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患者凝血功能状态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肺癌患者凝血功能状态的研究

谢小妤

(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中心广东惠州516211)

【摘要】目的:探讨本院住院肺癌患者止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检测116例本院住院肺癌患者及150例健康体检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和D-二聚体(D-D),同时测定患者与健康体检者血小板计数(PLT)。结果:肺癌患者凝血指标与健康体检者凝血指标相对比,肺癌患者的血浆PT-INR、PT和TT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APTT、FIB、PLT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肺癌患者存在凝血功能增强及抗凝血活性减弱,即显示肺癌患者机体处于高凝状态,并且有血栓形成的倾向。

【关键词】肺癌;凝血功能;血小板;血栓

【中图分类号】R73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6-0171-02

肺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肺癌是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长最快,对人群健康和生命威胁最大的恶性肿瘤之一。近50年来许多国家都报道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明显增高,男性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占所有恶性肿瘤的第一位,女性发病率占第二位,死亡率占第二位。肺癌的病因至今尚不完全明确,其发病率及病死率逐年增高,肺癌可引起机体多方面的病理改变,如代谢异常、凝血异常等,肿瘤细胞直接或间接影响患者血液的凝固,导致患者血液凝固性增高,而凝血功能改变同时也影响到了肿瘤细胞的表型和活性,有利于肿瘤细胞在局部的增殖、浸润或向其他部位转移[1]。本文对我院住院116例肺癌患者的止凝血指标进行检测,旨在探讨研究肺癌患者凝血功能状态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至2015年本院收治的116例肺癌患者,其中男性86例,女性28例,年龄范围29~79岁,平均年龄54岁,都经过病理及CT确诊。其中鳞癌55例,腺癌37例,小细胞肺癌24例。对照组为150例健康体检者,其中男82例,女68例,年龄范围24岁~77岁,平均年龄50.5岁。所有研究都经过医院伦理研究会及患者同意。排除标准:排除心脏、肝脏、肾脏、血栓性疾病、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感染性疾病、贫血、长期服用激素及最近几个月内有手术史、创伤史者。所有研究对象在采血前2周内均未使用任何抗凝药物。

1.2方法

1.2.1标本制备所有标本均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凝血指标及D-二聚体检测按1:9的比例采用109mmol/L枸橼酸钠予以抗凝,3000r/min离心15min,分离血浆;血小板检测采用EDTA-K2予以抗凝,抽取静脉血上机检测。所有静脉血标本均未发生溶血,凝固,脂血,严重黄疸,均符合凝血功能和血小板测定要求。所有标本均在两小时内检测完毕,以排除干扰。

1.2.2测定方法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和D-二聚体(D-D)均采用美国贝克曼公司生产的ACL全自动凝血分析仪进行测定,试剂及定标血浆均为配套的美国贝克曼公司产品,室内质控品由美国贝克曼公司提供。血小板采用美国贝克曼公司生产的LH75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测定,试剂为仪器配套试剂,室内质控品也为美国贝克曼公司产品。

1.3统计学处理

所有标本的测定数据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样本均数采用t检验做统计学处理,组间比较进行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测定结果见表。

由表可知,肺癌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对比,血浆PT-INR、PT和TT均有一定的变化,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APTT、FIB、PLT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肺癌患者血浆APTT、FIB、PLT及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提示肺癌患者存在凝血功能增强及抗凝血活性减弱,即机体处于高凝状态。并且有血栓风险的发生。有研究证实,恶性肿瘤出现高凝状态是并发血栓的根本原因[2]。这种高凝状态的存在,有利于血栓形成,易于癌细胞的粘附、侵润和转移。凝血酶,作为凝血系统酶联反应中的关键凝血因子,其活性增强在肺部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3]。因此,对肺癌患者检测血浆中的凝血指标,可以早期发现血液的高凝状态,提早采取干预措施,防止血液出现高凝状态,从而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可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研究显示,肺癌患者APTT结果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延长,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PTT是反映血浆内源性凝血系统的指标,启动因子为十二因子,级联放大的酶促反应,最终导致血液凝固。肺癌患者APTT结果延长表明体内存在凝血抑制物或者内源性凝血因子活性减低。纤维蛋白原是血浆中分子量最大由肝脏合成的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质,在多数病理状态下如恶性肿瘤、急性感染、结缔组织疾病及血栓性疾病时均可增高[4]。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提示恶性肿瘤细胞由于浸润、转移、破坏至大量促凝物质入血,组织因子水平升高,促使血浆外源性凝血系统激活,凝血酶大量形成,从而导致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血小板与恶性肿瘤的关系密切,尤其在肿瘤的增殖和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有大量研究表明,多种动物及人体肿瘤细胞在体内及体外实验中均具有激活血小板的作用[5]。本文通过对肺癌患者血小板的检测分析表明,肺癌患者的血小板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可能与特发性血小板聚集、血小板水平、凝血血酶原成分及二磷酸腺苷的增加有关。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增高。血浆D-二聚体作为纤溶过程中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终末产物,其含量的增高,有着明确的临床意义,提示有继发性纤溶亢进的存在。侯振江[6]认为,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可作为体内高凝与继发纤溶的分子标志物之一。

从上面的研究结果可知,肺癌患者存在着明显的止凝血功能紊乱,机体处于高凝状态,容易血栓形成倾向。易于肿瘤细胞的粘附、侵润和转移。

【参考文献】

[1]孙达春,张爱华,李小亮,等.恶性肿瘤患者血浆凝血因子与血液粘滞度变化的初步临床研究[J].肿瘤研究与临床,2000,12(5):308

[2]刘泽霖,贺石林,李家增.血检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78.

[3]沈林峰周建英.凝血酶与肺部恶性肿瘤[J].国际呼吸杂志,2006,26(10):371.

[4]徐成伟,王芳,吴文秀,等.肿瘤患者凝血及纤溶状态的改变[J].齐鲁医学检验,2003,14(3):10.

[5]齐元富.恶性肿瘤与血栓前状态研究[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7:674.

[6]侯振江.D2二聚体测定的临床应用[J].临床检验杂志,1997,15(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