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例剖宫产切口不良愈合的影响因素及临床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8-18
/ 2

31例剖宫产切口不良愈合的影响因素及临床

蓝明永刘颖菊

蓝明永刘颖菊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广西南宁530000

【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切口愈合不良的相关因素、处理及预防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1087例剖宫产产妇,分析其临床资料,统计愈合不良出现几率,影响因素、治疗效果。结果:切口愈合良好1056例(9715%),愈合不良31例(285%),分别有脂肪液化症状者23例,切口感染者4例,伤口裂开者4例。愈合不良相关因素主要为体质量指数高、基础疾病、胎膜早破、瘢痕子宫、试产时间较长、急症手术、未选用合适预防抗生素、手术时间过长、住院时间增加、失血量大。治疗后预期愈合,患者未出现瘘道。结论:剖宫产切口愈合不良率高,相关因素较多,需给以孕期保健,确保体质量指数在适宜范围内,控制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性病变;产程中减低非必要阴道检查、肛查等;采取合理措施避免产程过长;选用预防抗生素;提高手术医师操作水平,减少手术时间;切口愈合不良时需尽快处理。

【关键词】剖宫产;切口愈合不良;临床特点

【中图分类号】R711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8999(2013)08-0236-01

伴随麻醉及临床手术医学技术发展进步,各类社会因素相结合,致使剖宫产率越来越高,和剖宫产手术具有相关性的并发症也随之受到临床医学高度关注[1]。剖宫产术后切口无法及时愈合是剖宫产中的常见并发症,主要症状有切口脂肪液化、切口感染、裂开等。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增加,提高住院费用,而且导致患者出现创伤及痛,还会引发医疗纠纷。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1087例剖宫产产妇,年龄23~41岁,平均年龄(269±17)岁;孕36~41周,平均(385±11)周;初产妇698例,经产妇389例。

12方法:对所有剖宫产产妇临床资料予以统计分析,参照术后具体指标、阴道流血量、基本病史、病程、化验单等资料进行切口愈合的综合性判断。分析其愈合不良发生率、影响因素,并予以治疗并分析其效果。

13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χ2检验,P<001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本文所选取的1087例患者中有1056例(9715%)切口愈合状况良好,31例(285%)未良好愈合,其中有脂肪液化症状者23例,切口感染者4例,伤口裂开者4例。

.导致愈合不良状况发生的有关因素有体质量指数上升、出现基础疾病、胎膜早破、瘢痕子宫现象,试产时间延长,急症手术,未选用预防性抗生素,手术时间延长,住院时间延长,失血量增加,如表1所示。

表1两组产妇切口感染影响因素对比

出现脂肪液化切口患者,通过呋喃西林纱条或是皮片引流到渗液消退,而且对切口实施局部微波,如渗出物过多需将此位置缝线拆除,以甲硝唑进行冲洗,应用庆大霉素在切口内部应用,然后加压包扎,若患者切口过深过大,需进行彻底清创,然后实施二次缝合;若患者切口发生感染,需及时将皮内皮下缝合线予以拆除,将所有坏死组织进行清除、并将死腔予以清除,确保引流畅通性,在创面保持新鲜后予以二次缝合;加压包扎;静滴抗生素。所有患者经过治疗均痊愈且未出现瘘道;术后随访3个月,切,口愈合保持良好状态。

3讨论

通过本问研究结果表明,剖宫产术切口愈合不良症状主要有一下特点:愈合不良症状多部分是脂肪液化,有23例(7419%);切口感染4例(1290%),裂开患者4例(1290%)。多种因素均对患者切口感染造成一定的影响。术前因素:剖宫产者托脂肪层过于肥厚会导致手术操作时间增加,腹部皮肤皱褶会致使消毒和术切口护理不易,而且由于活动不便导致患者手术后延长了卧床时间,对血液循环造成不利影响,致使感染几率上升[2]。基础疾病导致患者机体免疫力降低,防御功能下降,切口感染率上升,慢性高血压促使外周血管出现不可逆病理改变,切口局部无法正常进行血液循环,若患者有糖尿病症状则会导致切口愈合时代谢效果下降。胎膜早破会导致生殖道防御能力遭受破坏,条件致病菌发展成优势菌,侵蚀子宫切口引发感染。瘢痕组织增生于瘢痕位置钝性分离子宫肌层时导致切口方向无法及时把握,往两侧撕裂情况容易出现,导致切口出血几率增加从而使得愈合缓慢[3]。急症剖宫产术因为患者自身具有多种病理在(如贫血、糖尿病等),手术时间相对比择期手术患者来讲要增加,使其更容易引发感染。长时间试产过程中先露处长时间受到压迫,导致子宫下段被拉长且较为薄弱,组织发生水肿,很容易有撕裂现象出现[4],经阴道协助上推胎头使得感染几率增加;手术前实施抗生素预防,能够确保手术过程中患者血液及组织细胞中具有充足抗生素浓度,可以消除有可能导致污染的细菌增加预防效果,未给予预防抗生素患者术后通常都会导致切口感染几率上升。术中因素:手术时间增加,会致使切口在外暴露时间延长,因为空气或是切口附近会出现随着汗腺而排出细菌,导致切口受到污染使得感染几率增加,而且长时间处于暴露状态下,干燥、牵拉都会损伤到组织,导致局部抵抗能力降低[5]。术后因素:患者在手术后具有较高的失血量,会导致其机体抵抗力降低,感染几率上升;住院时间延长会导致交叉感染几率上升,使得切口感染率增加;剖宫产患者发生的切口愈合不良结果经过处理后均未出现瘘道;经3个月随访,切口愈合效果良好[6]。

总之,剖宫产后切口愈合不良出现几率很高,其涉及因素较多,需要在围手术期运用综合预防方法:术前需采取合理方法对孕妇进行保健指导,使其能够有合理膳食安排,孕期需提高营养水平,保持营养均衡性,体质量指数均保持在合理范围中,控制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性病变;分娩过程汇总需避免不必要阴道、肛查等;密切关注起剖宫产指征,减少剖宫产几率;阴道分娩出现困难产妇需尽快安排剖宫产术,防止产程增加[7];术前及时应用预防性抗生素,手术切口确保准确性;提高医师操作能力,并需和护理等人员进行严密配合,确保手术实施的有序性,尽可能减少手术时间。处理不良情况需及时处理。

参考文献

[1]李丽,孙梅玲,王忠英.近5年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观察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33):46884689

[2]李进喜.剖宫产术切口愈合不良的临床特征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09,7(11):7071

[3]黄海妮,李卫,卢彩合.剖宫产切口感染的非生物因素及预防措施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33):46884689

[4]孙素芳,马琦,罗红艳,等.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感染原因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08,l0(3):386387

[5]宋祥兰,刘兰兰,孙梅玲,等.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10年变化的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8):2590

[6]梁海梅,于洋.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36例临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32):41384139

[7]常淑芳,郭娟,孙江川,等.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高危因素分析[J].重庆医学,2009,38(6):641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