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鼻持续正压通气配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急性呼吸衰竭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经鼻持续正压通气配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急性呼吸衰竭效果观察

鲁文东

山东省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277599

摘要:目的探讨经鼻持续正压通气(NCPAP)配合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新生儿急性呼吸衰竭(ARF)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02例ARF患儿,按数字表随机分为2组,均给予PS治疗,观察组基于此,配合NCPAP,对照组配合常规机械通气(CMV),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住院时间、经口喂养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ARF患儿,采用NCPAP配合PS治疗,可显著改善其缺氧情况,效果好,病发症少,可加速康复。

关键词:新生儿;急性呼吸衰竭;经鼻持续正压通气;肺表面活性物质

急性呼吸衰竭(ARF)为临床中一种比较常见的新生儿急危重症,发病率与致死率高,且病情急促。由于患儿肺部还没有完全发育,若未能及时施治,常会引发各种不良时间,甚至危及生命。有研究指出[1],ARF患儿肺部表面缺乏活性物质,并且大多表现为功能与结构不成熟,所以,早期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效果好,但为了能够较好的改善患儿缺氧、缺血情况,临床多用呼吸机辅助治疗。本次研究针对所收治ARF患者,采取NCPAP配合PS治疗,探讨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于2016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102例ARF患儿,出生后均有“三凹征”、皮肤发绀及呼吸困难等临床表现,另伴有不同程度的反应下降、呻吟等症状;经胸部影像学检查,均与ARF相关诊断标准相符[2],即静息呼吸频率>60次/min或<30次/min,心率<100次/min,足跟部毛细血管充盈时间>4s;患儿家属对本次研究均知情,且签署有知情同意书。排除其他因素所致青紫、发绀患儿;没有达到呼吸机通气指证患儿;器官先天性畸形及出生后自主呼吸丧失者。将患者按数字表随机分为2组,各组51例,观察组中,男30例,女21例;29例正常分娩,22例剖宫产;体质量区间815~2780g,平均(1694±464)g;对照组中,男29例,女22例;28例正常分娩,23例剖宫产;体质量区间810~2775g,平均(1693±460)g。两组年龄、性别等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两组均实施常规治疗,如预防出血、感染,控制血压,稳定血糖,保持体温,纠正酸中毒与电解质紊乱等,另均开展肺表面活性物质(PS)替代治疗方案,将PS(猪肺磷脂注射液)加温,使之达体温,将PS用针管经气管插管快速推入(1min内),145mg/kg,此外,行加压给氧,使肺内药物能够均匀分布。(1)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开展经鼻持续正压通气(NCPAP)辅助治疗,用合适鼻塞与呼吸机,设定压力6~7cmH2O,初始气流量6L/min,氧浓度控制在30%~60%,氧浓度分数(Fio2)水平调整至0.4~0.6,控制经皮氧饱和度,即90%~94%;持续治疗3~5h后,细致检查动脉血气情况,并给予酌情调整。维持氧分压(pO2)为60~80mmHg;当患儿病情维稳后,调低Fio2,使之维持在0.2~0.4,当氧浓度<30%时,如果仍能维持pO2水平,则可改用头罩吸氧。(2)对照组。搭配常规机械通气(CMV)治疗: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行常规机械通气,控制初始氧浓度65%~95%,吸气峰压控制在18~25cmH2O,呼吸频率50~60次/min,呼气末压4~6cmH2O,后依据患儿实际动脉血气水平,给予适当性调节,直到最终撤机。

1.3观察指标

观察与比较两组住院时间、经口喂养时间及使用呼吸机时间,另对比临床疗效与并发症情况。疗效评估[3]:若患儿呼吸困难症状消失,青紫、皮肤发绀及呻吟消失,呼吸道通畅,撤机后不需要辅助使用呼吸机,即有效;若患儿体征无变化或加重,撤机后仍需使用呼吸机辅助,即无效。

1.4统计学方法

SPSS22.0处理数据,(x±s)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与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肺出血、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2组临床疗效与并发症比较[例(%)]

3.讨论

急性呼吸衰竭(ARF)是新生儿中一种比较典型的呼吸系统急症,因新生儿肺部尚未完全发育,气道阻力高,储备功能比较弱,呼吸机容易出现疲劳情况,因而会诱发ARF。ARF病情进展快,严重者可危及患儿生命,特别是早产儿,其出生3d内死亡诱因中ARF居于首位。针对ARF治疗而言,多采用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治疗,此种通气方式能够快速构建呼吸通道,且经压力将氧气压至患儿肺部,实现气体交换,以此达到改善缺氧的目的。但气管插管具有创伤性,易造成外源性刺激,治疗中易出现损伤与感染,增加整体治疗时间。本次研究针对ARF患儿,采用经鼻持续正压通气配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获得较好治疗效果。由本次研究结果可知,治疗后,观察组住院时间、经口喂养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由此表明,针对ARF患儿,采用NCPAP配合PS治疗,可显著改善其缺氧情况,效果好,病发症少,可加速康复。

参考文献:

[1]王红霞,徐心坦,张晓慧.不同时机应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7,32(7):1565-1568.

[2]武金萍.双水平正压通气、经鼻持续正压通气辅助肺表面活性物质气管内给药治疗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患儿的效果[J].医疗装备,2017,30(21):5-6.

[3]刘敏,王玲莉,郑凤.不同时间点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联合治疗对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的影响[J].安徽医学,2017,38(8):1045-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