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IF与PLIF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失稳症的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5-15
/ 2

TLIF与PLIF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失稳症的效果观察

陈杰龚维成权磊王召建

陈杰龚维成权磊王召建

(泗阳县中医院骨伤科江苏泗阳2237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TLIF(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与PLIF(经后路椎板间椎间融合术)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失稳症的效果。方法:在2015年2月到2017年2月之间,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失稳症患者50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A组患者采用TLIF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B组患者采用PLIF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对比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且手术后,两组患者的ODI评分对比差异显著,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手术后6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7%)低于对照组(10.7%),对比差异显著,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失稳症患者采用TLIF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效果优于PLIF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PLIF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TLIF;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失稳症

【中图分类号】R68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4-0144-02

腰椎间盘突出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指腰椎间盘各部分,出现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后,在外力的作用下,髓核突出导致相邻的脊神经压迫,进而产生腰部疼痛。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失稳症患者进行腰部活动时,可见运动过程不平衡,或突然发生绞索,或突然某部位特别疼。本次研究分析TLIF与PLIF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失稳症的效果,详见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5年2月到2017年2月之间,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失稳症患者50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A组患者男性10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分布在41~71岁,平均(56.5±2.3)岁;B组患者男性11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分布在45~73岁,平均(57.1±2.1)岁。经检查可见椎旁肌痉挛,腰椎生理曲度失常。X线检查可见椎体旁边呈磨角样,或出现牵拉性骨赘,椎间隙变狭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A组患者采用TLIF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通过后方一个切口行前柱支撑,在一个切口内单侧进椎管,使用椎间融合器使前柱获得支撑。

B组患者采用PLIF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通过切除后路椎板后牵开硬膜囊和神经根,切除椎间盘,置入植骨块或融合器,并辅以后方钉棒内固定器械。

1.3判定标准

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采用ODI评分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疼痛情况,ODI评分评分为0~10分,分数越高,疼痛度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出现的对比数据,采用“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进行分析,版本为SPSS20.0。当P<0.05,说明对比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x-±s”,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n(%)]”。

2.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为(98.7±24.1)min、(265.2±73.1)ml;对照组分别为(128.3±34.5)min、(335.1±99.2)ml,对比差异显著,同时满足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ODI评分对比情况

手术前,两组患者的ODI评分对比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患者的ODI评分对比差异显著,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如表所示。

2.3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

手术后6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方式为门诊随访,对照组由于搬家等原因失访2例,观察组失访3例。观察组患者未出现椎弓根松动、断裂,有1例患者出现cage轻微下沉,患者无明显症状。对照组患者术后有1例脑脊液漏,术后3个月有2例出现下肢麻木。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7%)低于对照组(10.7%),对比差异显著,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腰椎融合术是以病变椎体间隙为中心,在病变的上一个椎体和下一个椎体间进行融合,使其成为一个整体。可以限制运动,维持解剖,防止畸形的发生。后侧融合术是最早的腰椎融合术,融合部位为双侧椎板和关节突,适应症较为局限。PLIF能够直接减压使椎体间融合,并恢复或重建椎间高度。相关研究表明PLIF能够达到100%的融合率,但是Rousseau等人变量分析指出,PLIF虽然能够有更高的融合率和较好的临床结果,但是技术较为复杂,手术时间长,且并发症较多,这与本次研究结果一致[1]。

TLIF与PLIF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共同原理均为通过后方的一个小切口行前柱支撑,在一个切口内达到减压和融合的目的,二者均具有通过使用椎间融合器使前柱获得支撑生物力学的优点。但是TLIF为单侧进椎管,对后方结构破坏较少,因此对稳定性影响较小。TLIF能够保留更多骨面以植入椎弓根螺钉,减少硬膜外瘢痕,且对神经牵拉极少[2]。TLIF与PLIF对比手术时间较少,患者术中失血量较小,术后神经并发症发生率较低。TLIF技术可恢复椎间隙高度,可对椎间植骨块加压,将后凸转为前凸,纠正畸形或滑移[3]。本次进行手术的两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且手术后,两组患者的ODI评分对比差异显著,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手术后6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7%)低于对照组(10.7%),对比差异显著,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TLIF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失稳症的效果优于PLIF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段婉茹,赵兴华,张璨,等.通道辅助经神经根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失稳[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6,32(12):1220-1224.

[2]廖伟,邱波,谢鸣,等.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及手术方式选择[J].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2015,7(4):197-202.

[3]罗宇,谭家昌,肖奇攀.小切口TLIF结合单侧钉棒及对侧关节突螺钉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J].实用骨科杂志,2013,19(12):1061-1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