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术在肾细胞癌术前分期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6-16
/ 2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术在肾细胞癌术前分期中的应用

李广润

李广润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人民医院,放射科邮编211600

【摘要】目的:分析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术在肾细胞癌术前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5年1月~2017年6月,医院采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术对54例肾细胞癌进行术前分期。结果:CT分期诊断符合率达到90.74%,CT对I期、Ⅳ期的符合率达到100.0%。病灶NP、EP期CT值低于正常肾实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对动脉显示率83.72%,突破肾包膜率91.43%,肾外供血动脉显示率91.67%,肾静脉或下腔静脉隔受累显示率94.12%。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术辅助进行肾细胞癌术前分期具有较高的价值。

【关键词】肾细胞癌;分期;螺旋CT血管造影

肾癌并不少见,因慢性肾脏病、肾结石发生率上升,以及肾毒性药物的广泛应用,肾癌的发生率也呈上升趋势[1]。手术是治疗肾癌的主要方法,近年来微创肾切除术、肿瘤剜除术水平明显上升,肾癌的预后明显改善,准确的术前分期是肾细胞癌手术的前提,术前准确分期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2]。螺旋CT血管造影是肾癌术前分期的重要技术,2015年1月~2017年6月,医院采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术对54例肾细胞癌进行术前分期,并进行手术验证,回顾性评价分期的效用。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5年1月~2017年6月,医院采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术对54例肾细胞癌,其中男30例、女24例,年龄20~86岁,平均(60.1±10.2)岁。单发41例,双侧13例。体检发现15例,因症就诊29例。纳入标准:①临床资料完整,最终诊断为肾细胞癌;②经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③手术记录、病理结果完整。排除标准:①碘造影剂过敏;②图像资料不完整,无法进行分期;③放弃治疗。

1.2方法

检查前,空腹,常规扫描前1h饮水500~1000ml,憋尿。仪器选择GE??VCT??64排128层。转速0.33s/圈,准直0.625mm×64,管电压100~120kV,管电流165mA,矩阵512×512。重建层厚0.625mm,薄层重建层厚0.75mm/0.50mm,螺距0.9,增强扫描采用双筒高压注射器注射欧乃派克350mgI/ml。增强扫描包括皮髓质期、肾实质期、集合系统期,三期扫描时间分别为25~35s、90~120s、3~5min。采用SmartPrep程序完成扫描。保留原始数据图像,将数据图像传输到ADW4.6处理工作站。采用不同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等。平卧位,扫描时,吸气后屏气,幅度一致,避免产生伪影。

1.3观察指标

临床分期以及64排螺旋CT分期的诊断情况。病灶、正常肾实质不同分期以及平扫的CT值。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学分析,CT值通过正态分布,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有症状与无症状对象的CT比较采用t检验,诊断效用指标采用率标识,采用检验比较,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基本情况与临床分期

病灶大小19mm×20~88cm×111mm,平均(62.5±7.7)mm。典型的肾细胞癌表现为,肾脏不同程度增大74.1%(40/54),4例较小的病灶生长在肾实质内。54例肾细胞癌检出病灶58个,其中42个密度接近或低于肾实质,36个密度不均匀,5例可见病灶内点状、斑片状钙化。病理分期Ⅰ期11例、Ⅱ期14例、Ⅲ期20例、Ⅳ期9例。与CT分期的结果,CT分期诊断符合率达到90.74%,CT对I期、Ⅳ期的符合率达到100.0%,2例Ⅱ期被误诊为Ⅲ期,1例Ⅲ期被诊断为Ⅰ期、2例Ⅲ期被诊断为Ⅱ期。

2.3造影对术中检查一致性

CT对动脉显示率83.72%(36/43),突破肾包膜率91.43%(32/35),肾外供血动脉显示率91.67%(22/24),肾静脉或下腔静脉隔受累显示率94.12%(16/17)。

3讨论

MDCT诊断肾细胞并进行分期有其病例基础,体现了正常人与患病肾脏血流动力学差异。一般而言,正常人的肾脏血流90%在肾皮质,外皮层的血流量约为5~6ml/min,皮层血流量是髓质的5~50倍数,血流速度也存在显著的差异。而肾脏皮质、区域性血流灌注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而多血供的肾癌强化,受病灶的影响,往往体现出“快进快出”样改变,特别是透明细胞癌,为富血供肿瘤,会出现粗大、迂曲的供血血管。本组对象CT动脉显示率达到83.72%(36/43),肾外供血动脉显示率91.67%(22/24)。采用多期时相CT值变化、强化特点分析,能够较为准确的分析病灶及其周围组织血供情况、肿瘤侵袭情况,从而为分期打下基础。研究中,CT显示突破肾包膜率91.43%(32/35),直接反映了肿瘤生长、侵袭情况。有报道显示肾细胞癌皮髓质期高密度表现约占41%~86%。需要注意的是,部分肾细胞癌早期可出现衰退表现,常规CT容易误漏诊。而采用增强扫描、血管成像一定程度可以克服常规CT的缺点,能够通过增强肾实质,从通过对比反映出肾细胞早期衰退特征。

