,就会让学生感觉到数学不再是那么枯燥无味,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多边形内角和》时,教师首先引领学生由熟悉的三角形内角和推导出四边形的内角和,再设疑:(1)用此种方式你能计算出五边形、六边形、八边形的内角和吗?(2)请你与同学交流、探讨找出这些多边形的内角和与三角形内角和的关系。(3)它们的内角和与它们的边数有什么样的关系?(4)请你猜想一下n边形的内角和又该如何计算?请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出来。由熟悉到新知,并告知推导方法,降低了进入门槛,学生能不参与其发现、研究与探索过程,获取成功需要吗?更用一个“你能”“请你”,显示了教师对他的尊重与信任,再有与同学“交流、探讨”的理解、互助,此情此景学生能不积极性高涨吗?

2.指导学法,养成习惯。

新课标、新教材以“指导教法,渗透学法”的思想,在毎章节内容的编排上安排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读一读”等栏目,其独具匠心、面目一新。其宗旨是设法使学生学有趣、学有法、学有得。农村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之所以不理想,进而使他们“厌学”的决定性因素就是“学不得法”,有“法”而无习惯,学而无“就”。是以培养他们学习习惯的养成刻不容缓,而习惯的养成,一位企业家给出了“勉强成习惯,习惯成自然”的传统又现代的诠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不仅要指导,更要“勉强”,让他们长此以往,形成自然的一种学习行为。笔者认为以下习惯是学习数学的最基本、最应“勉强”的惯,它对助推数学学习兴趣有的功效。(1)读中求解的“阅读习惯”。“读书千遍,其意自现”。读,是熟悉内容的前提,是把握重点的基础,是求新的根源。数学阅读中,读定义、定理时,读出成立的条件,与相应结论,并逆向反思,是否成立。读例题时,读解答格式,推理过程,思维方式。解题时,读已知条件,顺势思维其对应结论,挖掘隐含条件。(议中求知的“讨论习惯”。建构主义思想认为“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见解,让课堂成为学生发挥个性的天地,成为自我欣赏的乐园。针对不同气质的学生,利用教材中如“思考”、“探索”、“试一试”、“想一想”等问题,让兴奋者多操作、演示,发表意见;善思又不善言谈者发表不同看法;善谈又说不全者分析算式,讲清算理;稳重而内向者,说一说他们的见解对不对,并加以补充。这样既展示了学生的个性,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发挥了自己的长处,于议中求得新知。(2)动中求新的“观察、操作习惯”。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学过程中用到的感觉器官越多,他们的作用发挥的越充分,知识就越容易被理解和掌握。”薯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解放学生的双手”。一方面创新离不开动手操作;另一方面动手操作中也能滋生出创新的成分。中学生正处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知识的形成离不开对直观形象的观察与对实际问题的操作。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试一试”、“社会实践”、“课题学习”等内容,实时引导学生去观察、操作,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寻找规律,创新想象,论证获新。(3)学有所获的“小结习惯”。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理论向我们充分证实了一个道理,学习要勤于复习与小结,而且记忆的理解效果越好,遗忘性越慢。教学中教师实时引导学生利用图表、小报等方式对每节课所学知识点、每小节、每章节的知识点进行小结,归纳,并纵横比较、梳理,形成系统,在同学间交流、展示。既可巩固所学知识,查漏补缺,又能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准确把握与理解,更能满足其渴望获得成功的心理需求。

三、生活中感悟,强化兴趣

1.现象感悟。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新课程标准》也非常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安排了较多的社会实践活动、课题学习及数学游戏。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更突地去观察,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如常见的利用数学知识在街头实施骗术的一些行为,购物、统计、最优化方案设计、图纸设计等),感悟到:数学即生活。强化其学习数学知识的内在心理需求。2.美的感悟。“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数学美是自然美的客观反映,是科学美的核心。作题过程书写的简洁美,平面图案设计的对称美,黄金分割的和谐美,多媒体技术展示图形平移、旋转、重合的趣味美等,都能在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的同时,强化其一定要学习好数学的心灵愿景。3.展示感悟。随着学生认识的提高,对困难的克服,最终要使他们能看到自己付出劳动后所取得的成绩,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计形式多样的方案,如测试时,对试卷难易题日分数比值的把握,要让绝大部分学生感受到成绩提高了,坚定其自信心;课余时,多组织一些如小制作竞赛、数学知识猜谜、拼图游戏、扑克牌魔术揭秘等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活动平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激活其求知欲与创造欲。

总之,作为一名农村中学数学教师,接触的更多是家庭经济不太宽裕的农村孩子,他们从小就很勤奋,能吃苦,只是现实环境让他们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只要我们教师在对他们的教育过程中多与他们交流,沟通,进行实时的心理疏导,就能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