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检验在糖尿病诊断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6-16
/ 1

生化检验在糖尿病诊断中的应用

殷莉

(建邺区滨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江苏南京210017)

【摘要】目的:研究生化检验在诊断糖尿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我院收治的进行生化检验的10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各50例,对两组受捡人员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诊断总有效率96.00%、血清甘油三酯(2.42±0.22)、空腹血糖(8.99±0.69)显著高于参照组的78.00%、血清甘油三酯(1.23±0.11)、空腹血糖(5.23±0.56),P<0.05且差异显著,统计学存在意义。结论:生化检验应用在临床诊断糖尿病中具有显著效果,可以为临床提供更准确、高效的检验结果,是值得临床广泛应用的有效检验措施。

【关键词】生化检验;糖尿病;诊断价值

糖尿病是我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如不对患者进行早诊断和早治疗,将对患者的机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影响[1]。本文探讨了生化检验在糖尿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选取了我院收治的10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生化检验的10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临床诊断所有患者均已被确诊,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各50例,实验组50例中,女性患者27例,男性患者23例,最大年龄80岁,最小年龄35岁,平均年龄为(63.47±4.87)岁,最长病程16年,最短病程1年,平均病程为(8.23±3.58)年。参照组50例中,女性患者24例,男性患者26例,最大年龄81岁,最小年龄35岁,平均年龄为(63.47±4.87)岁,在所有参与人员对本次研究目的、研究结果以及注意事项等相关内容进行了解之后表示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且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两组人员经统计学软针对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进行分析,差异并不显著且P>0.05,统计学不存在意义。

1.2方法

两组受检人员均进行生化检验,主要包括两方面检验方法:

1.2.1检测空腹血糖,两组受检人员在正式检查前3天可以正常进食,在检测前一天需要保证禁食10~12小时,可以予以适当水,然后在次日清晨对受检人员实行氧化酶法检验,检测受检人员血清葡萄糖含量,采取2mI静脉血。每位受检人员都需要进行3次检测,若检测人员血糖值>7mmol/L判断为高血糖患者。

1.2.2血清甘油三酯水平测定法,对两组受检人员在检测12小时之内需要禁食,保持空腹,不可以进行剧烈运动,禁烟酒。次日清晨采取患者静坐10分钟之后的静脉血,采取两份5ml静脉血进行清甘油三酯检测,2小时内需要将样本血液血清进行分离,4小时之内需要对清甘油三酯水平进行检查,如果检测人员清甘油三酯水平超过1.76mmol/L此时可能属于糖尿病,有待进一步进行检测。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血清甘油三酯、空腹血糖以及诊断总有效率等指标变化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均用SPSS20.0软件分析所有临床数据,以率(%)的形式表示两组患者诊断效果,行卡方检验,以(?x±s)形式表示两组患者血清甘油三酯、空腹血糖,采取t检验,当P<0.05且差异相对显著时统计学存在意义。

2结果

2.1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诊断效果:实验组患者诊断总有效率96.00%显著高于参照组的78.00%,组间差异显著且P<0.05,统计学表示存在意义。

3讨论

糖尿病是临床多发且常见的慢性疾病,目前与肿瘤以及心脑血管类疾病并称为影响人类健康以及生命安全的三大疾病”[2]。糖尿病是因内分泌失调引发的疾病,机体新陈代谢出现影响内部胰岛素的分泌,抑制糖代谢功能进而出现血糖含量升高的现象。糖尿病主要包括以下类型为2型糖尿病、I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以及特殊糖尿病等[3]:糖尿病初期发病时并不存在明显的症状,经常出现多饮多食、口渴、消瘦、多尿等症状,诊断中经常被忽视,高血糖会严重影响人体肾脏、心脏以及视觉,严重的可能引发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等现象,严重威胁患者生命[4]。所以,临床中诊断以及治疗糖尿病中需要予以高度重视,对糖尿病患者实行生化检验是目前广泛应用的方式,包括血清甘油三酯检测、血浆葡萄糖检验等。

综合所诉,在临床诊断糖尿病疾病中采取生化检验中可以显著提升诊断疾病准确性以及有效率,为以后进一步治疗糖尿病提供依据,值得临床上应用。

参考文献

[1]杨晓曼.生化检验指标在糖尿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4,32(21):76-78.

[2]余树增.生化检验在糖尿病诊断中的应用及价值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18):122-123.

[3]马贞.156例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及护理体会[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3,45(6):

[4]余春阳.剖宫产术中新生儿窒息的抢救方法及护理措施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4,6(1):82-83.