CT血管成像辅助肾细胞癌分期标准基本成熟,主要通过测量肿瘤大小、判断是否存在区域淋巴结以及远处转移、是否局限于肾内,是否侵犯主要静脉、肾上腺、肾周围组织,是否出现侵犯周围组织等综合判断。从这一角度来看,CT血管成像具有极高的价值。研究中CT突破肾包膜率91.43%(32/35),肾静脉或下腔静脉隔受累显示率94.12%(16/17),均在90%以上.CT血管造影对侵及肾上腺的淋巴结转移显示率也明显优于常规CT,这对于肿瘤的分期有重要意义。需要注意的是,CT血管造影对判断淋巴结是否受累的价值仍然不高,主要原因:①反应性增生也可能导致淋巴结肿大;②转移性淋巴结也可能为正常大小。但是CT血管造影较常规CT,在判断淋巴结转移方面也有明显的优势,对区域淋巴结细节、分布显示更为清晰。

本次研究显示,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术在肾细胞癌术前分期中有极高的价值,研究显示辅助分期的符合率达到90.74%,其中Ⅰ期、Ⅳ期符合率达到100.0%,分期错误主要为Ⅱ、Ⅲ期混淆。血管造影检查能够通过量化指标、显示动脉数、是否突破肾包膜、肾静脉或下腔静脉隔受累情况等,从而辅助分期。影响血管造影分期不准确的原因:①部分肿瘤表面毛糙,突破肾包膜无法有效的显示,从而导致Ⅲ期被误诊为Ⅱ期[3];②当患者比较瘦削时,可能无法显示肾周围侵犯情况,从而导致Ⅲ期误诊为Ⅱ期;③部分微小的浸润,被误诊;④部分肾静脉血栓形成被误诊为癌栓[4]。

在CT血管造影诊断进行肾细胞癌分期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合理的应用轴位扫描及后处理重组技术,以获得理想的空间分辨率,与三维重组图像进行相互印证补充[5];②重视肿瘤与肾盂、输尿管、病侧血管分析,判断肿瘤侵犯。血栓形成以及血管畸形情况,为手术提供指导,降低出血等并发症发生风险;③通过观察腹部淋巴结密度、数目、轮廓、是否融合及强化特征等指标来判断淋巴结是否有转移;④对于瘤栓,CT血管成像的诊断价值并不高,怀疑对象,需选择其他的诊断方法,首选MRI。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的分辨率非常高,相较于32排螺旋CT的成像质量明显提升,但仍然无突破性的进步,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成像容易受血流动力学等因素影响。目前对于肾脏CT血管造影的量化分析有了明显的进步,随着数据的扩大,量化指标在分期中的价值越来越髙。如临床中常用的CT值,其在肿瘤诊断中有一定的价值,近年来基于像素比重的诊断技术有了明显的进步,在肿瘤转移、肾上腺侵犯诊断中价值明显上升。除此之外,CT廓清率(mRPEW=(门脉期CT值-延迟期CT值)等指标也开始应用于临床,一般认为mRPEW>25或<5%则怀疑为转移病变,需要进一步检查证实,通过选择延迟时间诊断,可以提高诊断效用,但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血管成像造影剂量,不适合作为常规手段[6]。除人工分析外,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一定程度上也可明显提高诊断的效用,基于CT的3D打印技术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提升手术治疗水平[7-8]。

小结: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术辅助进行肾细胞癌术前分期具有较高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高婷,李超,梁锌,等.中国癌症流行的国际比较[J].中国肿瘤,2016,25(6):409-411.

[2]郑殿宇,王勤章,丁国富,等.肾部分切除术和肾癌根治术治疗T1b期肾癌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13,18(4):342-346.

[3]成厚丕,杨霞.CT血管造影在肾细胞癌术前分期中的临床价值及其准确性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7(3):558-559.

[4]王宁,董景敏,翟长彬,等.CTA血管定量对肾透明细胞癌病理分级的可行性研究[N].滨州医学院学报,2016,39(5):374-376.

[5]毕阳,谢宝君.CT血管造影术(CTA)后处理技术在肾癌分期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CT和MRI杂志,2014,1201:85-88.

[6]王宁,董景敏,翟长彬,等.CTA血管定量对肾透明细胞癌病理分级的可行性研究[J].滨州医学院学报,2016,3905:374-376.

[7]吴爱宁,王珊珊,郭春亮,等.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结合超声造影在肾肿瘤术后随访中的应用[J].现代肿瘤医学,2016,24(20):3247-3249.

[8]李振化,王桂华.3D打印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2015,31(7):120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